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二百三十六章 范增的尾巴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接连几天,高几乎走遍了琅琊县的每个地方,或者是听徐福说他以前是如何成为齐鲁博士,又如何成了琅琊县的县令。

    这都是发生在东巡路上的事,齐地人们对七年前皇帝东巡来到此地的记忆依旧很清晰,他们说皇帝来时护送的秦军黑压压一片,看不到头。

    皇帝还让人将年久失修的琅琊台重新修缮了。

    而皇帝来到此地之后,就发动了迁民,让更多的人都来到了琅琊县,现在的琅琊县是独立的一个县。

    因这里的赋税并不会交给齐郡,而是直接交给咸阳。

    这里的文书也可绕开齐郡直接送去咸阳,起初高不明白兄长为何要这么安排,但当看到此地的发展极好的渔业与盐业,也理解了。

    这样的地方只有直接掌握在咸阳手中,才会令人安心。

    放在当年,齐国地界的琅琊县也是富庶之地。

    余下几天,高离开了琅琊台,与众乡民生活在一起。

    在冬日里,出海的渔民并不多,在海上还要挨冻。

    不过听说徐福也要出海走动,高也就一同出海。

    坐上渔船,高还有些不适应,他目光看着远处的水天一线的景色,道:“这里真的很漂亮,难怪当年父皇东巡到了琅琊县,会留三个月之久。”

    徐福回忆着当初,他已很多年没有见到公子了。

    两人坐在渔船上,当距离岸边越来越远,也能够见到许多同行的渔船,他们正在拉着网,将渔获捕捞上岸。

    徐福点燃了船上炉子,这才感觉暖和一些,他道:“每年入秋时节才是渔获最丰盛的时节。”

    言至此处,高见到有渔民拉不动网,便让船夫划船,帮着一起拉渔网。

    一条需要三个人才能抱得动的大鱼被捞了上来,这鱼实在是太大了,险些将渔船压翻,一个少年渔夫手拿着一柄锥子,捅入鱼鳃的上方,当场放血之后,这条鱼才没动静,稳稳躺在了渔船上。

    四周船上又是一片欢呼声,他们今天捕了一条大鱼。

    徐福解释道:“只要鱼上了网,他们只要拎起渔网,就知道下面的鱼有多少有多大。”

    高看向海水,隔着海水自然是看不到水下的情况,笑道:“好神奇的本领。”

    徐福又道:“公子可以在此地多住一些时日,这里是个好地方。”

    今年的冬天又下了两场雪,高真的在琅琊县住了下来,在他的史书上也记录着有关渔民生活的方法。

    并且高还可以根据人们的讲述来写他们以前的生活。

    地理不同,人们的生活也不同。

    今天,高又拜访了范增。

    范增须发皆白,但生活倒是怡然自得,他老人家身边还有一个姑娘照顾着生活起居。

    “范增,见过公子。”

    高也作揖道:“老先生不用多礼,我还有诸多问题想要讨教老先生。”

    范增知道公子高正在编写史书,多半是要问一些楚国旧事,要是被公子高追问又会很烦,与其等着对方先问,先开口道:“听闻如今皇帝病重?”

    高回道:“那都是谣传,父皇的身体一直很好。”

    范增解释道:“近来有许多谣言,老夫听了这么一耳朵,公子不要见怪。”

    “不见怪。”高端坐着,抬首看着老人家回道。

    这个孩子看着文弱的模样,眼神却是很精神,范增又道:“公子从陇西来,听说如今的陇西也很富裕。”

    “是的,如今都水长就在魏地治水。”

    “当年皇帝东巡之后,此地的人们都还记着公子扶苏的贤明,老夫还听说渭南与陇西,乃至蜀中的人也都知道公子扶苏贤明,只要支教还在继续,公子扶苏之名会被这天下的每一个孩子记得,老夫不得不佩服公子的能力,支教十数年如一日坚持着。”

    听到老先生的话语,高稍稍蹙眉,他总觉得这话似乎有些不对。

    范增接着道:“这天下有这么多拥戴公子扶苏,在秦廷也有很多人拥护公子扶苏,想必不用多久,公子扶苏就会成为下一个皇帝,嗯……不会太久的,现在的很多国事不就是公子扶苏在主持吗?”

    “这确实是咸阳的现状。”高如实回道:“如今诸多国事就是兄长在主持。”

    范增又道:“他会是下一个皇帝吗?”

    高道:“会。”

    回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的犹豫。

    高又道:“我的兄长是个博学的人,兄长自小就天赋异禀,通读诸子百家之典籍,高最敬佩的人就是父皇与兄长,而且父皇与兄长为了治理国家都过得很累,我的兄长自在丞相府任职以来,就不曾懈怠。”

    “高从小就在兄长的教导下长大,我虽拜叔孙通为师,可在我小时候,我所看的书都是兄长所写的,兄长是我的第一个老师,我如今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兄长所教。”

    如此说来,公子高的老师其实并不是叔孙通,而是那位远在咸阳的公子扶苏。

    高道:“我来见老先生,是想要询问一些有关楚国王宫的旧事,听闻老先生当年执掌楚国宫廷典仪。”

    闻言,范增深吸一口气,似被问到了不高兴的事。

    原本正在洗着碗筷的小姑娘忽然一笑,在她看来公子高的一个问题像是踩中了老先生的尾巴。

    老先生就差炸毛了。

    范增余光看了眼偷笑的小姑娘,他的神色迅速恢复了平静,将双手放在袖子里,神色故作慵懒地道:“楚国都亡了,有什么好说的,赵国也亡了,魏国也亡了,都没了……没了。”

    高又道:“正因他们不在了,老先生您还活着,就十分珍贵。”

    范增移开目光,道:“要怪就怪当年的列国变法,变法……变来变去,变出了一个什么?一个国家就这么大,唉……”

    言至此处,他老人家感慨道:“也就秦国出了一个商君,一个商君养出了一个虎狼之秦。”

    高回道:“老先生,此话不对。”

    范增看着眼前的公子高,道:“如何不对了?难道不是虎狼之秦吗?”

    高解释道:“在老先生看来,秦之所以变法成功,是因商君一人之功?”

    范增道:“难道是别人的功劳吗?”

    高道:“高自小受兄长教导,在离开咸阳之前,高一直在想兄长交代的话语,让我在写史时,多写写庶民,我尝试让自己忘记身份,成为庶民中的一员,在我小时候,兄长就与我说过,人们对一个国家建设是尤为重要的,那时兄长说出这话时我才十二岁,兄长也不过十七岁,那时兄长已在修建咸阳桥了。”

    范增没有打断他的话语,饮下一口热水。

    高又道:“当年列国都认为商君变法成功是因商君,而列国没有商君才会变法失败?高以为此话是完全不对的,秦国的变法不是商君一个人的功劳,天下庶民对国家的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是陇东的老农用木锄头挖出来的土地,养活了一代代人的成功。”

    “因商君坚定地相信庶民才是建设国家的关键,而庶民也相信商君,举国上下凝聚在一起的成果,绝非一人之功,为了种出更多的粮食,我们的老农深挖田地,关中亩产自那时起便是以往的两倍。”

    言至此处,高又道:“老先生,东出的百万大军绝非是商君一人带出来的,是关中的老农与老妇用血汗,用一亩亩的田养出来的。”

    范增面对公子高又一次沉默了,他是真的沉默了。

    公子高依旧端坐在面前。

    范增迟疑道:“这是你兄长教你的?”

    公子高回道:“是的,我自小受公子教导,我的为人理念,也是兄长所赐予的,十余年了我一次次的验证过兄长的话,我经历的越多,越是发现兄长所言之正确,天下庶民参加到国家建设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这天下越大,力量也就越大,但这天下越大,治理也就越难,所以我的父皇与兄长一直以来都很辛苦。”

    范增端正了态度,他道:“公子先前可有看过楚国的卷宗。”

    “看过,而且还看过不少,高此行就是来询问老先生,是否有需要增减之处。”

    “好。”

    这天的琅琊县又下起了大雪,稂提着两条鱼来到琅琊县的县府拜访徐福。

    徐福还在看着文书,见到来人道:“今天怎么来看我了。”

    稂道:“偶得两条好鱼,当烹之,与好友分食之。”

    徐福收起了文书,领着稂去了县府的后院,两人炖着鱼,吃着面。

    稂喝下一口热汤,又道:“听闻范增老先生在帮公子高编写楚史?”

    徐福用筷子把汤水中的鱼翻了一个面,夹起一块鱼肉,一边道:“当年,范增在楚国德高望重,秦公子高编写楚国史书难免有人不服,但有范增指导,能平息楚地旧贵族的诸多议论”

    稂道:“看来让这位老先生留在琅琊县果然是上上之举,如此一来公子高的史书才能够服众,唉……听说楚国的旧贵族就快死绝了。”

    徐福喝下一口鱼汤,道:“冬日里能喝一口鲜美的鱼汤,果然是享受,要是有豆腐就好了。”

    ……

    PS:昨天又熬大夜了,身体疲惫,先请假,暂更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