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119章 想不想拿奖?(月票加更7/7)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秋日的晚阳像融化的蜜糖,缓慢地流淌在水泥地上。

    姚汉松的眼睛很亮,像是灰烬里突然燃起的火苗,拨开了一道粼光。

    枯瘦的手掌慢慢张开,紧紧的握着林思成的手。嘴角慢慢的弯了起来,温和而又妥帖。

    “我每天都在馆里,既便是到了周末,也会来转一转。你只要有空,随时都可以来……”

    “小陈你认识,资料室的小郑你也见了,等你下次来,我再带你认识实验室的小黄。”

    “如果没时间来也不要紧,把手机号码存好,有什么不懂的,随时给我和小陈打电话……”

    “当然,如果有空,还是要多来。因为你的理论已足够用,相对而言,博物馆更重实践,更重研究……”

    感受着老人的真挚,林思成暗暗感慨。

    明明才认识一天,却感觉神交已久?

    因为老人看到了希望,以及对人才的渴望。

    他重重点头:“姚教授,我肯定常来!”

    “好!”

    老人笑了笑,又转过头:“王教授,慢走!”

    王齐志不知道说点什么的好:轮到林思成,就是千交待,万叮嘱,轮到自个就俩字:慢走。

    还有你那最后一句是几个意思?什么叫做“你的理论已足够用,应该侧重实践,以及研究”?

    意思就是我教不了他,对吧?

    暗暗吐槽,他还是笑了笑:“田主任,姚教授,陈组长,留步!”

    一一握手,相互道别。

    林思成开车,大切缓缓驶出车位。临近出口,车窗摇了下来,王齐志挥了挥手。

    而后,驶入车流。

    看着渐渐消失的车尾灯,田主任目露狐疑:早上的时候,虽然姚汉松和陈芬也很热情,但更多的出于公式化的应酬。

    然而热情的表面之下,却带着几分生疏和排外,以及抵触:我们辛苦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点成果,结果上面领导一张嘴,就要分享给别人?

    搁谁都会有点意见。

    但仅仅一天,态度急转直下:资料随便查,实验室随便用,有什么不懂的,随时打电话。

    就跟上赶着白送的一样?

    问题是:你白送也送给王齐志呀,却送给他的学生?

    他能不能看得懂还是个问题。

    越想越想不通,主任一头雾水:“老姚,小陈,什么情况?”

    姚汉松用力呼了一口气:“人才!”

    陈芬重重一点头:“天才!”

    而后,两人一言一语,将经过讲了个大概。

    主任的眼睛一点一点的睁大。

    仅靠论文、期刊,以及几件民间仿品,就将省博研究了八九年的技术破解了个七七八八,甚至于能更进一步?

    更甚至于,对于唐代“炸珠”、“金焊”等工艺,同样已研究到了相当深的地步?

    而这两项,省博也才起了个头……

    “不大可能吧?”主任很是怀疑,“会不会是何锦堂的徒弟?比如,来偷师的?”

    “肯定不是,何锦堂也就金焊研究的深一点,其余的,还没王齐志懂得多!”

    姚汉松很坚决的摇着头,“再者,也没必要!”

    一听“也没必要”,主任才反应过来:这小孩是王齐志的学生。

    真要逼急了王齐志,他彻底不要脸,非要把省博的这点技术弄到手,你猜他能不能弄得到?

    都不用通过省博,文物局就有备份……

    “但王齐志?”主任有点怀疑,“他不是研究铜的吗?”

    “对!”姚汉松重重点头,“所以他也不懂!”

    啥玩意?

    主任一脸懵:学生比老师还懂?

    哦不,应该是老师压根不懂,学生却不要太懂?

    他愣愣的抬起头,姚汉松和陈芬齐齐点头。

    ……

    “那老头肯定在笑话我!”

    王齐志窝在副驾驶,“呵”的一声,“什么叫:你理论已经够用了?他就差跟你说:你那个研究生,不读也罢……”

    听他碎碎念,林思成哭笑不得:“老师,我才大四,本科都没毕业……”

    “我知道,我就是唠叨唠叨!”

    王齐志就是觉得,林思成跟唐僧肉似的,谁见了都想咬一口。

    话说回来,姚汉松这人情得承,而且是相当大的人情。

    打个比方:如果王齐志说,我要查你们省博的资料,学你们省博的技术,省博会不会答应。

    当然会,就像今天。因为就算不答应,他也能弄到手。

    但答应是一回事,配不配合,心里骂不骂,有没有好脸色,又是另外一回事。

    哪像现在这样,左一遍右一遍的叮嘱,生怕林思成不来学?

    王齐志想了想:“明天你来的时候,我弄两条好烟,你带给姚教授。完了问一问他,十年的茅台他爱不爱喝,喝的话也带两瓶。”

    林思成愣了一下。

    自己会是一回事,但姚汉松薪火相传,倾囊相授的精神,却不得不让人感动。

    他点点头,“好的老师,但要不改天再去?好几天没去实验室,明天要不要去看一下?”

    “你去就探一头,指点一下,能用多长时间?”

    说完后,王齐志也觉得自己有点像黄世仁:“林思成,实验室有我在,你不用管。但省博的机会难得,你要重视起来!也不要求天天去,一周至少去两次,或是三次!”

    “好的老师!”

    林思成也觉得良机难寻:其它不论,就说对于唐代宫廷工艺技术的研究,陕博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哪怕是河博,顶多也就来一句:那我也是第二。

    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好好的补充学习一下,夯一夯基础。

    暗暗转念,他应了一声。

    王齐志再没说话,低头沉思。

    快开到学校,停下了车,王齐志突然直起腰:“林思成,抛开已失传的技艺,就其余的唐代金银工艺,如果让你复原,你有几分把握?”

    “啊?”

    林思成被问的措手不及,认真想了一下,“如果条件足够:比如场地,设施,辅助人员这些,基本没问题!”

    “失传工艺呢,比如金银平脱,金珠焊、无痕焊?”

    林思成稍稍保守了一下:“金银平脱也应该没问题,金珠焊和无痕焊,六七成吧。”

    王齐志紧追不舍:“六成还是七成?”

    林思成点点头:“七成!”

    以王齐志的了解:林思成的七成,和九成有什么区别?

    干了!

    他猛一拍手:“这样,你回去就做个计划,再成立一间工作室:标题不要起太大,不要提汉唐,也别提技术复原,就写‘金银工艺研究’……剩下的交给我!”

    刚说完,王齐志又反应过来,自己可能急了点,说的没头没尾。

    他呼了一口气:“林思成,想不想拿奖?”

    林思成一头雾水,仍旧点了一下头。

    “想不想去京城,站在大会堂领奖?”

    林思成怔愣的一下,很诚实的点了一下头:哪个男人不想?

    “听没听过:ICH!”

    脑子里像是闪过一道光,林思成恍然大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保护计划。

    其中有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简称ICH。

    提供研究资金,提供保护培训,国际推广支持。

    但这只是其次,关键在于,国家的态度和支持力度:

    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保遗公约》,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正式实施《国家级非遗产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同时,第一批国家非遗项目评选结束,同步公布。

    就说一点,这个奖真的要去京城,真的在大会堂领。

    国家重视,地方只会更重视。而第一批传承人,都是各省领导亲自陪着去领的。

    其余的好处,还有一大堆,而且不要太多。

    举个最浅白,最俗气的例子:同样是一条手工丝织腰带,普通的卖十块,非遗传承人织的,起码得五十……

    林思成张着嘴:那自己为什么没想到,甚至是脑海中从来就没有过这个意识?

    因为前世好多奖都领过,就是没领过这个奖,甚至就没有好好的了解过。

    而什么人又能拒绝站在大会堂,胸戴大红花,从领导手里接过荣誉证书的诱惑?

    “噌”的一下,林思成双眼泛光。

    唐代黄金工艺申遗,基本要求肯定够:

    一是历史性,一千多年的传承,绰绰有余。

    二是活态性,需至今尚有传承,未完全消失……姚教授提到的那位何主任祖孙三代,就是铁证。

    三是文化价值,这个更不用说。

    第四,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濒危性,而且是优先考虑。

    而像金珠焊,无痕焊差一点断代了,何止是濒危?

    越想越觉得有可能,林思成呼了一口气:“老师,估计来不及。”

    林思成记得很清楚:第二批国家非遗项目,是明年六月公布。现在已经是九月底,要通过区县、市级,省级,以及国家部门审核,评定,时间根本不够。

    不是研究出结果的时间,而是申请审核的时间。

    “仅凭我和你,可能不够!”

    王齐志格外笃定,“但要加上学校,再加上省博呢?”

    稍一顿,王齐志又咬咬牙,“要是还不够,我把瓷器修复也给你加上……我就不信了,这么大的荣誉,而且是买一送一,省有关部门和领导就不动心?”

    林思成眼睛一亮,又仔仔细细的琢磨了一下:动心是肯定会动心,但还是那句话,时间怕是不够。

    怕王齐志劲头一上来,插上天线走截径,林思成没吱声。

    肯定很快,但有利就有弊,何况,他才二十出头,沉淀的起……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