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爷爷,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林夕套上外套,快步走到巷口。走近了才发现,石桌上摆着几块打磨光滑的梧桐木,旁边还放着卷尺、铅笔和一堆细小的铜钉。
李爷爷抬起头,额角沾了点木屑,却笑得格外精神:“听说你要把画送到美术馆参展,我寻思着给你做几个画框。你那些画都是讲咱们巷子里的故事,用我亲手做的框子装,才更有咱们银杏巷的味儿。”
林夕心里一暖,指尖轻轻拂过木板。梧桐木的纹理清晰温润,还带着淡淡的木香,显然是李爷爷特意挑选过的。“谢谢您李爷爷,您还特意为这个费心。”
“客气啥!” 李爷爷拿起一块木板,用铅笔在上面比划着,“我年轻时学过几天木工,做几个画框还是没问题的。你跟我说说,你那几幅画都多大尺寸,我好照着做。”
林夕连忙报出《银杏巷四季》四幅画的尺寸,李爷爷一边听一边记在纸上,还时不时追问一句 “画的边缘要不要留宽点”“想不想要带点花纹的边框”,认真得像在完成一件重要的作品。
这时,陈老板推着自行车从书店出来,车筐里装着一摞厚厚的书。他看见巷口的动静,便停下车走过来:“李叔这是要给小夕做画框?我这儿正好有几本关于装裱的书,里面讲了不少传统装裱的方法,或许能帮上忙。”
陈老板从书里翻出一本泛黄的《书画装裱技艺》,指着其中一页说:“你看,这种‘宣和装’讲究古朴雅致,边框用素色木材,再配上浅米色的绫绢,很适合你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
李爷爷凑过去仔细看着,连连点头:“这个好!就按这个来,咱们的画要装得大方,不能太花哨,免得抢了画本身的风头。”
林夕看着两位老人认真讨论的样子,心里满是感动。她原本还在担心画框的事情,没想到邻居们早就替她想到了,还特意找来资料帮忙。
当天下午,巷口的石桌就成了临时的 “木工房”。李爷爷负责锯木板、打磨边框,陈老板则帮着量尺寸、画线条,偶尔还会从书店里拿来砂纸、胶水等工具。路过的邻居们也纷纷停下脚步,有的帮忙扶着木板,有的回家拿来干净的布擦拭木屑,连孩子们都搬来小板凳坐在一旁,安安静静地看着,时不时递上一颗水果糖。
林夕也没闲着,她在画室里整理《银杏巷四季》的创作笔记。她把陈老板送的老照片、自己拍的银杏树照片,还有邻居们讲的故事都整理在一起,打算为每幅画写一段介绍,让观众能更深入地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
“小夕,你快来看看这个!” 王奶奶突然拎着一个竹篮走进画室,篮子里装着几个用红绳系着的布包。她打开一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银杏叶,叶片金黄完整,还带着淡淡的清香。“我想着你那幅秋天的画,要是能在画框旁边挂几片真的银杏叶,肯定更有秋天的味道。这些都是我去年秋天晒的,一直没舍得扔,现在正好能派上用场。”
林夕拿起一片银杏叶,叶脉清晰可见,仿佛还带着秋日阳光的温度。“太好看了王奶奶,谢谢您特意为这个留着。”
“喜欢就好。” 王奶奶又打开另一个布包,里面是几颗圆润的银杏果,“这些银杏果我煮过了,去掉了苦味,你要是想在画的介绍牌上做点装饰,用这个也挺合适的。”
林夕把银杏叶和银杏果小心地收起来,心里盘算着怎么把这些元素融入到展览的布置中。她突然觉得,这次展览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事情,更是整个银杏巷的事情。邻居们的每一份心意,都像是为画作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让《银杏巷四季》变得更加鲜活动人。
接下来的几天,银杏巷里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李爷爷的画框渐渐有了雏形,他特意在每个画框的角落都刻上了小小的银杏叶图案,虽然线条简单,却充满了心意;陈老板帮林夕整理了厚厚的资料,还帮她修改画作介绍的文字,让语言更加简洁生动;王奶奶则带着几个心灵手巧的邻居,用晒干的银杏叶、红绳和彩纸做了很多小装饰,打算挂在展览的展位周围;孩子们也没闲着,他们在林夕的指导下,画了很多小小的银杏树、红灯笼,贴在彩色的卡纸上,准备作为展览的小礼物送给观众。
林夕的创作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她按照陈老板推荐的 “宣和装” 风格,为每幅画挑选了浅米色的绫绢,还在画的角落盖上了自己特意刻的印章 —— 印章上是 “银杏巷人” 四个字,代表着她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她还在每幅画的介绍牌上,贴上了王奶奶送的银杏叶,再系上一根红绳,让介绍牌也成了一件小小的艺术品。
然而,就在展览前三天,意外突然发生了。林夕小心翼翼地把《银杏巷・冬》从画架上取下来,准备送到李爷爷那里装画框,没想到脚下不小心绊到了画架的腿,画作瞬间滑落在地。她心里一紧,连忙蹲下身去捡,却发现画的右下角被地上的图钉刮破了一道小口子,虽然不严重,但还是影响了画面的完整性。
林夕的心跳瞬间加快,手心也冒出了汗。这几天的忙碌、邻居们的期待一下子涌上心头,她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她抱着画作坐在地上,雪团也察觉到她的情绪,轻轻蹭着她的手臂,发出安慰的 “喵” 声。
“小夕,画做好了吗?我来……” 李爷爷拿着做好的画框走进画室,看见地上的林夕和画作,连忙放下画框走过去,“怎么了这是?是不是画出问题了?”
林夕哽咽着指了指画右下角的口子,李爷爷凑近一看,眉头微微皱了起来,但很快又舒展开:“别着急,这口子不大,咱们想想办法,肯定能修好。”
李爷爷立刻拿出手机,给住在巷尾的张姐打了电话。张姐开了家裁缝铺,手艺特别好,平时邻居们有衣服破了、需要缝补的,都会找她。没过多久,张姐就带着针线、布料赶了过来,还特意带来了一盒专门修补布料的胶水。
“你看,这画用的是亚麻布,我这里有一块颜色差不多的亚麻布,先把破口的地方补好,再用颜料轻轻覆盖,肯定看不出来。” 张姐仔细检查着画作,语气肯定地说,“我以前也帮人修补过画布,你放心,保证不影响画的整体效果。”
张姐先用细针把破口的边缘对齐,再用和画布颜色相近的线轻轻缝合,动作轻柔又熟练。缝合好后,她又用特制的胶水把补丁和原画布粘牢,确保不会脱落。林夕则在一旁准备颜料,按照画作右下角的颜色,调配出一模一样的淡蓝色 —— 那是冬日天空的颜色,也是她特意为《银杏巷・冬》挑选的底色。
张姐修补好画布后,林夕小心翼翼地拿着画笔,在修补的地方轻轻涂抹颜料。她屏住呼吸,一笔一笔地还原着原本的画面,连雪花的纹理都仔细地勾勒出来。李爷爷和张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生怕打扰到她。
半个多小时后,林夕终于放下了画笔。她后退几步,仔细看着画作,修补的地方已经完全融入了画面,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曾经有过破口。“修好了!太好了!” 李爷爷激动地拍了拍手,张姐也松了口气,笑着说:“我就说没问题吧,咱们齐心协力,啥困难都能解决。”
林夕看着眼前的三位邻居,眼眶又湿润了。如果不是他们帮忙,她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她突然明白,《银杏巷四季》之所以能充满温暖,不仅仅是因为她画了巷子里的景致,更因为这些画里融入了邻居们的爱与支持,融入了银杏巷独有的温情。
展览前一天,李爷爷终于把四个画框都做好了。他特意在每个画框的背面,都刻上了 “银杏巷邻里共贺” 几个字,还让巷子里的邻居们都在上面签了名。当林夕把《银杏巷四季》装裱进画框时,看着画框上熟悉的签名,看着旁边摆放的银杏叶装饰,心里满是成就感。
陈老板也带着整理好的资料赶来,他把林夕的创作笔记、老照片都整理成了一本精致的小册子,还在封面上印上了林夕画的银杏树图案。“到时候把这个小册子放在展位旁边,观众就能一边看画,一边了解咱们银杏巷的故事了。”
王奶奶和孩子们也带来了做好的装饰和小礼物。五彩的纸灯笼、用银杏叶做的挂饰、孩子们画的小卡片,把画室装点得格外温馨。“明天我们一起去美术馆,帮你布置展位!” 孩子们围着林夕,叽叽喳喳地说,眼里满是期待。
林夕点点头,心里充满了力量。她知道,明天的展览不仅仅是她的作品展示,更是银杏巷所有邻居的心意展示。她要带着这些温暖的心意,把银杏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藏在城市角落里的温情。
晚上,林夕站在画室里,看着装裱好的《银杏巷四季》。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画上,画里的春日晨景、盛夏凉荫、秋日银杏、冬日灯笼都仿佛活了过来,带着银杏巷的烟火气,带着邻居们的笑声,在月光下静静绽放。
雪团趴在她的脚边,发出平稳的呼噜声。林夕轻轻抚摸着雪团的头,心里默默想着:明天,一定会是个好天气。而银杏巷的故事,也会随着这些画作,走向更远的地方,温暖更多的人。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