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老板之前帮咱们抵制盗版书、维护书坊权益,这份情我们记着!”
“这事不用您说,我们定全力帮!”
没半个时辰,盛京各书坊门口就贴满了怡红院助力寒门的实证。
王思哲带着几十个寒门学子,捧着这些证据往街头巷尾贴。
遇到有人对着假画像议论,他就掏出自己的举人老爷的身份。
“我以前是个连笔墨都买不起的穷书生,靠在怡红院免费温书、借读典籍,才考上举人。”
“要是时老板真的谋逆,会花心思帮我们这些寒门子弟吗?”
有个曾参与囤粮的粮商,见学子们贴证据,故意上前刁难:
“谁知道你们是不是收了好处,帮怡红院说话?”
话刚说完,就被围上来的百姓怼得哑口无言:
“你囤粮抬价,害得我们吃不起饭,还是怡红院牵头设平价粮点,帮大家讨回公道!”
“现在还有脸在这说风凉话?”
粮商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灰溜溜地挤开人群跑了。
而城西怡红院的戏台下,早已坐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
檐角的灯笼亮得通透,戏台背景被换成了“公堂”模样。
素心抱着琵琶坐在侧台,指尖轻轻拨动琴弦,清泠的调子刚响起。
浅醉就穿着藏青色官服从后台走出来。
她扮演的“清官”刚上任,就遇到“反派”拿着伪造的“密信”,造谣“某官员勾结皇子、意图谋逆”。
不明真相的百姓被煽动,纷纷围堵官员,要求“严惩逆贼”。
戏台上,反派举着“密信”嘶吼:
“他与皇子私通,要夺陛下的江山!你们看这密信,就是铁证!”
台下顿时有人跟着着急,攥紧了拳头,却见“官员”不慌不忙,对百姓拱手道:
“诸位乡亲,我是否谋逆,不是他一张嘴说了算。”
“若我真要夺江山,会帮你们修水渠、送子读书吗?”
话音刚落,扮演“老农”的戏子上前一步,大声说:
“去年大旱,是这位大人帮我们修水渠,才保住了庄稼!”
扮演“学子”的戏子也跟着站出来:
“我家贫读不起书,是大人送书、设抄书点,我才能考上童生!”
最后“清官”拿出反派伪造密信的证据。
密信上的印章是假的、字迹是模仿的,厉声喝道:
“造谣惑众,挑拨民心,当按律治罪!”
台下瞬间爆发出震天的喝彩声,有百姓激动地拍着桌子喊:
“说得好!造谣的就该罚!不能让好人受冤枉!”
还有人对着戏台喊:“这戏演得好!有些人就是见不得怡红院帮百姓!”
时念站在回廊下,看着戏台上的剧情,又望向台下满座的百姓,摇了摇头。
果然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
都一样。
而这出戏不仅是演给百姓看,更是演给陆承业这些太子旧部看。
怡红院的根基在民间,在百姓的信任里,不是几句谣言、几张假画像就能动摇的。
戏演到高潮时,顺天府的差役忽然来了,还押着几个穿灰布短打的汉子。
正是之前在街头贴假画像的人。
带头的差役对着时念拱手:
“时老板,陈府尹接到百姓举报,说这些人散布谣言、蓄意滋事,特意派我们来拿人,还请您指认。”
汉子们本就是陆承业雇来的地痞无赖,见了官差早就慌了神,没等差役审问,就哭着招了:
“是陆承业让我们干的!”
“他说只要把怡红院搞臭,让百姓不信任时老板,就给我们每人五两银子!我们一时糊涂,才犯了错啊!”
真相大白,百姓更是愤怒。
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对着被押走的汉子喊:
“你们这些坏人,差点让我们误会了时老板!她帮我们解决粮价、让孩子读书,你们怎么忍心造谣害她!”
人群中的卖糖画老汉也跟着喊:
“以后谁再造怡红院的谣,我们百姓第一个不答应!”
夜深时,怡红院的灯笼还亮着,暖黄的光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笑意。
吴婶端着刚煮好的绿豆汤过来,给时念、浅醉等人各盛了一碗,笑着说:
“今日这戏演得解气!”
“那些造谣的,就该让他们知道,百姓的眼睛是亮的,不是他们想骗就能骗的!”
所谓的反击,从来不是靠权力压制,而是靠百姓的信任。
你帮他们解决粮价高涨的难题,帮他们的孩子走进学堂,他们就会在你被造谣时,站出来替你说话,用事实证明你的清白。
阿福从外面跑进来,手里举着张皱巴巴的假画像。
上面被百姓画满了叉,还写着“谣言可耻”四个字。
“念姐!街上的假画像都被百姓撕光了,大家还把咱们的怡红院善举贴在原来的位置,陆承业的人见势不妙,早就跑没影了!”
时念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盛京的灯火,夜风里带着戏台散场后的欢笑声,还有百姓讨论“怡红院是好人”的话语。
这一夜,怡红院的人都没早睡。
时念坐在书房里,翻开《蓝星故事集》,正好翻到“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那页。
她提笔在旁边写了一句:“民心是最好的证据,正义藏在百姓的眼里,藏在每一件为他们做的实事里。”
写完,她望向窗外的戏台,月光落在空荡荡的戏台上。
像在为这场“谣言与真相”的较量,画上一个温暖而坚定的句号。
仲夏的晨光裹着层薄热,漫过盛京皇宫的朱漆大门时,将门口的石狮子染得暖融融的。
时念坐在马车里,车帘缝隙里能瞥见宫道两侧的古槐。
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像在无声迎接这位从民间来的“文化变革者”。
自上月春螺巷民生议事区帮顺天府解决粮价、入学难题后,怡红院的名声在民间更响了,
连不少朝臣的奏疏里都写着“怡红院心系民生,为朝廷收拢民心,功不可没”。
可时念没料到,南齐帝会直接下旨邀她入宫,且议题是“参与制定《南齐寒门扶持令》”。
这是南齐开国以来,第一次让商户出身的女子参与朝政决策,足以见得南齐帝对她的信任。
可时念的心里却觉得并非如此……
马车停在宫门口,连福亲自来迎,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时老板,陛下已在内候着了,您随咱家来便是。”
穿过回廊时,连福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几分讨好:
“陛下这几日翻了好几遍您整理的《怡红民生建议册》,还跟老奴说民间有高人,懂民生、知疾苦,比朝堂上那些空谈经义的官员强多了呢。”
对于他的恭维,时念只是笑了笑。
还能怎么办?笑一下算了。
御书房中,地龙早已撤去,只在案角摆着一盆冰鉴。
丝丝凉气混着龙涎香漫开来,驱散了仲夏的燥热。
南齐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手里捏着那本泛黄的《怡红民生建议册》。
见时念进来,指了指案前的锦凳:
“免礼,赐坐。”
“朕今日邀你来,是想听听你对寒门扶持的想法。”
时念在锦凳上坐下,腰背挺得笔直,却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拘谨。
既不显得谄媚,也不显得傲慢。
她笑了笑,将早已梳理好的三项建议,有条理地娓娓道来:
“陛下,民女出身民间,深知寒门与贱籍的不易,有三策献上,皆从民间实际情况而来,不敢空谈。”
“第一,简化贱籍脱籍流程。”
“南齐现行律法规定,贱籍从良需经州府三层审批,耗时半年以上,还要缴纳高额脱籍银,许多人因流程繁琐、银钱不足,只能放弃从良的机会。”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