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但向拯民很清楚,热血和盟约不能当饭吃,更不能直接转化成战斗力和发展力。那次审讯唐崖副将田宗惠得到的信息,像一根刺,一直扎在他心里——他们不仅面对土司的威胁,更引起了官府的忌惮。未来的路,只会更艰难。
“必须尽快把根基打牢!”向拯民对巴图和覃玉说道,“盟约是骨架,但要让这骨架长出血肉,变得强壮,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人才,技术,还有彼此间真正的理解和沟通。”
他说的“沟通”,指的不是盟主之间的交流,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在同盟的第一次非正式议事中,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几个寨子虽然都说土家话,但口音、用词习惯有不少差异,更重要的是,除了极少数像覃玉这样受过汉文教育的,绝大多数寨民,包括一些头人,都不认识汉字,也不会说官话。
“这不行。”向拯民摇头,“同盟要发展,要对外交流,甚至将来要和官府、和其他势力打交道,光靠我们几个传话不行。必须让更多人,至少是年轻人,能识汉字,懂官话。否则,我们永远是闭塞的,容易被分化,被欺骗。”
这个想法,与他不谋而合的,是覃玉。
“向壮士所言,正是我心中所想。”覃玉眼眸清亮,“开启民智,消除语言障碍,方能令盟约深入人心,政令畅通。薪火学堂,不能只教巴寨的孩子,应该面向同盟所有寨子,招收愿意学习的少年。而第一步,就是要有一本合适的启蒙教材。”
说干就干。向拯民立刻拍板,在巴寨正式建立“薪火学堂”,作为同盟共同的教育基地。校舍就是之前那间大木屋,加以扩建和修缮。消息传到各同盟寨子,反应不一,有的寨主觉得让娃崽读书是好事,有的则觉得不如多学点打猎种地实在,但看在盟约和向拯民、覃玉的面子上,也都陆续送了些少年过来。
学堂是建起来了,可教材成了大问题。这个时代,通用的启蒙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但那些内容,对于这些山里的土家少年来说,太过深奥,也离他们的生活太远。
“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汉人的蒙学。”覃玉拿着向拯民凭记忆默写出来的《三字经》片段,微微蹙眉,“‘人之初,性本善’固然有理,但我们的孩子更需要认识脚下的土地,山中的草木,以及……我们为何要团结,为何要自强。”
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编一套教材!
这个任务极其繁重,但覃玉没有丝毫退缩。她找来了柳明帮忙。柳明虽然是个秀才,但经历坎坷,并无一般腐儒的迁腐之气,反而对覃玉的想法很是赞同。
于是,在忙碌的政务和后勤协调之余,覃玉的吊脚楼上,夜夜灯火长明。她伏在案前,铺开粗糙的纸张,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柳明则在一旁,负责查阅有限的书籍资料,帮忙斟酌文字,润色语句。
向拯民提供了核心的思路和部分现代知识框架。比如,数学就从最实用的识数、加减乘除开始,结合分配粮食、计算田亩、统计人口等实际例子。常识部分,则包括认识周边的山川地貌、常见的动植物、基础的气候知识,甚至还有向拯民 simplified 过的卫生防疫观念(比如喝开水、勤洗手)。
而最重要的,是覃玉创造性地提出了“汉土双语”对照的思路。她在每一个汉字旁边,都用土家语的发音进行标注,并用土家语来解释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意思。
“天”,旁边标注土家语音,解释为“阿普”(老天)。
“地”,标注音,解释为“泽”(土地)。
“人”,标注音,解释为“诺”。
“团结”,标注音,解释为“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她甚至还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短句:
“汉土一家亲,同心御强敌。”
“白虎佑我族,薪火传智慧。”
“读书明道理,强寨保家园。”
这些内容,朴实,直白,却紧紧贴合着同盟的现状和需求,充满了向上的力量。
编书的过程并不轻松,常常为了一个词的准确翻译,覃玉要和柳明讨论半天,或者跑去问寨子里的老人。她的眼睛因为熬夜布满了血丝,手指也被笔墨染黑,但她乐此不疲,眼神始终明亮。
阿朵也被覃玉拉了“壮丁”。她在学堂的一角,设立了一个“草药角”,把她整理的那些草药图谱和功效说明也拿了出来,请覃玉和柳明帮她在图画旁边写上汉文和土家语的名称和简单用途。比如,画着一株三七,旁边写着“三七”(汉字)、“撒尔”(土家语音译)、“止血、散瘀”。
“这样,别的寨子的人学了,以后在山里受伤,也能认得草药,自己救命了。”阿朵兴奋地说。
就在覃玉和柳明埋头编书的时候,薪火学堂并没有停课。向拯民亲自担任代课老师。他讲课的方式生动有趣,从不照本宣科。他会在木板上画图,会用小石子演示算术,会讲一些浅显的物理现象(比如杠杆原理,并用它来解释如何更省力地撬动石头),甚至会带着孩子们到寨墙上,指着水泥缝讲解什么是“粘合”,什么是“坚固”。
而学堂里,最受欢迎的“编外成员”,依然是雪魄。
它几乎成了学堂的守护神。每天清晨,它会跟着向拯民一起到学堂,然后就在学堂门口那块它专属的、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石板上趴下,眯着眼睛打盹。起初,孩子们对它又怕又好奇,只敢远远地看着。
但时间久了,见这“大猫”总是温顺无害的样子,胆子就大了起来。先是敢凑近了看,后来有胆大的孩子,试着伸出小手,飞快地摸一下它雪白柔软的皮毛,然后像受惊的兔子一样跑开。
雪魄只是懒洋洋地甩甩尾巴,连眼睛都懒得睁开。
渐渐地,孩子们发现它真的不会伤人,便彻底放下了戒心。下课的时候,常常有几个孩子围在它身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它,小声地跟它说话。
“雪魄,你今天吃饭了吗?”
“雪魄,你的毛真白真软。”
“雪魄,阿娘说你是守护神,你会保护我们对吗?”
雪魄似乎很享受这种亲近,喉咙里发出舒适的呼噜声,偶尔还会用那颗大脑袋,轻轻蹭一蹭靠得最近的孩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寨子里流传起一个说法:摸摸雪魄的毛,能得到祖灵的祝福,读书会更聪明。
于是,每天上学前,“摸虎毛求聪慧”几乎成了学堂孩子们的固定仪式。雪魄也来者不拒,脾气好得出奇。
这一幕,看在寨民们眼里,更是觉得无比祥和与心安。祖灵化身如此亲近孩童,岂不是预示着寨子、预示着同盟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半个月后,覃玉和柳明编撰的第一册《启蒙双语读本》终于完成了。虽然简陋,只有薄薄的几十页,却凝聚了无数心血。
当这本散发着墨香的小册子被拿到薪火学堂,向拯民将上面的内容念给孩子们听时,那些原本对汉字如同看天书的土家少年,听着熟悉的土家语解释,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原来‘山’字就是这么写的!”
“ ‘团结’就是‘心要齐’的意思!我懂了!”
一种跨越语言障碍的理解和共鸣,在学堂里荡漾开来。这本小小的读本,像一把钥匙,为这些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向拯民看着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看着门口阳光下与孩童嬉戏的雪魄,看着身旁虽然疲惫却满脸欣慰的覃玉和柳明,心中充满了感慨。
技术可以造出坚船利炮,但唯有知识和思想的传播,才能真正地点燃文明的星火,照亮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
这薪火,已然点燃。虽微弱,却顽强。它不仅要传承技术,更要消除隔阂,开启民智,将这鄂西群山中的点点星火,最终汇聚成可以燎原的烈焰。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