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大唐:请陛下归天 > 第五十章 有功则赏,有忠则赏(求追读)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二月初八,科举开考。

    黎明未起,大明宫笼罩在一片黑暗当中。

    无数的侍卫,禁军,内外侍从,却早已经全部清醒了过来,小心的动作。

    一身绿衣金甲的韦谅,手按刀柄跟着薛畅身后,等在了紫宸门外,他的脑海中却在不停的回想昨日的厮杀。

    数百骑兵前突后奔,冲锋掠杀,全都在他一言命令之下。

    这种感觉很不一样。

    杀人的感觉很不一样。

    很舒服。

    韦谅淡漠微微抬头,看向了紫宸门后的九重宫阙。

    就在这个时候,紫宸门“吱呀”一声打了开来。

    随即,一身赤黄色衮龙袍的皇帝李隆基,坐在御辇上,侧身托着下颚,从紫宸门而出。

    韦谅瞬间低头行礼。

    等到御辇到身前,左右千牛卫整齐划一的同时转身,随在薛畅身后,紧跟护卫前行。

    薛畅就跟在皇帝身体左侧。

    李隆基坐在御辇上,侧身看了薛畅一眼,然后看向了后方的韦谅,然后轻轻勾手。

    薛畅一愣,但瞬间就向左踏了一步。

    韦谅也在同一时间反应过来,向前一步,然后走到了御辇旁边,轻轻躬身道:“圣人!”

    御辇步缓了下来,李隆基目光落在韦谅身上,轻声道:“听说卿昨日率三百骑灭一百大食骑兵,而一无损伤?”

    皇帝一句话,在场众人的目光全都讶异的落在韦谅身上。

    大食,骑兵。

    如今在西域,大唐最大的敌人不是吐蕃,而是大食。

    自从大食灭波斯之后,经过近百年的吞并,他们已经彻底在波斯站稳脚跟,然后开始窥伺西域。

    大食骑兵在西域和大唐不只一次交手,即便是在长安,而已知道大食骑兵的难缠。

    韦谅在长安率三百骑兵灭一百大食骑兵,在场很多人都能做得到,但一无损伤就难了。

    面对皇帝的问题,韦谅躬身道:“臣是灭了一百由大食人组成骑兵,而一无损失,不过不是率三百骑兵,而是三百骑兵加一千左卫骑兵,适当计算,合理调动,方得一无损伤。”

    李隆基目光不由得一挑,大感兴趣。

    韦谅虽然说那不过是一百大食人组成的骑兵,也将一千左卫骑兵拉了进来,看似谦逊,分担功劳,但实际上却是在说自己将三百骑兵和一千左卫全部都算计其中。

    合理调动,最后方有不伤一兵一卒的战绩。

    这样的能力,如果是放在军中郎将中郎将一级,根本就不值得夸耀,甚至损伤一兵一卒,都会被人笑话,但韦谅不过是一个千牛备身,临时指挥,这样的能力就难得了。

    “所谓兵法,其实不过是以强凌弱,以多欺少,以实击虚,以快打慢。”李隆基看向韦谅,道:“爱卿说的这话,可真是深得精髓啊!”

    “谢陛下夸奖!”韦谅神色认真的躬身,人依旧平静。

    李隆基看到韦谅这幅模样,心中十分的满意。

    韦谅能力非凡,这是他早就确定的,加上他年纪轻,心性未定,也是他培养韦谅的原因之一。

    同样的,让李隆基更满意的,是韦谅在这件事中的抉择。

    要知道,这一次刺杀李林甫,背后隐约藏着废太子李瑛残党,这些人是李林甫的大敌。

    同样,李林甫和太子李亨的关系也不好。

    韦谅是太子的内侄,虽然也是李林甫的外甥,但孰亲孰远还是能分的出来的。

    然而,在该给李林甫添乱子的时候,他出手帮忙,但在最后更进一步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抽身。

    是的,抽身。

    昨夜斩杀一百大食骑兵之后,李林甫便悍然调动金吾卫,还有刑部和大理寺,京兆府以及长安万年县,彻底封了萨宝府,对里面展开最全面的搜查,查察更深的幕后真凶。

    但这个时候,韦谅却放下一切不管了,直接回了家,第二日便重新回宫中宿卫。

    就好像李林甫刺杀案,在他这里已经彻底的结束了。

    他一点也没有想要借之前的功劳和李林甫加深关系的打算。

    这才旁人眼里看上去有些莫名和不解,但在李隆基的眼里,一切却非常的清晰。

    韦谅在和右相府拉开距离。

    他既不因太子的事情,而给李林甫添乱,也没有因为做了一点功劳,就去以此和李林甫加深关系,就像是他之前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做自己份内的职责罢了。

    韦谅是被高力士派到右相府监察案子的调查进度的。

    他奉的是高力士的命令,就等于是在奉李隆基的命令。

    在他的眼里,右相和太子实际上都不是最重要的,皇帝之令,才是最重要的。

    他对于皇帝的忠诚,要胜于和太子和右相的任何关系。

    坐在御辇之上,李隆基异常满意的回过身。

    很好,功劳记下了。

    韦谅也没有退回到自己原本的位置,就这么护送李隆基来到了含元殿。

    ……

    含元殿,气象恢宏。

    自从开元以来,这里就是帝国第一正殿。

    在人心当中的位置要在太极殿和兴庆殿之上。

    韦谅一身绿衣金甲,手按千牛刀,站立丹陛左侧,目光默然的看向前方。

    大殿之中,右相、兵部尚书牛仙客,刑部尚书、御史大夫李适之,户部尚书陆景融,工部尚书裴伷先,还有九寺寺卿,诸侍郎,少卿,朝中四品以上官员全部站立两侧。

    左相、吏部尚书李林甫,手捧一只黑底金丝方匣,神色肃然的递给高力士,高力士转身走上丹陛,递给皇帝李隆基。

    礼部尚书席豫,带着三名礼部官员站在李林甫身后,等待皇帝确定最后的科举试题。

    韦谅目光虽然看不到丹陛之上,但却能清楚的听到皇帝翻阅考试试题的声音。

    科举礼部试,也叫省试,题目并不是由皇帝所出,而是礼部出题之后,一直严格保存,在科举当日,也就是今日,由宰相亲领,祭祀太庙之后,然后才交到皇帝手中。

    由皇帝确认无误之后,然后送到考场。

    一般,皇帝是不会更改礼部的考题。

    当然,偶尔皇帝动心,改一改策论,也是可以的,但皇帝不经常做,因为那样,还不如皇帝直接殿试。

    不过李隆基总共也没有进行过几次殿试。

    有意思的是在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科举省试是掌握在吏部手里的,但因为当时吏部考功员外郎李昂和学生李权在考场争论,最后皇帝得出,吏部执掌省试,无法德服天下士子,所以将科举省试,从吏部转至礼部。

    更有意思的,是当年的吏部尚书是中书令张九龄兼任,而那个时候的礼部尚书,是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李林甫。

    最最有意思的,是李昂在搞砸了吏部省试之后,很快升任礼部侍郎,同样执掌省试。

    后来李林甫执掌吏部,李昂从礼部侍郎调任吏部侍郎,同时在去年病逝。

    韦谅站立在含元殿中,神色平静。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亲自感受到朝廷高层政治斗争的激烈和风云诡谲,这些,远没有太宗一朝的风清云和。

    这些和丹陛上那位权力欲极重的皇帝,有极大的关系。

    “咔”的一声轻响,李隆基合上了黑匣,然后递交给高力士,同时说道:“便如此吧。”

    李林甫,席豫,还有其他两名礼部官员同时拱手道:“臣等领旨。”

    李隆基的目光从李林甫和席豫身上掠过,落在礼部侍郎韦陟的身上,他认真道:“韦卿,今年的科举,就都交给你了。”

    “臣领旨,谢陛下。”韦陟肃然拱手。

    韦谅站在一侧,神色庄重。

    礼部侍郎韦陟,前相韦安石之子,出身京兆韦氏郧公房,是整个京兆韦氏在中枢重量级的重臣之一,执掌科举礼部试。

    韦安石是武后末年到开元之前的宰相,由前相苏良嗣一手推荐,韦安石和韦谅的祖父韦元珪是同族兄弟,所以韦陟实际上是韦谅的同族叔父。

    只不过相比于他们彭城公房,郧公房和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是同一房,当年他们好不容易才从李隆基诛诸韦之事中脱身,所以多年来行事,一直谨慎。

    韦家诸房子弟也是如此,在长安城中,彼此往来并不是很多,真有什么事情,也是回城外韦曲祖宅商量。

    韦陟这些年因能授试、灵活鉴才,极授李隆基的重视,又因为他和太子府几乎没有往来,所以更受信任。

    韦谅轻轻低头,京兆韦氏经历了韦皇后之事,近些年虽然在崛起,但实际上都在小心翼翼的行事。

    韦谅心中一阵叹息,然而即便是如此,在四年后,整个宗族,还是受到了太子府的牵连。

    如今,更需小心。

    ……

    丹陛之上,李隆基看着韦陟接过黑底金丝方匣,然后看向一侧,开口道:“薛卿。”

    薛畅按刀从丹陛左侧走了出来,轰然应声道:“陛下!”

    “你带人护送韦卿和试题到贡院,监护考题。”李隆基一手放在御案上,淡淡的开口。

    “喏!”薛畅拱手,然后朝着两侧招手。

    韦谅,薛曲,程若水,裴玄毅四人同时站出拱手。

    韦陟的目光落在了韦谅身上,眼中忍不住的惊讶。

    韦谅眼底也是如此。

    李隆基端坐在丹陛上,满意的看着这一切。

    有功则赏。

    有忠则赏。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