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1950年的机械师 > 第26章 滚齿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下午,在赵师傅的指导下,他开始尝试拆解那台作为教具的老式滚齿机。

    光是拧下那些锈蚀的螺栓、小心翼翼地将沉重的箱盖吊开,就耗费了他大半天的功夫。

    内部错综复杂的齿轮系、蜗轮副、丝杠、离合器…看得他眼花缭乱。

    “别急着装回去。”赵师傅按住他想要记录的手,“今天先把它看懂。这是分度蜗轮副,是心脏,它的精度决定了你加工齿轮的精度。这是差动挂轮机构,加工斜齿轮用的…这是进给丝杠…”赵工一点一点地指点着,陈晓克赶紧在笔记本上疯狂画着草图,标注着关系和原理。

    “看懂了吗?”赵师傅问。

    “大概…懂了点。”陈晓克回答得毫无底气。

    “纸上得来终觉浅。”赵师傅哼了一声,“明天开始,每天拆装一遍。装不上,或者装上了转不动,就再拆,拆到明白为止。”

    接下来的日子,陈晓克的生活变成了一个痛苦而单调的循环:

    上午雷打不动的刮研、磨刀、测量基础练习。他的手上很快布满了水泡,水泡破了又磨出厚茧。

    下午跟那台滚齿机“搏斗”。拆了装,装了拆。每次装配都会遇到新问题:齿轮啮合间隙调整不当、轴承预紧力不对、丝杠有窜动…每一次失败,都在赵师傅的冷眼和指点下,让他对这台机器的“脾气”了解更深一分。

    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啃读那些带来的技术手册,对照白天的实践,理解每一个调整环节背后的原理。

    人虽然是非常累的,但进步是缓慢而真实的。

    让陈晓克活得非常充实。

    他不再像最初那样毛手毛脚,动作开始变得沉稳、精准。

    虽然离赵师傅那种举重若轻的大师境界还差得极远,但他至少不再是那个连老扳手都使不利索的门外汉了。

    现代工人分工太细,他虽然是在工厂里干了多年,实际上在赵师傅看来跟新人差不多。

    他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为赵师傅那样的装配大师,但他必须尽可能为自己规划出一条在1950年成功组装出滚齿机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哪些工序必须自己在现代练到基本纯熟才能带回1950年?

    哪些精密部件必须在现代定制好,因为1950年绝对无法加工?

    哪些部件完全可以指导刘师傅他们在1950年就地铸造和粗加工?

    装配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和可能出现的错误是什么?如何避免和纠正?

    他的目标不再是“学会”,而是“拆解出可执行的步骤,并掌握最核心环节的技能”。

    他要在现代时空,为1950年的那次关键组装,预先走通所有的弯路,准备好所有的“答案”。

    每当深夜疲惫不堪,看着自己粗糙的双手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草图时,他就会深吸一口气。

    仿佛能透过车间的屋顶,看到另一个时空中,周团长和徐科长期盼的目光,以及那些亟待修复的坦克。

    ……

    这种看似劳累,但是每日都有所得的日子过的非常快。

    陈晓克还有些享受这样的日子。

    汗水浸透了工装,金属碎屑沾满了手臂,但陈晓克的眼神却异常明亮。

    经过一个多月近乎自虐式的苦练,在赵师傅毫不留情的敲打和指导下,他终于能够独立地、磕磕绊绊地将那台老式滚齿机的主要部件拆卸、再重新组装起来。

    虽然装配后的精度离赵师傅的标准还差得远,机器运行时还有些许不该有的振动和噪音,但至少它能转了,能铣出像模像样的齿轮了!

    更重要的是,他摸清了这台机器的“筋骨”和“命门”。他知道哪些部件是心脏,必须绝对可靠;哪些是骨骼,需要坚固稳定;哪些是关节,需要精准配合。

    “差不多了。”赵师傅背着手,看着陈晓克完成最后一次测试运行,难得地点了点头,“手艺是糙了点,但路子算摸对了。剩下的,就是到真刀真枪的地方去练了。”

    陈晓克点点头。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在另一个时空展开。

    ……

    1950年,南昌,前进机械修理厂

    陈晓克再次出现在厂里时,身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痕迹。他没有声张,先叫来了刘金生师傅和罗文昌。

    车间一角,他打开一个沉甸甸的、用油布包裹严实的木箱。刘师傅好奇地凑过来看。

    箱子里并非成品零件,而是一件闪着冷冽金属光泽、结构极其精密复杂的部件——一根带着精密齿轮和轴承的主轴总成。

    刘师傅倒吸一口凉气,眼睛都直了。

    他干了一辈子机械,也没见过加工得如此完美、材质如此高级的部件!“经理…这…这是…”他声音都有些发颤,想摸又不敢摸。

    “刘师傅,”陈晓克压低声音,神色郑重,“这是我通过特殊渠道,好不容易弄来的滚齿机核心部件。有了它们,咱们慢慢自己就能造一台滚齿机!”

    “自己造滚齿机?”刘师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想法太疯狂了!

    “对!”陈晓克语气坚定,“咱们不能再用手工一个一个齿去铣了,太慢,精度也没保障。有了它,以后加工齿轮就容易多了。”

    他拿出厚厚一叠图纸,这是他自己手绘出来的,没有采用现代的技术。

    现在铺在桌上,图纸画得非常详细,但明显分成了两部分。

    “刘师傅,您看,”他指着图纸,“这些最精密的部件,咱们造不了,我都搞来了。但是,”他的手指移到图纸上那些大型的铸铁件和结构件,“这个床身、这个立柱、这个工作台、这些箱体和支架…这些咱们自己能造!”

    他转向罗文昌:“罗同志,你立刻拿着这部分图纸,去联系市里最好的铸造厂,就用最好的灰口铸铁,给我们翻砂铸出这几个大件毛坯来!钱不是问题,但工期和质量一定要盯紧!”

    他又对刘师傅说:“刘师傅,铸件毛坯回来以后,粗加工和精加工的活儿,就全靠您和咱们厂这些设备了!刨床刨平面,铣床铣导轨,钻床打孔…这套图纸我画得很细,尺寸、公差都标清楚了。这可是咱们厂的命根子,活儿必须干得漂亮!”

    刘师傅看着图纸上那些庞大的结构,又看了看箱子里那件精致的“心脏”,脸上先是难以置信,随后渐渐被一种巨大的挑战感和兴奋感所取代。他重重一拍大腿:“经理!你放心!我这把老骨头,就是不吃不睡,也保证把这些大铁疙瘩收拾得服服帖帖,绝不让这些金贵玩意儿受了委屈!”

    刘金生在这里干的可是非常痛快,不仅仅是陈晓克给的工钱多,还因为这个老板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尊重,没有那些老板的骄横。

    所以他也愿意多使点劲,端住这好不容易找到的饭碗。

    陈晓克点点头,最后叮嘱道:“这件事,目前就我们三个知道。对外就说咱们接了个大活儿,给外地厂子加工一批大型机座。核心部件一定要保管好,绝不能让外人看见。”

    “明白!”刘师傅和罗文昌齐声应道,神情都无比严肃。他们知道,厂长这次弄来的东西非同小可,干的是一件真正能改变工厂命运的大事。

    很快,罗文昌就奔波于南昌几家铸造厂之间。巨大的床身、立柱等铸件毛坯陆续被运回工厂,堆满了半个院子。刘师傅带着徒弟们,开始了日夜不停的加工。

    刨床轰鸣,铣刀飞旋,车间里弥漫着铸铁切削特有的味道。

    陈晓克则一边指导加工,一边开始规划下一次“运输”。

    他不能一次把核心部件全带过去,目标太大。

    他计划分两到三次,每次带一两个关键部件,减少风险。

    他看着忙碌的车间,心中充满期待,也有一丝忐忑。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