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得到拉维的首肯后,两家媒体的记者立刻像是得到了莫大的许可,脸上洋溢着兴奋,赶紧示意身后的摄影师。
摄影师们立刻举起相机,找准角度,谨慎而尊敬地对着拉维“咔咔咔”地拍起照来。
镁光灯闪烁,记录下拉维身穿洁白祭司袍、面容沉静、眼神清朗的形象。
“拉维少爷,请问您最初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决定开始救济这些从中东遣返回来的难民的呢?”《孟买时报》的朱木拿小心而恭敬地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拉维笑了笑,目光似乎投向窗外那些忙碌的难民身影,语气朴实无华:“一开始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我们夏尔马家,世代居住于此,这座神庙,世代受着镇上和周边乡邻们的香火供奉与信任。如今他们遭了难,在外面颠沛流离,甚至面临饿死的窘境,而神庙就在眼前。若此时我们只闭门不见,只顾自身,实在良心难安。毗湿奴神教导我们要守护众生,这或许就是我们守护的方式之一。”
拉维没有吹嘘任何高大上的理念,只是用最简朴的语言道出了某种“属地责任”和基本的悲悯心。
“说得太好了!”苏赫尼一边飞快地记录,一边在心里暗暗赞叹。
这回答看似平淡,实则精妙无比。这恰恰是拉维与其他许多高高在上、对民生疾苦漠不关心的婆罗门祭司最根本性的区别。
其他婆罗门为什么对难民的苦难无动于衷?甚至可能借旱灾和战乱之机,兼并土地,压榨低种姓?不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这种将信徒的苦难放在心上的“良心”吗?
而拉维不一样,他把民众的苦难真切地看在眼里,心生不忍,不施以援手则内心无法安宁。
仅此而已。
所以他伸出了援手。
这正契合罗摩神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众生的“卡鲁纳”(怜悯)。
也符合近些年来,政府和社会开明人士试图倡导的淡化种姓绝对隔阂、强调社会责任的理念——婆罗门不应只是高高在上的祭祀者,更应该是道德典范和社会福祉的促进者。
“拉维少爷,那您后来为何会选择与吠舍富商马尔霍特拉先生联姻,娶他的女儿阿努什卡小姐呢?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萨赫尼接着问道。
拉维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平和地解释道:“因为持续的旱情确实严重。不瞒你们说,两年前,我们家的神庙偏殿还不幸发生了一次火灾,为了修复神殿,维护家族的职责和体面,家里的积蓄消耗很大,还欠下了一些债务。”
他简单描述了家族面临的现实困境,没有过分渲染,但足以让人理解。
“我尝试了各种办法,求助于亲戚,甚至去县政府申请救济,但都无法再支撑庞大的施粥开销。眼看着粮仓将空,难民们又要陷入绝境,我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与马尔霍特拉先生联姻,以获得继续救助大家的资源。”
“原来如此。”萨赫尼和朱木拿都理解地点点头。
其实这些情况,他们下午已经从难民、镇民乃至粮店老板儿子阿明那里多角度了解清楚了。
现在当面询问,更多的是为了得到拉维本人的确认,并记录下他当时的真实心境。
“听说您在当时,还拒绝了一个刹帝利家族更为优厚的联姻提议?”朱木拿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
“是的。”拉维肯定地点点头,理由清晰而务实,“因为当时粮食价格飞涨,粥棚的存粮已经几乎见底,第二天就可能无米下锅。而马尔霍特拉先生当时展现出了最大的诚意,他直接将一百袋粮食运到了神庙门口,解了燃眉之急。在我看来,及时的行动远比许诺的数字更重要,所以我选择了他。”
“拉维少爷高义!”苏赫尼此时也不禁由衷赞叹道。
弗尔拉姆·辛格是高等刹帝利种姓,出的嫁妆现金和土地远比马尔霍特拉要多,而拉维却似乎完全不看重这些虚名和长远财富,只因为马尔霍特拉带来了立即就能救人的粮食,就选择了与这名吠舍富商联姻。这样的选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纯粹和震撼人心。
这样的品质和抉择,哪怕是他们这些见惯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的记者,也感到肃然起敬,仿佛真的在拉维身上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世俗计算的“神性”。
这正是外面那些难民为何对他如此拥戴的原因。拉维,与其他他们见过的婆罗门,都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他们无法用语言完全精准地形容,最后很自然地归结为——源自内心信仰和道德勇气的“神性”。
苏赫尼和朱木拿又采访了拉维很多问题,关于难民的状况、未来的工坊计划、对种姓制度的看法,甚至连他和阿努什卡婚礼上的细节都小心翼翼地求证和记录了一番。
拉维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语气平和真诚,用词务实而精准,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刻意低调,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和自己的感受。
而恰恰是这种真诚、朴实的回答,反而让两位资深记者的眼眸越来越亮,仿佛看到了一个理想人物的现实模板。
他们不禁联想到罗摩这位神明为什么会在印度教浩如烟海的神祇中,近些年来影响力急剧上升,几乎成为印度最受爱戴和推崇的神明之?
是因为罗摩的神通最为广大吗?是因为罗摩的赐福最灵验吗?
不,恰恰是因为,罗摩这位神身上体现出的人性光辉、道德完美及其所遭遇的考验!
罗摩是“完美的人格神”,是恪守正道、勇于牺牲、保护弱者的理想君王和儿子、丈夫的化身。
经过八十年代史诗剧《罗摩衍那》的轰动性播放,罗摩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得到了几乎印度各个阶层、各种姓的一致认同和爱戴。
而拉维,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身上的悲悯、务实、勇于打破陈规牺牲小我、以及此刻表现出的沉稳与真诚,恰恰和罗摩王子的某些核心特质高度契合。
拉维的此次事迹,若从叙事角度和象征意义来讲,简直就像是发生在这个时代的、微缩版的现代“罗摩衍那”故事!
两位记者一直采访到天色渐黑,才心满意足、满怀收获地结束了访问。
他们小心翼翼地收好笔记和胶卷,再三向拉维表达感谢,并表示会尽快将报道发出。
他们甚至暗示,可能会动用不小的版面,甚至开辟专题,来详细报道拉维的事迹和理念。
拉维自然乐见其成。
虽然他最初决定娶阿努什卡的本意确实包含了获取嫁妆解决家族财务危机的现实考量,但是通过他一系列精巧的运作和舆论引导,特别是最后选择马尔霍特拉而非辛格家的决定,已经将“贪图嫁妆”的嫌疑洗刷得干干净净。
君子论迹不论心。
他现在光从外部事迹和行为结果上来讲,就是一个无可指摘、无私奉献、充满智慧和悲悯心的婆罗门圣人形象。
他根本不怕媒体的深挖和质疑,反而欢迎他们调查得越仔细越好,报道得越广泛越好。
这些都是无形的资产,是为他将来积累更大名望、获取更多社会资本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拉维从来都没指望仅仅因为这一次救济难民的事件,就立刻一跃成为全印度人民顶礼膜拜的“罗摩圣子”。
那不现实。
他这一次,策略性地只是打算先让印度的一部分精英读者和关注社会议题的人群,知道“拉维·夏尔马”这个名字和他的故事而已。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知名度”的初步建立。
有时候,声望这种东西,带来的潜在力量和机会,是难以用金钱估量的。
在这个手机没有普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远未诞生的前数字时代。
一个普通人,一个偏远地区的乡村祭司,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名气,赢得尊重,几乎是难如登天的事情。
通常只有最顶级的政治人物、或者那些拥有悠久传承和巨大影响力的婆罗门教宗才能做到。
而他,一个如此年轻、缺乏显赫根基的乡下婆罗门祭司,能巧妙地借助一次危机和媒体力量,成功地踏出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
接受完采访,结果神庙主殿灯依然亮着,蜡烛也点了起来,显然潘迪特还没有结束赐福。
拉维干脆在神庙后院活动起身体,简单锻炼了一会儿。
重生之前,他因为是程序员,常年伏案工作,身体有些亚健康。
重生之后,前身作为一个印度乡下婆罗门,也没什么太强的健康和健身意识,身体素质也只能说普通。
作为一个拥有广阔前景的穿越者,拉维这一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他觉得有必要每天带着锻炼锻炼身体。
不然以后可折腾不动。
大概过了快半个多小时,潘迪特终于结束了今日的赐福。
仆人们一番整理之后,神庙开始关门。
父子俩也回了夏尔马祖宅。
刚进门,拉维和潘迪特就闻到了浓浓的香味。
客厅处灯光明亮。
听见动静,阿努什卡带着笑容和一丝丝羞涩,出来迎接拉维和公公潘迪特。
——————
感觉剧情偏慢,所以今天多更新点。
大家见谅啊,新书期,没办法更新太快。
这本书肯定是爽文,但是我不想写的太无脑,尽量增添一些细节和铺垫进去,就会导致节奏稍微慢一点。
希望大家不要养书啊,新书期追读太重要了,拜求!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