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印度1991,从娶富婆开始 > 第三十章 要像渣男一样,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是这样的,拉维少爷,这些东西……现在真的卖不出去啊,完全没有市场……”马尔霍特拉努力组织着措辞,尽量委婉地提醒,生怕触怒了女婿,“您可能不太了解最近的行情。最近两年,我们拉贾斯坦邦确实是干旱严重,棉花减产。但偏偏隔壁的古吉拉特邦和旁遮普风调雨顺,棉花大丰收。这就导致我们这边纺出来的粗纱和低端布料,成本更高,没办法和其他邦竞争。”

    他叹了口气,继续解释:“再加上现在经济不景气,大家手里都没钱,普通人买布做衣服,要么选择更便宜的人造化纤布,要么就继续穿旧衣服。这种厚实的粗布、帆布,除了少数工厂做包装袋用,根本没人要。我们生产出来,恐怕连电费和维护机器的钱都赚不回来……”

    他的言下之意很明白:这根本就不是一门生意,纯粹是赔钱赚吆喝,还不如直接施粥来得划算。

    “没事,这些都不是问题。”拉维却依然只是笑了笑,语气轻松,仿佛根本没听到那些市场分析。

    他本来就没打算生产什么纱丽、托蒂之类的成品布,更没指望把这些粗布卖给印度国内的穷人。

    他的目标,是生产厚实的棉布,乃至下一步的棉绒内衬,为生产御寒的棉大衣、棉裤做准备,然后卖给即将在寒冬中挣扎的前苏联地区的“穷哥们”。

    “……”

    马尔霍特拉见拉维态度如此坚决,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最终只能化为一声无奈的叹息。

    算了,也许拉维少爷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赚钱,只是为了给那些难民找一个看起来像样的工作,维持他们的尊严吧。

    马尔霍特拉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就当是破财免灾,花钱给自己的女儿和家族买个善名和稳固的靠山了。

    拉维不再理会岳父的担忧,饶有兴致地继续往车间深处走去。

    在检查一排纺纱机的时候,他意外地在车间角落发现一个体积更大、结构也更复杂的机器,上面连着许多管道和料斗。

    “这是干什么用的?”拉维指着这台机器,好奇地问。

    “哦,拉维少爷,这是清花机和梳棉机。”马尔霍特拉上前解释道,“工坊用的棉纱需要先用它把原棉里的杂质、棉籽清理干净,然后再梳理蓬松,才能送到纺纱机上纺成线。这机器就是做这个预处理工作的。”

    “清花?梳棉?”拉维眼睛一亮,乐了。

    这样一来,产业链就更完整了。他甚至可以直接采购原棉,自己完成从预处理到纺纱的全部工序。

    那么,未来如果棉花原料充足,成本控制得当,生产棉大衣的构想,可行性就更高了。

    除了棉大衣,拉维还顺便思考起,以后这座棉纺工厂,有没有更广阔的前景。

    毕竟做军大衣只是想趁火打劫,想要赚大钱,还是要思考一些持续赚钱的路子。

    印度、棉花,想着想着,拉维脑子里却忽然跳出一个想法。

    一部后来轰动印度乃至世界的经典印度电影情节,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重生之前,拉维闲暇时也会和女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一些口碑好、立意深的印度电影,他挺喜欢看的。

    印度电影总能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给人留下挺深刻的印象。

    那部《印度合伙人》也同样如此。

    这不,拉维身处印度,看着眼前的棉花和纺织设备,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又被广大网友们戏称为《护垫侠》。

    讲述的是一个印度男人,出于对妻子的爱,不忍心看到妻子在月经期使用肮脏破布带来的健康风险和屈辱,不顾全村人的嘲笑和世俗的巨大压力,呕心沥血自行研发低成本卫生巾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故事。

    电影里的故事背景,是在1998年的印度农村。

    而现在才1991年,距离电影原型人物阿尔特姆·哈拉巴德开始他的研发,还有七八年。此时的印度农村,女性经期卫生状况更加堪不忍睹。

    电影里说的很清楚,在1998年的印度,全国有超过5亿女性,但能够使用上卫生巾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二的都市女性。

    而现在才是1991年,印度正处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外汇枯竭,进口商品价格畸高,这个比例只会更低,可能连百分之五都不到。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一个巨大到令人窒息的市场空白!一个潜在需求极其刚性的蓝海!

    拉维嘴角微微翘起。卫生巾啊!这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却是无数女性每月必备的快速消费品,其市场容量和利润空间,一旦开发出来,将是天文数字!

    而且这玩意,似乎……也能巧妙地融入到他的“阿育吠陀赐福”系列产品体系之中?

    毕竟,妇科健康、女性福祉,怎么不算是一种神圣的关怀呢?毗湿奴神庇佑众生,自然也包括庇佑女性的健康与尊严。由神庙体系推广经期卫生知识,并提供“洁净、神圣”的阿育吠陀护理产品,听起来是不是非常顺理成章?

    “这绝对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备选方案,甚至可能是比香皂更庞大、更持久的现金奶牛。”拉维看着眼前的纺织设备,摸着下巴,陷入了深思。

    电影里的“护垫侠”孤军奋战,生产卫生巾时,遭受了无数白眼、嘲笑和不理解,甚至被逐出村庄,被认为是变态。

    但他拉维不一样。他是婆罗门,是神庙祭司,是毗湿奴神在尘世的代言人之一。

    他的一句话,就是带有神性的指引。他若倡导女性经期卫生,推广相关产品,那些保守的男人们、女人们,谁敢轻易质疑?只会觉得这是神的旨意,是神圣的进步。

    而等广大女性真实感受到卫生巾带来的健康、舒适和尊严后,她们以及她们的家人,对拉维、对夏尔马家族神庙的感激和虔诚,将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发自内心的拥护,其价值远超金钱。

    “不过,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拉维很快冷静下来,“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利用现有条件,先生产棉布和香皂,积累资本,打通渠道,稳住基本盘。卫生巾项目,需要更周密的技术准备、设备改造和市场教育,可以作为一个中长期的重点项目来筹备……”

    他在心里默默规划着。

    这1991年的印度市场,简直是一片未经开垦的沃土,可以做的赚钱生意实在是太多了,几乎处处是蓝海。

    他的当务之急,还是先利用苏联解体这个历史机遇,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第一桶金。

    等明年印度国内的经济自由化浪潮彻底开启,政策更加明朗,民间活力迸发的时候,他才能有足够的资本和实力,去快速扩张,占据各个领域的制高点。

    接着,拉维又在马尔霍特拉的陪同下,仔细查看了工厂的其他区域,包括宿舍、仓库、水电设施等,那栋二层小洋楼他决定暂时作为办公室和未来技术研发室,查看的同时,他向马尔霍特拉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造要求和急需采购的物资清单。

    马尔霍特拉自然拿出随身笔记本,一条条认真记下,并保证会以最快速度办好。

    ————

    等拉维回到巴塞尔镇神庙的时候,夕阳已经将天边染成了绚丽的橘红色。

    神庙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金色的余晖洒在白色的墙壁和古朴的屋顶上,显得格外宁静祥和。

    然而神庙前的空地上,却比往日更加热闹。

    令拉维稍显意外的是,今天神庙外面聚集的人似乎又多了一些。

    这些多出来的并非面黄肌瘦的难民,而是许多穿着相对体面、神色也健康红润得多的人。

    他们有的安静地排队等待进入神庙祈祷,有的则聚在一起低声交谈,目光不时敬畏地望向神庙深处。

    “今天怎么一下子多了这么多朝圣者?”拉维稍感奇怪。

    这些人的身份他自然知道——是来自周边地区,甚至更远地方的虔诚信徒,专门来朝拜毗湿奴神,同时也是来聆听潘迪特教诲的。

    自从之前阿肖克妮和米拉这两个《拉贾斯坦时报》的女记者,把他救济难民、甘愿“牺牲”婚姻换取粮食的事迹报道出去后,就陆续有周围镇子、甚至邻县的信徒们,慕名前来夏尔马家的神庙朝拜,香火钱也日益增多。

    随着时间的发酵,尤其是《拉贾斯坦时报》后续几篇跟踪报道的推波助澜,这样慕名而来的信徒与日俱增。

    但往日里来的信徒,绝没有今日这么多,眼看都接近黄昏了,庙外居然还聚集着这么一大群人,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

    拉维今天从工厂奔波回来,有些疲惫,不想从正门进去应付这些热情的信徒和可能存在的采访。

    于是他示意司机绕到神庙后面,从供内部人员进出的小门悄悄进去。

    “巴布,外面是怎么回事?今天怎么人这么多?”一进院子,正好看到老仆巴布在指挥仆人收拾东西,拉维便开口问道。

    “少爷!您可回来了!”巴布见到拉维,脸上立刻笑开了花,与有荣焉地快步迎上来,“是《拉贾斯坦时报》!阿肖克妮小姐她们把总理先生亲自来参加您婚礼的新闻,还有总理先生赞扬您的报道,全都发出去了!这下可不得了!”

    老仆人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今天来的好多都是特意从斋普尔,甚至从更远的焦特布尔、比尔拉赶来的信徒!他们跑这么远的路,有很多人可是专门为了能见少爷您一面,沾沾您的福气呢!”

    “原来是因为这个。”拉维笑了笑,心中了然。

    不得不说,阿肖克妮和米拉这两位女记者,真是他天然的“舆论宣传部长”。

    他能有今天这般急速攀升的声望,这两个秉持正义又充满职业热情的女孩,至少有一大半的功劳。若不是她们最初的报道和持续的跟进,钱德拉·谢卡尔总理恐怕也不会注意到他这个偏远小镇的祭司。

    “少爷,还有呢,”这时巴布忽然又想起什么,连忙补充道,“今天下午,有好几拨挂着德里和孟买牌照的小轿车开来,下来好几个拿着相机、带着助理的记者先生,说是从《印度快报》和《孟买时报》来的,指名道姓地想采访您呢!阵仗可比阿肖克妮小姐她们当初大多了!”

    “哦?”拉维饶有兴趣地挑挑眉。

    没想到德里和孟买的国家级媒体,都被惊动,跑来凑热闹了。

    看来钱德拉·谢卡尔总理的亲自到访,带来的舆论效应和政治信号,确实非同小可。这已经超出了拉贾斯坦邦的地方新闻范畴,开始引发全国性的关注了。

    拉维摩挲着下巴,仔细想了想,觉得有必要择机回应一下这些大媒体的采访请求。

    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能让他的名望冲出拉贾斯坦邦,真正迈向全国舞台。

    在印度这个宗教氛围极其浓厚、民众情感质朴又极易被煽动的国度。

    声望,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的软实力和话语权。

    尤其是对于婆罗门种姓出身,又顶着“神庙祭司”和“罗摩圣子”光环的他来说。

    声望越大,民众自发的拥护和崇拜就越狂热,这种无形的资本,有时候比金钱和武力更加有用。

    印度低种姓和广大贫困人口的认知能力普遍不高,缺乏独立判断,一旦他们通过媒体宣传对你形成了“圣人”、“转世”之类的统一认知,那所产生的狂热崇拜和盲从力量将是极其惊人的。

    拉维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在这个“罗摩转世”、“罗摩圣子”的神性人设上,再多下点功夫,更巧妙地推波助澜一番。

    在印度,没有比身上笼罩一层神秘、神圣的光环更能事半功倍的事情了。

    正好这些年,得益于那部现象级电视剧《罗摩衍那》的空前热播,罗摩的故事和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印度民众对罗摩的崇拜和信仰几乎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潮。

    他如果能坐实罗摩圣子的名号,那几乎可以在印度成为无冕之王了。

    哪怕是以后的总理,也得在他面前虔诚摸脚。

    当然了,这种事情,操作起来必须极其谨慎和巧妙。

    他绝对不能主动去宣扬,更不能赤裸裸地自封为神。

    要像最高明的渣男撩妹一样,若即若离,保持神秘——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只需要不断抛出引人遐想的“点”,做出符合预期的“事”,剩下的,就让那些虔诚又富于想象力的信徒们自己去脑补、去传播、去狂热拥戴。

    ——————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