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126章 农间见闻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间定格在了东北大地,昌平的齿轮依旧在旋转,华北平原的金色麦浪已然被收割,换来了夏种前的第二次忙碌,翻田耕地成了主流。

    此时,一辆吉普车碾过昌平县乡间的土路,扬起一阵干燥的尘土。

    罗重文这次到访昌平并没有那么快离去,而是开启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考察。

    他透过车窗,凝视着这片正在苏醒的土地。

    “水利是农业命脉”的标语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远处新修的引水渠泛着粼粼波光。

    几个农民正踩着古老的脚踏水车灌溉稻田,而在更远的田地里,一台冒着黑烟的拖拉机正在耕作,这幅新旧交替的画面让罗重文眯起了眼睛。

    “停车。”他突然开口。

    吉普车嘎吱一声停在路边。

    这位身兼华北卫戍司令部司令员的老革命大步走向路旁的工地,那里十几个工人正在铺设混凝土排水沟。

    罗重文蹲下身,用指甲刮过预制件的接缝,又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用刀柄轻轻敲了敲沟壁。

    “好个陈朝阳!”他转头对秘书笑道,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用水泥预制件替代条石砌沟,成本省一半,工期快三倍不止!这经验要写进《华北建设通报》!”

    秘书迅速记录着,罗重文已经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尘土。

    这时,几个正在田里歇息的农民注意到了这群穿干部服的人,其中一个老汉擦了把汗,试探着走近几步,小心翼翼地问道:“这位首长,您这是……?”

    罗重文笑着摆摆手:“老乡,我们是来昌平看看的,你们这水利修得不错啊!”

    老汉一听,脸上顿时舒展开来:“哎哟,这可是陈书记的主意!

    以前咱们这地儿,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各个村里没少因为这夏天抢水,发生械斗的,现在好了修了这水渠,再配上那拖拉机,种地可省劲儿多了!”

    旁边一个年轻些的农民也凑过来,憨厚地笑道:“领导,您看那边那台‘铁牛’,就是县里机械厂造的,一天能耕二十亩地,顶得上五六头牛哩!”

    罗重文饶有兴趣地问:“哦?那这‘铁牛’好不好使?有没有啥毛病?”

    老汉咂咂嘴:“好使是好使,就是金贵!烧的是煤,烧的快,还得专门派人伺候,咱们周围几个村就一台,得排队用。要是能再多几台就好了!”

    罗重文点点头,又问:“那现在日子过得咋样?家里分了几亩地?能吃饱饭不?”

    老汉搓了搓粗糙的手掌,咧嘴笑了:“托政府的福,咱家分了八亩地,一亩地能打个一百多斤!

    今年夏粮刚收完,陈书记特别照顾咱们老百姓,税粮收的少,连一成粮食都不要,现在家家户户仓里堆得满满当当,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老汉说着高兴,罗重文听着也是开心!

    突然旁边一个瘦高的中年汉子却叹了口气:“好是好,就是肥料不够用,县里推广了堆肥的新法子,可劲儿还是差点儿。

    陈书记说正在想办法,可咱这心里还是盼着能再多打点儿粮食。”

    罗重文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国家也在想办法,我听朝阳同志说了,县里的下一步规划要建化肥厂,等投产了,粮食还能再增产!”

    乡亲们听了,脸上都露出期盼的神色。

    “陈书记是个能人,懂咱们老百姓的苦。

    他当货郎那会儿,我还跟他唠过嗑,没想到后来才知道是县长!这样的官儿,咱们服气!”

    罗重文哈哈大笑:“看来陈朝阳在你们这儿口碑不错啊!”

    “那可不!”年轻农民抢着说,“他办事实在,不搞虚的。

    前阵子还收拾了那些想霸占烈士抚恤金的王八蛋,大快人心呐!”

    罗重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正想再问些什么,忽然远处传来一阵突突的引擎声,原来是一台拖拉机正朝这边驶来,

    驾驶座上是个满脸油污的小伙子,见到路边站着一群干部,赶紧刹住车,跳下来敬了个不太标准的礼。

    罗重文笑着摆摆手:“小伙子,这铁牛好开不?”

    小伙挠挠头,嘿嘿一笑:“报告领导,好开!就是颠得屁股疼,要是能加个软垫子就更好了!”

    众人哄笑起来,罗重文也忍俊不禁。

    他转头对秘书说:“记下来,南口机械厂下一步改进方向——给拖拉机加坐垫!”

    笑声中,罗重文望向远方郁郁葱葱的田野,心中对陈朝阳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他拍了拍身旁老汉的肩膀:“老乡,带我去看看你们村的粮仓怎么样?”

    老汉连连点头:“好好好,领导这边请!咱们村的粮仓,可是按照陈书记教的新法子建的,防潮防鼠,保管得可好了!”

    罗重文满意地点头,大步跟着老汉朝村里走去。

    身后,吉普车缓缓跟上,扬起一缕轻尘,融入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老汉领着罗重文往村里走时,土路两侧的田埂上突然窜出几个光脚娃娃,脸蛋晒得黑红,有个胆大的小子扯着嗓子喊:“老叔!区里来放映队了,今晚演《白毛女》哩!”

    “晓得了!”老汉笑骂着挥挥手,转头对罗重文解释:“自打陈书记搞了这‘文化大篷车’,每月都有戏看。

    上回放苏联片子,拖拉机耕地突突的,可把乡亲们震住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铛铛”的钟声。

    路尽头转出一支队伍,打头的小伙子推着独轮车,上面绑着个铁皮喇叭,正扯着喉咙唱:“妇救会的姊妹们注意喽——新式纺纱机今儿个在祠堂开练!”

    罗重文眼前一亮,指着独轮车上漆着的红五星问:“这是......?”

    “咱们村的宣传队!”老汉颇为自豪,“陈书记说光吃饱不行,脑袋也得装新东西。您瞧那喇叭——用缴获的炮弹壳改的!”

    队伍里有个扎蓝头巾的姑娘眼尖,认出干部服,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塞过来:“领导尝尝!农技站新教的温室种出来的香瓜!”

    罗重文掰开金黄的瓜肉,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淌。他咬了一口,突然站住脚:“这甜味儿......不一般!”

    “哈哈,首长您也喜欢是吧!,陈书记带人在小汤山捣鼓的,用草棚搭出了温泉大棚。就是......”她突然压低声音,“就是种多了容易烧苗,农技员老马头发都愁白了。”

    众人哄笑间,村口粮仓已映入眼帘。夯土墙上刷着白底红字的标语:

    “深挖洞,广积粮”,屋檐下吊着成串的蒜头和辣椒。

    保管员老孙头正领着村民们用脚踏风车扬麦,金黄的谷粒瀑布般倾泻而下。

    “报告首长!”老孙头小跑过来敬礼,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笑容,“咱这粮仓按陈书记教的‘三防’标准——防潮垫了煤渣,防鼠抹了石灰,防火渠挖了两丈宽!”

    罗重文抓了把麦粒在掌心搓捻,颗粒饱满得硌手。他忽然瞥见粮垛旁堆着几十个扎口的麻袋:“这些是......?”

    “备战粮!”老孙头挺起胸膛,“陈书记说南边还在打仗......每个村都要把公田里面的粮食储备起来”

    “嗯,不错,朝阳同志的眼光是有前瞻性的!”

    “这小子现在在哪里?”

    “陈书记现在应该在南口机械厂!”一旁一直警卫的陈二牛立刻回话!

    “好,去南口!”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