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庆历年间的汴梁格外热闹,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新政。紫宸殿后的红薯田边,赵恒手里捏着那块焦红薯皮,听范仲淹念着各地奏报,眉头越皱越紧:“差役制害得百姓抛了红薯田逃役,这可如何是好?”
范仲淹放下奏折,指着田垄里稀疏的幼苗:“陛下,南安府奏报,当地百姓为避差役,竟把田产贱卖,连祖上传的红薯地都荒了。士大夫免役,苦活累活全压在农户身上,再不改,天下的红薯田都要废了。”
正说着,内侍引着个青衫官员进来,那人手里捧着袋红薯干,见了赵恒便行礼:“臣蔡挺,刚从南安任满归来,特送当地新晒的蜜心薯干给陛下。”
赵恒接过红薯干,见色泽透亮,随口问:“南安的红薯收成还好?朕听闻当地逃役的百姓不少。”
“陛下圣明。”蔡挺叹了口气,“前几年确是荒了些薯田,但臣在任时设了常平仓,丰年收粮,荒年平价放粮,又劝百姓垦荒种薯,如今倒也安稳。只是这差役制不改,终究是隐患——有农户押送官粮遇劫,赔得倾家荡产,哪还有心思种薯?”
这话戳中了赵恒的心事。他啃着红薯干,突然起身:“传旨,让王安石、韩琦来议——朕要改差役,让百姓能安心种红薯。”
几日后,新政方案定了下来:改差役为募役,百姓不再轮流服役,改交“免役钱”,由官府雇人干活;士大夫之家也需缴纳“助役钱”,不再享有免役特权。消息传出,朝堂上炸开了锅,老臣们纷纷反对:“士大夫免役是祖制,岂能说改就改?”
赵恒却态度坚决,他把焦红薯皮拍在案上:“祖制是让百姓吃饱饭!当年皇兄种红薯,就是为了让天下人安稳度日,不是让士大夫看着百姓抛家弃田!”他指着蔡挺送来的红薯干,“南安百姓种薯不易,岂能让差役毁了他们的生计?”
新政推行之初,阻力重重。有士大夫故意刁难,说官雇的人不懂种薯,把官田的薯苗都毁了。赵恒索性让蔡挺去地方督查,特意嘱咐:“你带些薯种去,告诉百姓,新政就是要让他们守着红薯田过日子,不用再怕逃役丢了家。”
蔡挺到了南安,先带着农技官教雇来的役夫种薯,又把“助役钱”的账目贴在城门口,一笔笔写清用途:“这钱雇人修水利、护薯田,都是为了百姓。”他还效仿当年石守信,开了家红薯坊,用募役钱补贴,让贫苦百姓能低价买红薯干。
没过半年,成效就显出来了。逃役的百姓陆续回乡,荒了的红薯田重新翻耕,种上了蜜心薯和占城稻。有农户捧着新烤的红薯找到蔡挺,热泪盈眶:“大人,这下俺们能安心种薯了,再也不用怕赔官粮了!”
消息传回汴梁,赵恒正在红薯田帮柴宗训浇水。听了奏报,他笑着把焦红薯皮埋进土里:“你瞧,改差役不是要得罪谁,是要让这薯苗长得更旺。”
范仲淹也笑道:“如今各州府的奏报都是‘薯田日增,民无逃役’,陛下这步棋走对了。”
秋分时,蔡挺回京复命,带来了南安的新收成——不仅有红薯干,还有用募役钱修的水渠图纸。他指着图纸说:“这水渠能浇千亩薯田,明年的收成定能翻番。百姓都说,新政比蜜心薯还甜。”
赵恒看着图纸,又看了看窗外的红薯田,叶子绿油油的,透着勃勃生机。他拿起块烤红薯,递给蔡挺:“这功劳不是朕的,是你的,更是百姓的——只要他们能守着红薯田吃饱饭,这新政就没白改。”
当晚,赵恒在起居注上写下:“治世如种薯,需除杂草,需顺民心。差役改,则 民安;民安,则薯熟。”案头的焦红薯皮泛着光,映着纸上的字迹,也映着大宋最踏实的烟火气。
这一年的红薯烤得格外香甜,不仅因为蜜心薯的品种好,更因为百姓的心稳了——守着自家的田,烤着热乎的薯,这样的日子,才是老赵当年盼着的太平盛世。
本章结束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