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剑啸南宋 > 第十六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北伐雪与忠魂薯:炉冷心热,江山有痕

    雍熙三年的秋风带着寒气,紫宸殿后的红薯田刚收完薯,藤蔓枯在田垄上,只剩老李守着冷透的烤炉,一遍遍摩挲炉壁——这炉子自先帝驾崩后,第一次断了炭火。内侍来传旨时,他正把最后几块蜜心薯干收进竹篮:“陛下要亲征辽国?”

    “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内侍叹气,“御膳房正准备干粮,陛下特意让取些红薯干带上。”

    老李捧着竹篮往殿里走,见赵光义正对着地图出神,怀里仍揣着那块焦红薯皮。他把薯干放在案上:“陛下,这是今年的新薯干,耐放,暖身子。先帝当年说,北境的风硬,揣块薯干能顶饿。”

    赵光义拿起块薯干,却没吃:“传旨给潘美、杨业,让西路军多带些红薯干——朕要让辽人知道,大宋的兵,揣着薯干也能打胜仗。”

    出征那日,汴梁百姓夹道送行,手里都举着烤红薯。石守信拄着拐杖赶来,把个新铸的铁烤炉塞进粮车:“陛下,这炉子轻便,让将士们在北境也能烤红薯!”

    赵光义点头,摸了摸怀里的焦红薯皮,翻身上马——他要完成皇兄未竟的事,既要收失地,更要让燕云的百姓也吃上热红薯。

    起初战事颇顺,西路军杨业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百姓都捧着自家的红薯来劳军。杨业捧着热乎乎的红薯,对部下说:“先帝当年用红薯暖民心,咱们今日便用红薯壮军威!”

    可东路军却出了岔子。曹彬的十万大军在平原上遭遇辽军骑兵,粮道被扰,士兵们很快断了粮,只能靠红薯干充饥。赵光义在中军帐里急得转圈,手里的薯干捏得发硬——他不该催着进军,更忘了皇兄“稳字为先”的嘱咐。

    噩耗终究传来,岐沟关一役,宋军大败,尸横遍野,散落的红薯干被马蹄踏碎,混着泥土染红了荒原。赵光义在乱军中被辽军追击,仓促间乘驴车突围,怀里的焦红薯皮被挤得变了形,却死死攥在手里。

    逃回汴梁时,他衣衫褴褛,见到老李第一句话就是:“杨业呢?西路军的红薯干还够吗?”

    话音未落,内侍捧着个染血的布包进来,里面是半块烤焦的红薯,还有片带箭孔的薯叶。“陛下,杨将军……杨将军为掩护百姓撤退,力战而亡。这是他最后烤的红薯,说要留给陛下。”

    赵光义捏起那半块红薯,甜香早已散尽,只剩血腥气。他突然想起皇兄当年的话:“兵权能放,红薯香不能放。”可如今,不仅失地没收回来,连忠勇的将军都没护住,这红薯,还怎么烤得热?

    当晚,他独自蹲在冷透的红薯炉边,把焦红薯皮放在炉底,添了炭却怎么也烧不旺。柴宗训拎着小水壶走来,看着田垄里的枯藤哭:“皇叔,红薯苗都冻死了,杨叔叔还能回来吃烤红薯吗?”

    赵光义没说话,眼泪砸在炉壁上。他终于明白,皇兄的江山从不是靠打仗打出来的,是靠一炉炉红薯暖出来的。他急于证明自己,却丢了最根本的民心。

    几日后,石守信带着百姓送来的红薯种进宫,放在炉边:“陛下,这是百姓选的最好的薯种,说等开春种上,总能盼个好收成。杨将军虽走了,但他守的百姓还在,这红薯就得接着种。”

    赵光义看着那些饱满的薯种,又摸了摸怀里的焦红薯皮,突然站起身:“传旨,停建宫殿,把钱省下来给北境百姓买粮种。让户部重新清点红薯种,明年开春,朕亲自去北境教百姓种薯。”

    他顿了顿,声音发颤:“再给杨将军立祠,祠边要种满红薯——让后世都知道,大宋有位爱百姓、爱红薯的忠勇将军。”

    开春时,紫宸殿后的红薯田又种上了新苗,赵光义亲自翻土,动作笨拙却认真。老李在旁边教他:“先帝说,种薯要深根,治世要实心。”

    赵光义点头,把焦红薯皮埋在田垄里——这是皇兄的根,也是大宋的根。风吹过新绿的薯苗,仿佛带着红薯的甜香,还有忠魂的回响。

    这一年的红薯长得格外旺,烤炉里的炭火再也没断过。只是没人再提北伐的事,大家都知道,比起收复失地,让百姓吃上热红薯,才是最实在的江山大事。

    本章结束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