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位刚满 51 岁的教授,虽然年纪不小了,但他的精神头却十足。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一把游标卡尺,这是他多年来在玻璃行业摸爬滚打养成的习惯。他熟练地用游标卡尺测量着暖气片的锈蚀厚度,仿佛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测量,而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
就在这一刻,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平凡的举动,其实正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风暴。而这位嗓门洪亮、走路带风的男人,将会在未来的八年里,给这个全校最不起眼的行政部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的人们绝对想不到,在程处长的带领下,会逐渐崛起,最终拥有了一座独立的玻璃幕墙办公楼,成为了学校里的科技处。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培养出了一批能征善战的科研管理骨干,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临危受命:科研处的 “强心剂”
程处长的传奇故事,早在他踏入职场之前就已经开始谱写。他在国内特种玻璃领域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顶尖专家。
他主持研发的低辐射镀膜玻璃配方,成功地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为国内玻璃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突破。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他在专业领域的深厚造诣,更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支出。
在河北沙河的一大型玻璃企业担任技术总监期间,程处长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创新精神。面对一条濒临淘汰的浮法生产线,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技术,仅用了短短十八个月的时间,就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年产超五亿元的高端电子玻璃基地。
这段在车间里摸爬滚打的经历,不仅让程处长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更使他在资源整合方面独具慧眼。与那些纯粹的学者相比,他更懂得如何将各种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而与传统的行政干部相比,他对科研规律的理解更为透彻,能够更好地把握科研项目的发展方向。
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当校长亲自登门拜访,恳请他出山时,程处长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条件:“科研处的人既要懂政策,更要懂技术,得能跟教授们在实验室里聊到一块儿去。”这个条件充分体现了他对科研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对团队协作的高度重视。
上任第一天,程处长就带着办公室主任逐间检查办公环境。在看到档案室还在用老式铁柜存放项目资料时,他当即掏出手机拨通校资产处处长的电话:“老王,明天把你们仓库里那批闲置的智能密集架调过来,科研档案是学校的财富,不能这么糟践。” 一周后,当崭新的智能档案系统调试完成时,老员工们发现这位新处长不仅带来了设备,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工作节奏,每周一早晨八点半的晨会雷打不动,每个人都要汇报当天的重点工作,他总能从看似常规的汇报中敏锐捕捉到问题本质。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争取新办公楼的过程。当时学校正在规划新校区,各部门都在为办公场地争得不可开交。程处长没有去校领导办公室软磨硬泡,而是带着一份精心制作的 PPT 参加了校长办公会。PPT 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两组对比数据:科研处近三年的项目增长率与现有办公面积的严重不匹配,以及国内同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均办公标准。更关键的是,他附上了与某玻璃企业的初步合作意向,对方愿意捐赠全套节能玻璃幕墙作为教学楼建设支持,条件是与学校共建联合实验室。“这不是简单的办公楼,是学校科研实力的展示窗口。” 他在会上的这句话,最终让校领导拍板将新校区最核心的一栋小楼划拨给了科研处进行改造,使科研处成为学校唯一有一栋办公楼的职能处。
办公楼启用那天,程处长特意请来了几位退休的老科研处员工。当看到宽敞明亮的开放式办公区、配备先进投影设备的会议室,以及专门为老师准备的自助茶水区时,一位老处长感慨道:“以前老师来办事都绕着走,现在这环境,他们肯定愿意常来。” 程处长接过话茬:“环境是基础,关键是让老师们来了能办成事、办好事。” 这句话后来成了科研处的服务宗旨。
制度革新:激活团队的一池春水
程处长心里非常清楚,硬件条件的改善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如果想要让科研处真正强大起来,那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他上任之后,便毫不犹豫地放了一把火,这把火直接烧向了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谁在办公室里坐班的时间更长,更重要的是要看谁能够切实地帮助老师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一次全处大会上,程处长的话语如同洪钟一般,掷地有声地宣布了这项新规定。
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项改革,程处长还积极借鉴了广东工业大学“团队分类培育体系”的成功经验。他将科研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别设立了项目管理、成果转化、话题、平台建设等多个专业小组。并且明确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自己所属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努力成为既精通管理又熟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当年从中级职称破格晋升副高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历程。一般来说,行政人员想要评上职称,那可是比登天还难啊!然而,程处长却亲自指导我整理多年的项目管理案例,将那些原本零散的工作笔记,系统地梳理成了一本厚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规范》。不仅如此,他还极力推荐我去参加全国及省里的科研管理工作学术年会,让我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在职称评审会上,当有评委对行政人员的科研能力提出质疑时,程处长作为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我辩护。他当场展示了我起草制定的《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细则》,这可是一套后来在很多高校都得到广泛推广的制度创新方案啊!看到这份详细而又实用的细则,所有评委都不禁眼前一亮,对我的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行政工作可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只要用心去做,同样可以创造出重要的制度创新。”程处长在评审会上的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不仅让我成功地晋升为副高职称,更彻底改变了大家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知。从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行政工作并非只是琐碎的事务处理,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和努力,为整个科研领域带来积极的变革和推动。
为了让团队成员开阔眼界,程处长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地决定设立一项名为“科研管理能力提升专项资金”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他们的科研管理能力。
每年,程处长都会选派几名骨干成员参加这些学术会议。这些成员不仅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管理理念,还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此外,为了激励大家积极发表科研管理类论文,程处长还承诺所有相关费用都将由处里全额报销。
然而,这个计划在刚开始推行时,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有些人担心这会让团队成员分心,影响到他们的本职工作,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程处长坚信这个计划的重要性,他不断地向大家解释和说明,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
直到年轻的王老师从泰国的学术会议带回了一份“科研团队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报告,并据此对学校的海外合作项目申报流程进行了优化,质疑声才彻底消失。这份报告不仅让学校的海外合作项目更加规范和高效,也证明了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论文对于提升科研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三年内,科研处工作人员发表的管理类论文数量翻了三番,其中两篇论文更是获得了全国高校科研管理优秀论文奖。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科研处的整体水平,也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程处长的大力推动下,科研处积极探索创新,成功建立起一套别具特色的“双导师”培养机制。这一机制要求每位新入职的员工,不仅要跟随行政导师深入学习政策流程,还要与专业学院的教授进行对接,由教授担任其学术导师。
这种“跨界”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员工们能够在不同领域获得全面的指导和培训。通过与行政导师的交流,他们熟悉了各项政策和流程,提高了行政管理能力;而与学术导师的合作,则让他们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了更深入的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员工在工作中逐渐展现出多方面的才能,成为既精通财务报销又熟悉实验设计的多面手。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一次,材料学院的张教授在与科研管理人员交流时,惊讶地发现对方竟然对“溶胶-凝胶法制备工艺”的关键参数了如指掌。张教授不禁感叹道:“程处长带出来的兵,真是专业啊!”这句话不仅是对这位员工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双导师”培养机制的充分肯定。
服务下沉:打通科研服务最后一公里
“科研管理绝对不是简单地坐在办公室里盖章签字那么轻松,而是需要真正地深入到实验室中去,去亲身体验、去观察、去发现问题所在。”这句话就像是程处长的口头禅一样,常常被他挂在嘴边。
自从程处长上任以来,他所推行的“上门服务”制度,犹如一阵春风,彻底地改变了科研处原本的工作作风。每一个季度,程处长都会亲自带领着科室的负责人,分头前往各个学院进行走访。他们不仅会与老师们面对面地交流,还会专门召开座谈会,认真倾听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些走访和座谈会中,程处长总是会准备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比如“仪器共享平台预约过于繁琐”“纵向项目申报材料需要重复提交”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便后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化学学院的李教授至今难忘程处长带队上门服务的场景。当时他正为一个国家级项目的中期检查发愁,因为部分实验数据不符合规范要求。程处长听完情况后,当即联系了自己在中科院的老朋友,一位数据分析专家,通过视频会议为李教授的团队提供指导。更让人感动的是,一周后科研处专门组织了 “科研数据规范管理” 培训班,邀请那位专家来校授课。“以前是我们追着职能部门跑,现在是职能部门主动送服务上门。” 李教授在培训班上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程处长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在处里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这两项重要制度。
所谓“首问负责制”,就是无论老师前来办事时首先接触到的是哪个科室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都必须对老师的问题负责到底,不能推诿扯皮或敷衍了事。而“限时办结制”则要求对于常规的审批事项,必须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处理,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必须详细说明原因并明确最终的办结时限。
为了确保这两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程处长还特意在办公楼大厅显著位置设置了意见箱和公示栏。每周,他都会将各科室的办结率以及老师们对各科室服务的满意度评分进行公开公示,让大家一目了然。
然而,这两项制度刚开始推行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科室负责人对此感到有些不适应,觉得这些规定束缚了他们的工作,增加了不少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看到老师们的满意度从原来的 65% 一路飙升至 95% 时,他们终于明白了程处长的良苦用心。
如今,“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已经在处里深入人心,成为了大家工作的基本准则。老师们也对处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无疑是对程处长工作的最大肯定。
材料学院的青年教师小王体会最深。他申报青年基金项目时,初稿被评审专家指出存在多处不足。正当他一筹莫展时,科研处基础办的刘科长主动找上门来,带着他逐字逐句修改申报书,从文献综述的逻辑结构到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甚至连参考文献的格式都,逐一核对。“刘科长比我自己还认真,光修改意见就写了三页纸。” 最终小王的项目成功获批,这也是该学院当年唯一中标的青年基金项目。在项目结题时,小王特意在致谢部分加上了 “感谢科研处刘科长的悉心指导”,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整个科研处都感到温暖。
铁血团队:酒桌上的攻坚战与成长路
在程处长所领导的团队中,有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语:“能喝得了烈酒,才能啃得下硬骨头。”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戏谑,但却如实地反映了科研处在开拓资源方面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
作为学校科研领域中“引进来、走出去”的先锋队,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仅需要为校内的科研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还要积极主动地出击,与外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对接和合作。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酒桌常常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战场”。无论是与企业洽谈合作,还是与其他科研机构交流沟通,酒桌上的应酬似乎都难以避免。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团队成员们需要展现出自己的酒量和酒品,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资源的引进和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最惊险的一次经历发生在与山东一大型企业洽谈联合实验室建设的时候。对方的董事长可是出了名的“酒中豪杰”,一见面就毫不客气地摆出了“先喝酒再谈事”的架势。
程处长当时才刚刚做完胆囊手术没多久,身体还处于恢复期,医生可是千叮咛万嘱咐,绝对不能饮酒啊!然而,当他看到随行的年轻同事们一个个面露难色、紧张万分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端起了酒杯,斩钉截铁地说道:“只要能把实验室建起来,这杯酒,我喝!”
说罢,他仰头一饮而尽。那天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最后还是被同事们七手八脚地抬回了酒店。大家都担心他的身体会不会吃不消,可第二天一大早,当他准时出现在谈判桌前时,所有人都被他的毅力和决心所震撼。
对方的董事长更是深受感动,他当即拍板决定签订合**议。这个总投资高达一千万元的联合实验室,就这样顺利地达成了合作意向。而这个实验室,后来也成为了学校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为学校的科研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样的故事在程处长任内并不少见。张副处长有次陪他去河北拜访企业,为了争取一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连续应酬三天,最后因急性胃炎被送进医院洗胃。躺在病床上,张处还不忘给处里打电话,嘱咐同事们跟进项目细节。程处长去医院看望他时,什么安慰话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在病床边削了个苹果,这个平时在酒桌上从不退缩的硬汉,此刻眼眶却有些湿润。“我们不是为了喝酒而喝酒,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给老师们争取更多资源。” 程处长在全处大会上多次强调,“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从今天起,处里设立健康基金,每年给大家体检,谁身体不舒服必须立刻休息。”
正是这种 “拼命三郎” 的精神,让科研处在短短八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研经费从每年不足二千万增长到突破亿元大关,纵向项目数量年均增长 30% 以上,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数量更是之前的五倍。随着实力的增强,科研处也迎来了机构升级,正式更名为科技处,领导职数从 1 正 2 副增加到 3 正 6 副,科长职数从 6 名扩展到 12 名。更令人振奋的是,先后有八位员工从中级职称晋升为副高或正高,十多人走上处级领导岗位,成为学校各个部门的骨干力量。
2023 在科技处新办公楼启用仪式上,程处长特意邀请了所有曾在科研处工作过的同事回来相聚。看着墙上那幅标注着每个人成长轨迹的 “人才树” 图谱,他感慨万千:“我最骄傲的不是争取到多少经费、建了多少平台,而是培养出了你们这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人群中,有人提起他当年说过的话:“跟着我干,保证你们有奔头、有成长。” 如今这句话已然成真。
夕阳透过玻璃幕墙洒进大厅,在地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程处长抚摸着墙上刻有全体员工姓名的纪念铭牌,这些名字背后,是八年风雨兼程的奋斗故事,是无数个在办公室和酒桌上度过的夜晚,更是一所大学科研实力崛起的缩影。正如他常说的:“霸气不是霸道,强悍不是蛮干,真正的强者,是能带着团队一起成长,能为学校发展留下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句话,或许正是对 “霸气的领导强悍的兵” 最好的诠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