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烟火岁月 > 第十七章 厂庆惊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烟包装材料厂迎来了五周岁生日,厂子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子喜庆劲儿。厂房刚粉刷过,白得晃眼,红彤彤的横幅挂得老高,写着“热烈庆祝建厂五周年”的字样,彩旗在风里哗啦啦地飘,像一只只欢快的手在挥舞。机器轰隆隆地响着,节奏明快而有力,像在为工厂的好光景唱赞歌。厂区道路两边,不知是谁起的头,工人们自个儿掏钱拉起了“感谢陈厂长"、"风雨五载,感恩相伴”的横幅,字写得不算好看,有的歪歪扭扭,可字里行间都是真情实意。

    厂长陈志伟在亮堂的办公室里,正低头看着文件。他个子高大,虽然年过半百,但精神头十足,宽额头下面那双眼睛,透着精明和坚毅。窗外传来的机器声在他耳里仿佛是最动听的音乐,这声音里有他五年的心血和汗水。桌上摊着去年的报表:卷烟辅助材料产量比前年翻了两番,产品合格率到了99.9%,产品优质率在北方同行业里排进了前三。看着这些数字,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欣慰的笑。这五年,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像是个老农,一锄头一镐头地开荒种地,总算让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长出了金灿灿的庄稼。

    可这份好心情,被一个突然的消息打断了。

    厂办主任秦安推门进来,脸色不太好看,手里捏着一份红头文件。他轻轻把文件放在陈志伟面前,声音低沉:"陈厂长,烟厂那边来通知了……您得调回烟厂去。"

    陈志伟手一抖,报表差点滑到地上。他抬起头,眼里全是惊讶和不解:"调回去?回烟厂?做什么?"

    秦安叹了口气:"调任厂长助理,帮着秦厂长管技术改造和对外合作。"

    陈志伟不说话了。他慢慢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摸着桌角那道浅浅的划痕,那是他刚来时候,为了规划设计图时硬笔留下的。五年了,他在这张办公桌前,不知熬过多少个通宵,开过多少会,签过多少文件。这座厂,早就不只是厂房,而是他心血的结晶,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这不是升职,是"平调"。不是高升,而是离开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生产阵地。他心里明白,这是上头在收权,是信任转移了,是体制对一位老臣的"体面安排"。

    但他没发火,没质问。作为老党员,他懂得服从。他只是觉得,自己像棵正茂盛的老树,被移回了苗圃,等着下一次被挑选。

    接下来的日子,陈志伟忙着交接工作。他把多年攒下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接任的谭厂长,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流程,从质量控制到市场销售,事无巨细,一一交代清楚。他还对厂子将来的发展提了不少好建议,比如开发新产品线、拓展省外市场、培养年轻技术骨干等。他亲自整理了五年的生产数据、成本分析、市场预测,订成厚厚一本,取名《卷烟包装材料厂五年发展备忘录》,亲手交到新厂长手里。

    工作空当,他一个人在厂区溜达。走过熟悉的路,看过运转的机器,和认识的工人打招呼。在车间里,他停下脚步,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操作设备,生产出一卷卷闪亮的铝箔纸。有个老工人看见他,赶紧停下手中的活,走过来握住他的手:"陈厂长,听说您要走了?"陈志伟点点头,老工人眼睛一下就红了:"您可是咱们厂的主心骨啊……"陈志伟拍拍他的肩膀:"厂子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要跟着新厂长好好干。"他不再以厂长的身份,而是以老朋友的姿态,默默的告别。

    终于到了要走的那天。

    一大早,天刚蒙蒙亮,陈志伟就来到厂里。他最后一次巡视了各个车间,摸了摸熟悉的机器,看了看成品仓库里堆得整整齐齐的产品。最后,他走进办公室,环顾四周,拿起早已收拾好的行李,慢慢走出房门。

    厂门口,早就聚了好多来送行的工人。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工人,有年轻的女工,有车间主任,也有临时工。他们眼里闪着不舍的泪花,手里拿着鲜花和写满祝福的卡片。有人甚至带来了自家煮的鸡蛋、自己笨手笨脚画下的工厂变迁图,硬塞进他的行李袋。

    "陈厂长,您辛苦了!""陈厂长,我们会想您的!""陈厂长,一路顺风!"

    工人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潮水一样涌来。陈志伟眼圈发红,强忍着感动,向大家挥手:"谢谢大伙,谢谢大伙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在新厂长带领下,厂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完,他转身上了汽车。

    汽车慢慢启动,他透过车窗,望着越来越远的厂子和工人们的身影,心里默默祝福。他知道,自己带不走一座厂,但带走了人心。而人心,比什么资产都金贵。

    陈志伟忽然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在烟厂技改办当主任的场景。那时候的他,正值壮年,精力充沛,为了推动烟厂技术革新、实现产业升级,他不怕辛苦,总往北京、上海、广州跑,拜访专家,考察设备,学习管理。那些年,他住过几十块钱一晚的小旅馆,也吃过不少闭门羹,但他从不气馁。

    他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关系处得特别好,这不是靠请客送礼,而是靠真诚和专业。每次去国家局汇报工作,他都会做足功课,对烟厂的技术需求、发展规划了如指掌。他为烟厂争取到不少资源和支持,从技术改造资金到先进设备引进,从人才培养到政策倾斜。

    他干活认真负责,业务精通,对每个技术环节和管理要点都门儿清。他为人活络,不管是和上级领导沟通,还是和同事协作,都应对自如,赢得了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

    国家局的司长们很看好他,常半开玩笑说:“老陈啊,要不是太平烟厂离不开你,我们肯定把你调到国家局,凭你的能力和经验,准能为行业做更多贡献。"

    陈志伟总是笑着回:”我一年有小半年在国家局,参加各种项目和会议,这和调到国家局工作没啥两样。"

    后来,陈志伟调到卷烟材料包装厂当厂长,就算岗位变了,他和国家局的交情也没断。国家局的司长和工作人员来太平时,总会抽空和他聚聚。大家坐一块儿,在轻松的气氛里聊行业动态,说工作点滴。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趋势,从政策解读到企业管理,话题里充满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关系越来越铁,像多年老友。

    一次,国家局计划司副司长郑天民来考察,和陈志伟聊天时推心置腹地说:“老陈啊,你这包装厂现在只生产铝箔纸和滤嘴棒、水松纸,业务太单调了。如今包装材料种类多,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你不妨多开拓开拓业务,有需要,我们全力支持你。"

    陈志伟眼里一下子有了光,连忙笑着回:“郑司长,您站得高看得远,稍微给我们点拨一下,就够我们吃一辈子的。还请您多指点指点。"

    郑天民想了想说:”上个月我去云南出差,参观了一家新办的合资企业。是个香港老板,对烟草行业感兴趣,想在北方找家烟厂合伙办厂。"

    陈志伟听了,心里一喜,急着问:"他们生产啥?"

    "烟箱。烟箱虽不是烟草专卖品,但烟厂日常生产离不开,香港老板就是看中了这点。"

    "这香港老板就是精明!不是烟草专卖品,好合作;又能供应烟厂,市场不愁卖,眼光够毒。"陈志伟赞叹道。

    "怎么样,老陈?有没有兴趣合作?需要的话,我可以帮你牵线。"

    "郑司您看好的事,那肯定错不了!我干,必须干!这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

    就这样,在郑司长的热心牵线下,陈志伟和香港商人开始谈合作。双方经过好几轮深入沟通和协商,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起初,陈志伟心里画着美好蓝图:以卷烟包装材料厂和港商合资办纸箱厂,一套管理团队,两块牌子,互相帮衬,资源共享,一起发展,实现双赢。

    但当他满怀期待地把精心策划的合资方案向烟厂领导汇报时,却听到了不同意见。

    烟厂领导们从企业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考虑,觉得应该是烟厂直接和港商合资办厂,包装材料厂不宜参与,免得影响企业整体布局和协同发展。

    陈志伟虽然心里失落,毕竟方案费了不少心血,但他识大体、顾大局。

    在烟厂厂务会上,他毫不犹豫地同意烟厂和港商的合资方案,真诚地说,"只要对厂里发展有利,包装材料厂参不参与都没关系。包装材料厂是烟厂大家庭的一部分,咱们的目标都是让烟厂越来越好,个人想法和得失在企业大局面前,不算什么。"

    这次厂务会还做了重要决定:把和港商谈判的重任交给胡利风。

    那时候,胡利风是烟厂厂长助理,手头事不多。他个子不高,一口浓浓的南方口音,看着一副精明相,其实心里全是自己的小九九。在陈志伟和港商前期谈的基础上,他接手了全面谈判工作。

    表面上,他靠着一些手段让谈判进展很快,一切看起来顺顺当当。可实际上,他在暗地里琢磨怎么给自己多捞好处。

    一个阳光很好的早晨,胡利风故作沉稳地走进烟厂会议室,手里紧紧捏着和港商谈的成果文件,脸上挂着得意的笑,眼里闪着狡黠的光。

    他向厂务会汇报谈判进展,夸大其词地说港商对烟厂实力和发展前景特别认可,愿意加大投资,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给更多支持,并把一份藏着猫腻的初步合作协议递给秦海生厂长。

    秦厂长接过文件仔细看,其他厂领导也传着看,会议室里不时有议论声,大家对协议挺满意,夸胡利风会办事。

    然而,就在大家高兴的时候,副厂长李明山突然提出异议:“等等,我觉得这协议有点问题。”

    他皱着眉头,表情严肃地指出协议里一些条款对烟厂利益保障不够,比如利润分配方面烟厂占得少,设备参数不够明确,而且有些条款暗藏风险。

    胡利风脸色一变,强装镇定地解释:"利润分配方案是谈了好几次才定的,港商觉得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投得多,所以希望利润分得多点。从长远看,企业发展大了,利润自然会多。至于设备参数可以边谈边说。"

    对李明山指出的风险,他则含糊糊地应付过去。

    但李明山不买账,坚持认为不能忽视眼前利益:"一开始就处下风,以后更难翻身。建议和港商重新谈条款,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其他厂领导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被胡利风之前的成果迷惑,支持尽快签协议抓住机会;有的认同李明山的观点,觉得要谨慎点,确保烟厂利益不受损。

    一时间,会议室里争吵得不可开交。

    陈志伟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大家争论,心里隐隐觉得不安。他既希望烟厂尽快和港商合资实现快速发展,又担心协议条款不合理给烟厂带来潜在风险。所以,当众人把眼光汇聚到他身上时,他坚定说道:“风险,必须在发生前就要排除掉。一旦签订了协议,就没有了转圜的余地。我支持慎重权衡。”

    秦海生厂长见争论激烈,说道:"好了,大家都别争了。把这份协议放一放,咱们再组织人好好研究分析,权衡利弊后再决定。胡助理,你再辛苦辛苦,和港商沟通沟通,看看关键条款能不能调整。"

    胡利风虽然心里不痛快,但也只好点头答应。

    会议结束后,胡利风心里暗自着急,怕自己的算计被看穿。接下来的日子,他表面上忙忙碌碌地奔波于烟厂和港商之间,实际上却在想方设法维持那份对自己有利的协议。

    他和港商暗中勾结,试图通过一些手段让港商在关键条款上继续坚持,同时对厂领导的询问和要求敷衍了事,对烟厂内部的质疑声也采取打压或哄骗的方式应对。

    面对各方压力,他根本没真心为烟厂利益考虑,反而一心想着怎么让自己的计划得逞。

    一天晚上,胡利风独自坐在办公室,脸上露出一丝得意又紧张的神情。他想着自己的计划,心里既兴奋又担忧,不知道最后能不能瞒天过海。

    就在这时,他接到一个神秘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低沉的声音,两人低声说着什么,好像在密谋……

    而这时的陈志伟,坐在烟厂厂长助理的办公室里,窗外是熟悉的厂区。桌上没有调研报告,只有厚厚一叠技术文件。他望着窗外,心里默念:"但愿,卷烟包装材料厂,还能走得更好更远。"

    汽车驶出厂区,陈志伟回头望了一眼渐渐远去的厂房。五年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建厂初期的艰难,技术攻关的日日夜夜,工人们挥洒汗水的身影,一次次突破产量纪录的喜悦……这些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闪过。

    他突然想起建厂第一年的那个冬天,厂房还没有完全修缮好,为了赶订单,工人们在漏雨透风的旧厂房里坚持生产。那时候取暖条件差,每个人的手都冻得通红,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有个老工人甚至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盖在仪表盘上,生怕机器受冻影响生产。正是这种同甘共苦的精神,让这个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陈志伟的眼中泛起泪光。他知道,这个厂就像他的另一个孩子,他亲眼看着它蹒跚学步,看着它茁壮成长。如今要离开,就像是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抚养,心中满是不舍与牵挂。

    但他也相信,这个凝聚了大家心血的厂子,一定会继续发展壮大。因为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有一种永不言败的韧劲。

    汽车驶过熟悉的街道,陈志伟深吸一口气,将那份不舍深深埋藏在心底。他明白,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在不断的告别和开始中前行。重要的是,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尽职尽责,留下坚实的足迹。

    前方的路还很长,陈志伟望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心中渐渐平静。无论身在何处,他都会继续为烟草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