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猎狮虎,宰狼熊,你说是普通书生? > 第四百一十一章 不可因妇人之仁而误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低着头的瞬间,少年像找到黄金一样冲卷子偷偷地笑。

    立刻飞快在纸上写道:“答:二十三。”

    紧接着,又挤挤巴巴写下了推理的过程。

    “三三数之,剩余二,则加一可成三的倍数……。”

    解题方法古怪又笨拙,还带着自创的演算帖。

    但逻辑清清楚楚,最后算出来的答案也结结实实对头了。

    这个少年名叫陈平,家住遥远山村深处,是个孤零零的穷孩子。

    因为家里供不起学钱,从来没上过一天私塾。

    一肚子本事全靠靠近窗外偷偷听老秀才教书积攒下来。

    他平常最痴迷算数问题,认定那里面藏着解世界的大道理。

    瞧见发卷上的题目,他下意识就觉得像是专门给自己预备的,有种见到亲人的味道。

    真正把它解开后,他反倒心平气和,道不出有多畅快。

    好像一下子与题目的出作者心生共鸣。

    迥然而视,高高在上的镇国武成王,说不定并不像流言里的号啕粗鄙。

    只是也许,就跟自己一般,也爱这些冷冷的数字规律。

    陈平翻来覆去,把自己的答卷再检一遍,自个乐了,翻到后页继续答下一道。

    新题上俨然赫然两个字:物理。

    “有一件铁球,一件木球,两者大小一致。”

    “若同时从高塔落下,哪一只会最先落地?请试详细阐明。”

    这一问立刻又把所有考生思维打了个趔趄。

    谁都下意识想信,这还有悬念?铁球比木球重百倍,还能不是铁球先到?

    想都不用想,这就是人尽皆知的常理吧。

    前排靠近的几个世家公子,互相冲着使眼色,嘴里浮起轻慢的鄙夷笑纹。

    觉得刘启已黔驴技穷,出的题一道比一道可笑。

    王腾连眼皮都懒得抬。

    这种问题,不值得他动笔。

    寒门子弟们却再次陷入沉思。

    虽也觉得答案明显,却总觉没这么简单。

    那个能力挽狂澜、敢废科举的男人。

    怎么可能出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答案的题?

    一定有陷阱。

    陈平也皱起眉,他轻敲桌面,大脑飞转。

    想起小时候把石头和树叶从树上扔下,石头先落地。

    但若把树叶揉成团再扔,落速似乎快了些。

    说明下落速度不只和重量有关,还和别的有关。

    是什么呢,空气阻力?

    陈平脑中如闪电划过,瞬间想通关键,若无空气阻力呢?

    在真空环境下,铁球和木球会不会同时落地?

    这想法吓了他一跳,太违背常理。

    可直觉告诉他,这或许才是正确答案。

    犹豫许久,他最终选择相信直觉。

    提笔在卷上写道:“若无外力干扰,应同时落地。”

    “盖因其速非由其重,乃由天地之力所引也,其力均施于万物,故其速亦同。”

    “寻常铁快木慢者,乃风阻之故也。”

    他用自己能理解的语言,阐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引力的概念。

    用词虽糙,思想却完全正确。

    写完,他长舒一口气,仿佛推开新世界的大门。

    门后是个充满奇妙规律的物理世界。

    他对出题人产生浓厚兴趣,迫不及待看向最后一题。

    政治。

    “今欲于河套之地兴修水利,需筑一拦河大坝。”

    “然筑坝之地有一村庄,住有百户人家。”

    “若筑此坝则此村必被淹没,百户人家需尽数迁移。”

    “若不筑坝,则下游万里沃野,百万军民,常年受水患之苦。”

    “问,为政者当如何抉择?请详述其理。”

    “并给出具体之解决方案。空谈仁义道德者,以零分论处。”

    这题一出,考场瞬间死寂。

    所有人都被镇住了。

    这题太歹毒,也太现实。

    已不是简单考题,而是足以让任何统治者头疼的千古难题。

    电车难题的古代版。

    牺牲少数救多数。

    道德上绝对站不住脚。

    任何有良知的读书人都无法选。

    圣人教导人命大于天,每个人的生命都平等,怎能牺牲少数救多数?

    这不是暴政吗?

    可题目最后一句,堵死了所有退路。

    “空谈仁义道德者,以零分论处。”

    这等于逼他们在“暴君”和“零分”间选一个。

    世家子弟们彻底懵了。

    脑子像一团乱浆。

    从小受的教育、信奉一辈子的圣贤之道,在这道简单粗暴的题前支离破碎。

    他们发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仁义道德之上还有种东西叫“利弊权衡”。

    王腾,那个刚才还不可一世的京城一才子。

    此刻呆呆看着题,笔悬半空,迟迟落不下。

    脸色青白交加。

    他感觉自己像被扒光衣服的小丑,扔在人前。

    之前写的《论君子不器》,在这题前显得可笑无力。

    他引以为傲的满腹经纶,连个实际解决方案都提不出。

    那他读这么多年书为了什么?

    真像刘启说的,只为成个空谈误国的废物?

    他的信仰动摇了。

    寒门子弟们虽也被题震惊,反应却完全不同。

    因他们活在社会最底层,见过太多不公和无奈。

    他们比公子哥更懂什么叫“现实”。

    知道这世上很多时候根本没两全之选,只能选代价最小的方案。

    陈平,那山村少年,看到这题时眼前浮现家乡景象。

    家乡就在大河旁,雨季河水泛滥,淹良田毁房屋。

    他亲眼见过邻居一夜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官府赈灾粮却迟迟不来。

    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只会在安全城里写诗感慨百姓疾苦,然后没然后。

    他恨这世道不公,恨那些尸位素餐的“忠良”。

    所以看到这题,他几乎毫不犹豫。

    提笔在卷上写下答案:

    “牺牲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为政者当以天下苍生之大利为重,不可因妇人之仁而误国误民。”

    “这百户人家的牺牲虽痛心,可若能换下游百万军民安宁,就重于泰山。”

    “然牺牲不该无偿。”

    “朝廷应以最优厚条件补偿这些义民。”

    “为他们择风水宝地重建家园,免三代赋税,赏万亩良田。”

    “为其家人提供最好教育和工作机会。”

    “为其立碑作传,让英名流传千古,受万民敬仰。”

    “要让所有人知道,国家不会忘记任何为之贡献的人。”

    “如此,方能上不负天,下不负民,中不负己心。”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