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有了前一天的经验,学员们虽然依旧紧张,但多少有了些心理准备。
孙教员显然也调整了策略,加强了对基础词汇和句型的梳理,课堂气氛不再像昨天那般令人窒息。
而苏寒,自然再次成为了课堂的焦点。
无论是快速翻译复杂的军事文书,还是就某个战术概念进行流利的英文阐述,他都表现得游刃有余。
孙教员看他的眼神,已经彻底从欣赏变成了“你可以出师了”的欣慰。
李振、王涛、刘斌三人则抓紧一切机会,向苏寒请教着英语问题,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下课铃声响起,众人如同卸下重担。
“总算又熬过一关!”王涛伸了个懒腰,“下午是政治理论课,可以稍微喘口气了。”
李振看了看课程表,又看了眼时间,提议道:“现在才十点,离午饭还有段时间。我听说今天战略指挥系那边有一场《现代战场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公开课,主讲的是搞数据研究的张教授,水平很高。反正没事,要不要去蹭个课,听听看?”
“战场数据分析?”刘斌推了推眼镜,表示赞同,“这个方向现在很热,多了解没坏处。而且是大课,混进去听听应该没问题。”
王涛也无所谓:“行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去见识见识。”
三人都看向苏寒。
苏寒自然没有意见:“好啊。”
一行人便朝着研究生教学楼的大阶梯教室走去。
能容纳近三百人的阶梯教室此刻已经坐了大半,大多是穿着军装常服的高年级国防生和部分研究生学员,偶尔能看到几个像李振他们一样来蹭课的进修军官。
授课的张教授是一位四十多岁、看起来精明干练的技术型军官,肩扛上校军衔。
课程开始,张教授开门见山,直接在大屏幕上投射出一组复杂的数据图表。
“同志们,现代战争是信息化的战争,更是数据化的战争。如何从海量、杂乱、实时涌动的战场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洞察敌方意图,预测战场态势变化,是摆在每一位现代指挥员面前的课题。”
他操作着电脑,调出一个模拟的战场环境:“假设,这是无人机群、地面传感器、电子侦察单位传回的,关于蓝军一个装甲旅在72小时内的部分机动、通讯、后勤补给数据流。数据经过脱敏处理,但保留了其复杂性和噪声。”
屏幕上瞬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坐标点、信号强度波纹、物资流动曲线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通过这些数据,初步判断:第一,蓝军的主要集结地域和可能的进攻方向;第二,其指挥所的大致方位区间;第三,其后勤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
张教授提出了问题,然后开始讲解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算法和模型。
他讲得深入浅出,从数据清洗、特征提取,到关联分析、模式识别,引用了不少专业术语和数学工具。
台下的国防生们大多听得认真,不时低头记录。
然而,对于李振、王涛这种更多依赖实战经验和直观判断的野战军官来说,这些内容就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了。
王涛听得直挠头,低声道:“我的妈呀,这又是傅里叶变换又是聚类分析的……感觉比英语还催眠。”
李振也皱着眉:“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真到战场上,哪有时间给你搞这么复杂的计算?”
刘斌倒是能跟上思路,但也在努力消化那些数学模型。
张教授讲完理论,开始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他运用软件工具,对那堆庞杂的数据进行筛选、计算和可视化呈现。
随着他的操作,屏幕上纷乱的数据开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一些异常点和关联性被逐步挖掘出来。
“大家看,通过对机动轨迹数据的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几个区域的车辆回传信号异常密集且规律,结合地形判断,很可能是蓝军的预设集结地域。”
“再看通讯信号频谱特征,这个频段的信号在特定时间段异常活跃,且具有短时、高强度的特征,符合指挥通讯节点的模式,结合信号源定位,可以大致圈定其指挥所的可能区域……”
“后勤补给数据流显示,通往C区域的运输线路负荷远高于其他方向,且多次出现临时变更路线的情况,表明该区域可能物资消耗巨大或补给困难,是其后勤链条上的一个潜在弱点……”
张教授的演示逻辑清晰,推导过程严谨,引得台下不少国防生频频点头,露出钦佩的神色。
演示告一段落,张教授环视教室,准备找学员谈谈看法。
他的目光扫过后排,忽然定格在了苏寒身上。
显然,他也认出了这位学校里的新晋“名人”。
“后排那位同学,对,就是苏寒同志。”
张教授直接点了名,“听说你昨天在陈教授的战争指挥课上一鸣惊人,陈教授对你青睐有加。”
“现在,我也很想看看,你对我这门课,是不是也有不一样的见解。
“刚才,你也听了我的讲解和演示,结合你自身的经验,你对这种基于数据的战场态势研判方法,有什么直观的感受或者疑问吗?”
唰!
几乎整个教室的目光都再次聚焦过来。
很多国防生都兴奋起来,想听听这位传奇兵王对“高科技”的看法。
李振三人也看向苏寒,心里捏了把汗。
这数据分析和苏寒之前展现的特长领域差别有点大,他们担心苏寒万一说不上来,或者提出比较“外行”的问题,会折了面子。
苏寒站起身,神色平静,并没有直接回答感受,而是目光投向大屏幕上那些已经被初步处理过的数据图表,缓缓开口:
“张教授的分析方法和结论非常专业,也很有启发性。”
“不过,如果是在实战环境下,面对这些原始数据,我可能会优先关注几个容易被模型忽略的‘细节’。”
“哦?哪些细节?”张教授来了兴趣,身体微微前倾。
苏寒走到教室侧面的空白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画一边说:
“比如,机动数据中,这些看似无序的、小股单位的零星机动轨迹。”
他在黑板上画出几条散乱的线,“模型可能会将其视为噪声过滤掉。但如果结合他们出现的时间点,以及其轨迹终点往往指向我军可能的侦察盲区或侧翼,我认为这更可能是蓝军派出的前沿侦察或警戒分队。他们的活动规律,反而能更早地揭示蓝军主力的真实意图和主要进攻轴线。”
他又指向通讯数据中的某个频段:“这个低频、低强度的持续背景信号,模型可能判定为环境干扰。但它的信号源位置,始终紧跟着蓝军那个疑似指挥所的信号群移动,且强度稳定。”
“在复杂的电磁对抗环境下,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可能用于底层单位间保持静默联络的‘心跳信号’,其稳定性有时比高强度的主通讯信号更能可靠地指示核心节点的位置。”
最后,他点向后勤数据中几个微小的波动:“这几处运输量的瞬时陡增,又快速回落,模型可能归因于数据误差。但它们发生的时间,恰好对应了蓝军几次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之后。”
“这或许说明,蓝军的后勤补给对前线部队的即时消耗反应非常敏感,其后勤指挥系统可能存在‘微操’习惯,或者其物资储备临界点比我们预估的要低。这可以作为我们后续进行后勤破袭战的重要参考。”
苏寒侃侃而谈,他提出的这些“细节”,完全跳出了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一名顶尖特种兵和战场指挥员的直觉与经验出发,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常被算法过滤的“噪声”中,捕捉到了潜在的、至关重要的战场信息!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不仅李振三人目瞪口呆,连那些原本对数据分析充满自信的国防生们也陷入了沉思。
张教授更是双眼放光,紧紧盯着苏寒画在黑板上的简图和分析。
这哪里是提问?
这分明是一次基于深厚实战经验的、对数据分析模型的补充和升华!
他指出的这些点,恰恰是纯数据模型容易忽略的、带有“人性”和“战术智慧”的战场痕迹!
“精彩!太精彩了!”张教授忍不住鼓起掌来,脸上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苏寒同志,你提出的这几点,完美地诠释了‘人脑’与‘电脑’在情报分析中的结合!”
“数据是冰冷的,但战场是充满智慧和欺骗的活体!再先进的模型,也需要像你这样拥有极其敏锐战场嗅觉的指挥员去解读和修正!”
“不过,关于你的个人经历,我也是知道一些的。你有过很多功绩,但你毕竟也才一年多的兵龄。可从你刚才的分析来看,显然,你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战演练经验的,能不能给我解惑一下?”
其他人也是一脸好奇的看着苏寒。
张教授的疑惑,也是他们的疑惑,更是306宿舍三名舍友的疑惑。
苏寒苦笑:“张教授,不满您说,我的确有不少战斗经验。就像你们在新闻上看到的那样,那些也是我的经历。包括……在一些其他部队学习过的,至于什么部队,我也不能说,但你们也能猜出一些。”
张教授微微点头。
他当然能猜出来。
像苏寒这种尖兵中的尖兵,自然会被特种部队看上。
他的九连冠,对外说是全军大比武,但他这个级别的,自然也能猜到,那是全军各大特种部队的比武!
在那样的顶级舞台上,拿到九个冠军,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而其他学员,也不是傻子,自然也能猜到。
张教授看向台下所有学员,语气激动:“同志们,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最重要的收获!技术是工具,是指南针,但最终拨开战争迷雾的,永远是指挥员充满智慧和经验的头脑!苏寒同志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教室内沉寂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所有看向苏寒的目光,已经不仅仅是崇拜,更带上了一种对真正“大师”的敬服。
王涛一边用力鼓掌,一边对李振叹道:“我现在算是明白了,跟苏寒一起来蹭课,就是个错误……这哪是蹭课,这分明是来看他个人专场秀的!”
李振深有同感地点头,苦笑道:“以后还是让他自己来吧,咱们跟着,压力太大。”
苏寒在《战场数据分析》公开课上的表现,再次以惊人的速度在进修队乃至部分高年级国防生中小范围传开。
如果说前一天的英语和战役指挥课,展现的是他卓越的语言天赋和战术指挥潜力,那么今天在数据分析课上的发言,则体现了他那种将深厚实战经验与新兴军事理论融会贯通的恐怖能力。
这种全方位的强大,带给同期学员的,除了敬佩,更是一种无形的、沉甸甸的压力。
午饭时间,食堂里。
306宿舍四人坐在一起,能明显感觉到周围投来的目光比昨天更加复杂。
偶尔有其他班的进修学员过来打招呼,语气也变得更加客气,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拘谨。
王涛扒拉着餐盘里的米饭,压低声音道:“我说哥几个,有没有感觉……气氛有点不对?”
李振头也不抬,闷声道:“有什么不对?吃饭。”
“不是啊老李,”王涛用筷子指了指周围,“你看他们看咱们的眼神,尤其是看苏寒的眼神,以前是好奇加崇拜,现在……我怎么感觉多了点别的东西?有点像……看怪物?”
刘斌推了推眼镜,冷静分析:“可以理解。苏寒展现出的能力维度太广,层次太高,已经超出了‘优秀学员’的范畴。这会无形中拔高教员和中队对所有学员的期望值,也会让其他人产生一种‘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挫败感。这种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苏寒闻言,放下筷子,有些无奈:“我没想那么多,只是就事论事。”
李振终于抬起头,拍了拍苏寒的肩膀,语气郑重:“苏寒,你别有负担。你强,是你本事大,我们替你高兴,也以你为荣。至于压力……”
他顿了顿,环顾了一下食堂里那些不时瞟向这边的目光,嘴角勾起一丝野狼般的弧度:“当兵打仗,什么时候没压力?有压力是好事!这说明咱们这期进修班,有能搅动风云的人物!水涨才能船高!他们觉得压力大,那就自己憋着劲追!咱们306,可不能怂!”
王涛也被激起了血性,一挺胸膛:“没错!怕个球!他们越觉得咱们是怪物,咱们就越要拿出怪物的样子来!老子还就不信了,跟着苏寒这么一个‘人形自走挂’,咱们宿舍的成绩还能差了?”
苏寒看着三位瞬间斗志昂扬的室友,心中微暖。
军队就是这样,崇尚强者,但也讲究战友情谊。
有竞争,更有扶持。
这时,中队长赵城和教导员文磊端着餐盘走了过来,很自然地在他们这桌空位坐下。
“聊什么呢?这么热闹。”赵城看似随意地问道,目光却锐利地从四人脸上扫过。
李振立刻起身:“报告中队长,我们在讨论下午的政治理论课预习内容。”
这是睁眼说瞎话,但他们肯定不能说实话。
赵城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扒了口饭,然后看向苏寒,语气听不出喜怒:“苏寒,行啊你。英语课出风头,指挥课受青睐,这蹭个数据分析课,都能把人家张教授激动得差点当场收你当研究生。你这进修生活,过得比我们当队干的都精彩。”
苏寒放下筷子,立正欲起身回答,被赵城用手势压下了。
“坐着说。”
“是。”苏寒重新坐好,平静回答:“报告中队长,我只是根据自身经历,谈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不成熟?”赵城哼了一声,“你的‘不成熟看法’,都快成某些课程的标杆了。现在好些教员看我们三班其他学员的眼神,都带着‘你们怎么就不能像苏寒一样’的期待。”
这话一出,李振三人都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教导员文磊笑着打圆场:“老赵,你这是给苏寒施加压力了。苏寒同志表现突出,是咱们中队的荣耀。其他同志有压力,正好可以转化为动力嘛。”
他看向苏寒,温和地说:“苏寒,继续保持你的学习和思考状态,很好。但也注意和战友们的交流,共同进步。”
“是,教导员!”苏寒应道。
赵城脸色缓和了一些,对四人道:“叫你们过来,是通知个事。鉴于部分同志在基础体能,特别是某些特种作战基础科目上还存在短板,经队里研究决定,从今天下午体能训练时间开始,增加一项‘夜间渗透与侦察’基础强化训练,由我亲自带队。以后每周两次。”
“夜间渗透与侦察?”王涛眼睛一亮,这是他的强项。
李振和刘斌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赵城的目光扫过四人,最后落在苏寒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考校:“苏寒,这项训练,你应该是专家了。到时候,也给其他同志示范示范,讲讲要领。”
“是!”苏寒答道。
他知道,这所谓的“加餐”,一方面确实是补齐短板,另一方面,恐怕也是赵城想看看,他在这种更贴近其老本行的科目上,究竟能展现出何等水平,同时也借此敲打和激励其他学员。
看来,这平静(相对而言)的校园生活下,竞争的暗流已经开始涌动。
下午的政治理论课波澜不惊。
授课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讲课深入浅出,但内容相对宏观,更多是思想和理论层面的引导。
苏寒依旧听得认真,笔记做得飞快。
李振三人也收起了上午被“打击”后的些许躁动,沉下心来学习。
傍晚,体能训练时间。
在完成了常规的五公里越野、器械和力量训练后,赵城果然吹响了集合哨。
“三班全体!带好单兵装备,训练场西北角集合!进行夜间渗透与侦察基础训练!”
学员们精神一振,都知道“加餐”来了。
有人跃跃欲试,有人面露苦色,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激发起来的斗志——尤其是在苏寒这颗“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谁也不想表现得太差。
训练场西北角模拟了一片复杂的城镇和丛林结合地域,设置了铁丝网、矮墙、壕沟、废弃房屋等障碍,并且天色已经渐暗,能见度开始降低。
赵城站在队伍前,言简意赅:“训练内容,单兵利用地形地物,隐蔽接敌,完成指定路线的渗透,并记录沿途设置的‘敌’哨位、火力点坐标。要求,全程隐蔽,不得暴露,限时四十分钟完成。我会和几名教员在制高点及沿途进行观察和评判。现在,按花名册顺序,间隔三分钟,依次出发!”
第一个出发的是班里一个以体能和战术见长的上尉。
他动作敏捷,利用阴影和障碍物快速前进,姿势标准。
但在翻越一道矮墙时,动作稍大,带动了墙头的碎屑,发出了轻微的响声,立刻被高处的赵城用激光指示器“点名”——暴露,扣分!
第二个学员更加小心,但在通过一片开阔地时,匍匐前进的速度过慢,导致耗时过长,最终超时。
接连几个学员,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问题,要么动作不够隐蔽,要么路线选择不佳,要么在记录目标时暴露了自己。
赵城的脸色越来越沉。
“下一个,苏寒!”赵城的声音响起。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苏寒身上。
李振三人更是屏住了呼吸,想看看他这个“专家”能做出什么示范。
苏寒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装备,深吸一口气,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专注。
随着赵城一声令下,他的身影如同鬼魅般融入了渐浓的夜色之中。
他没有选择直线快速突进,而是充分利用 阴影、植被和地形起伏。
他的移动节奏十分奇特,时而如灵猫般悄无声息地疾走,时而如同石雕般完全静止,与周围环境完美融为一体。
翻越障碍时,他的身体仿佛没有骨头,总能以最小幅度的动作,精准而轻巧地完成,不发出任何多余声响。
更让人惊叹的是他的路线选择。
他并非沿着预设的、看似最便捷的路径,而是不断迂回,甚至偶尔会短暂地“倒退”,巧妙地避开了高处观察员最可能关注的区域,以及那些容易发出声音或留下痕迹的地段。
他的眼睛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在移动的间隙,快速而准确地记录下沿途的目标坐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高处的赵城和几名教员,举着夜视仪,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严肃,逐渐变成了惊讶,再到最后的凝重和赞叹。
他们几乎捕捉不到苏寒完整的身影,只能偶尔在夜视仪的绿色视野中,看到一抹极淡、一闪而逝的阴影,或者某个障碍物旁似乎有东西动了一下,但定睛看去时,又什么都没有。
他就像彻底消失在了夜色里,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
当苏寒悄无声息地出现在终点线,向赵城报告时,计时器定格在三十五分钟。
比规定时间提前了五分钟!
而他记录的目标坐标,经过核对,无一错漏!
赵城看着气息平稳、军服甚至都没怎么沾上尘土和草屑的苏寒,沉默了好几秒钟。
他原本是想借这个机会,让苏寒展示一下,也敲打一下其他人。
但现在他发现,苏寒的展示,已经超出了“示范”的范畴,这根本就是一场完美的渗透教学!
“成绩……优秀。”赵城最终只吐出了这四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分量,在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
后面尚未出发的学员,看着苏寒,再想想自己之前那磕磕绊绊的表现,一股巨大的差距感扑面而来。
那无形的压力,在这一刻变得无比真切和沉重。
王涛看着苏寒,喃喃道:“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他能一个人搅得蓝军鸡飞狗跳了……这他娘的根本不是人,是夜枭,是幽灵!”
李振重重吐出一口气,眼神却更加坚定:“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要追赶的目标!别愣着了,轮到我了,老子拼了!”
………………
时光飞逝,苏寒在国防科大的学习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白天是密集的理论课程,下午是雷打不动的体能和军事技能训练,晚上则是在宿舍与李振三人一起钻研陈教授赠予的资料,或是去通宵自习室独自消化吸收浩瀚的知识。
他的存在,如同一剂强效催化剂,让整个进修三班,乃至中队都弥漫着一股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学习训练热潮。
就在这种紧张而充实的节奏中,一则通知打破了原有的平静。
一周后的例行晚点名,中队长赵城站在队伍前,宣布了一个消息:“同志们,再有一个月,就是我们国防科大建校XX周年校庆。学校高度重视,要求各院系、各单位积极准备,拿出高质量的节目参加校庆晚会。我们进修中队,作为学校的一份子,也不能落后!队里决定,出两个节目!”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对于这些习惯了摸爬滚打、操枪弄炮的军官们来说,搞文艺表演可比搞战术推演难多了。
赵城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一个节目,队里已经定了,由刘斌同志牵头,组织一个小合唱队。”
刘斌推了推眼镜,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这个任务在他意料之中,毕竟他以前在机关搞过宣传。
“至于第二个节目嘛……”赵城的声音顿了顿,目光如同探照灯一样,精准地落在了队伍中某个身影上,“苏寒!”
“到!”苏寒下意识地立正应答。
“这个节目,由你负责!唱歌、跳舞、乐器、武术、小品……随便你表演什么!总之,你必须给我上一个节目!”赵城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
“啊?”苏寒愣住了,脸上难得地露出了错愕的神情,“中队长,我……我没什么文艺才华啊。”
他是真有点懵了。
让他去渗透侦察、让他去战术推演、哪怕让他去搞极限体能,他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可这登台表演……实在是触及到他的知识盲区了。
前世今生,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枪械、战术、生死打交道,跟文艺表演几乎是两条平行线。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