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座帝国最荣耀的宫廷,奢华的起居室里明亮而温暖。
年过六十的维多利亚女王坐在靠近窗边的扶手椅上,身上盖着柔软的羊毛毯。
她刚刚处理完几份来自殖民地的紧急公文,此刻正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翻阅着侍女为她取来的最新一期《良言》。
与其他读者一样,她的目光也直接跳过了前面的政论和随笔,落在了《四签名》的连载上。
女王的阅读速度不快,神情专注。
她并非那种沉迷于通俗的妇人,但这位住在贝克街的咨询侦探,确实已经吸引了她。
或许是因为“演绎法”对逻辑和理性的推崇,又或许是因为故事能让她得到暂时的放松……
当读到福尔摩斯凭着纸片上的古怪图案和几个数字,便将其与印度殖民地关联起来时,女王微微颔首。
她当然对印度并不陌生,那是她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四签名》的背景与此挂钩,让她平添了几分代入感。
然而,正当情节推进到关键处,这一期的连载戛然而止。
页面下方只有一行冰冷的铅字:【未完待续,下期敬请期待】
维多利亚女王她轻轻“啧”了一声,将杂志合上,放在膝头,意犹未尽地抱怨:“这个法国人,实在太会断章了。
每次都在最勾人的地方停下,简直是一种折磨。”
女官微笑着附和:“确实如此,陛下。听说伦敦的读者们对此也是又爱又恨呢。”
就在这时,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脚步轻快地走了进来:“祖母!新的‘福尔摩斯’您也已经看完了吧?
求您了,让《良言》杂志社把剩下的稿子都献上来好不好?或者让人去催一催?
我实在等不及想知道那个木腿人到底是谁,那些签名又代表着什么!”
维多利亚女王看着少年焦急的模样,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他浓密的金发:“亲爱的乔治,我理解你的心情。
好奇心和急于知道结果的冲动,是年轻人的特权。但是,我的孩子,等待,也是一种美德。
越是美好的事物,就越是值得我们用时间去期待。”
乔治王子只好嘟囔了一句:“可是……还要等半个月呢……对了,印度,里提到了印度。您去过印度吗?
听说那里遍地都是大象、老虎和豹子!”
维多利亚女王微微一笑:“没有,乔治,我没有去过印度。但我依然是印度的女皇,我通过总督统治那里。”
乔治王子露出向往的神色:“我以后一定要去印度看看!”
维多利亚女王摸了摸他的头:“你会去的,亲爱的乔治。”
——————
《四签名》依旧遵循了先在《良言》连载,一个月后才在法国连载的传统。
这种“厚彼薄此”的方式,一度被法国的评论家们诟病——但至少在一八八一年的二月,没有人会在意。
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新的“福尔摩斯”故事已经开始连载了。
1881年2月25日,在雨果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共和国总统茹尔·格莱维亲自前往埃洛大街,雨果的寓所。
他代表共和国政府向他表示祝贺,并向雨果献上了一份极具象征意义的礼物——一个精美的“塞夫尔花瓶”。
“塞夫尔瓷器厂”属于法兰西官窑,烧制的瓷器过去都是只献给统治者的。
所以茹尔·格莱维在致辞中说道:“国家制造厂最初是为了向君主赠送礼物而设立的。
而今天,共和国将这个花瓶送给一位精神上的君主。”
这番话在次日就通过报纸传遍全国,可以说直接将雨果定位为了共和国的精神领袖。
2月26日,雨果生日当天,大批热情的市民自发地聚集到埃洛大街,向他窗前的阳台献上鲜花。
巴黎市议会、各省代表团的正式祝贺,则都按计划留到了“第二天”,也就是2月27日。
2月27日,清晨。
尽管窗户紧闭,莱昂纳尔依然被一种低沉的、持续不断的声浪所唤醒。
那是一种由无数脚步声、隐约的歌声和鼎沸人声混合而成的洪流。
他起身走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向外望去。
街道上异常安静,与远处传来的声浪形成对比——
显然,这座城市的人流正朝着某个中心汇聚。
上午九点左右,他乘坐马车,来到了埃洛大街附近一家事先预定好的酒店。
这家酒店的位置正对雨果寓所的窗户,视野极佳。
在酒店三楼的一个房间里,爱弥尔·左拉、阿尔丰斯·都德、埃德蒙·龚古尔、莫泊桑……都已经在了。
他们正站在窗边,神色复杂地望着楼下。
左拉听到开门声,回过头看到是莱昂纳尔,打了声招呼:“你来了,莱昂。”
莱昂纳尔走到他身边,向下望去。
眼前的景象堪称壮观。
游行队伍按照预先公布的路线——从凯旋门出发,经埃洛大街,最终抵达雨果寓所窗下——
以20到30为一排的密集队形,缓慢而坚定地向前移动。
人群如同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河流,在巴黎的街道上蜿蜒穿行。
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手中举着鲜花、旗帜和雨果的肖像。
歌声时而响起,虽然隔着距离听不真切,但那汇合在一起的声浪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整整六十万巴黎市民,排着相对整齐的队伍,怀着朝圣的心情,隆重地走过伟大作家的窗下。
他们向这位“伟大的民政捍卫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鲜花被堆放在雨果的住宅门前,很快便垒起了一座色彩斑斓、芬芳扑鼻的花山。
六十万人自发地为一个作家祝寿,这在人类文明史上,确实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莱昂纳尔的目光投向街道对面那扇窗户。
窗户敞开着,尽管二月的巴黎依然寒风料峭,但年迈的雨果显然早已站在了那里。
他穿着一身深色的衣服,白发在寒风中微微拂动。
他的左右手分别搂着他十三岁的孙子乔治和十二岁的孙女冉娜。
老人容光焕发,脸上洋溢着激动、欣慰甚至可以说是陶醉的神情。
他从游行队伍接近公寓的那一刻起,就几乎一直站在那里。
他不断地向楼下浩瀚如海的祝寿人群鞠躬、挥手、行礼,接受着这史无前例的尊崇。
莱昂纳尔轻声对身边的左拉说:“雨果先生很伟大,人民对他的崇敬也很真诚,并且发自内心的。”
左拉双手抱胸,眉头微蹙,点了点头。
其他几人也转过头来,他们之前就知道莱昂纳尔拒绝了法郎士的邀请。
而在莱昂纳尔的示范作用下,几乎所有的“自然主义”作家都默契地缺席了这次庆典。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