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殷忠叩首而去。
望着渐行渐远渐至不见的弟子背影,董仲舒敛去了所有动容。
人世间,发自内心的喜爱是掩饰不住的。
陛下之喜王夫人、之喜李夫人,就把喜新厌旧演绎的淋漓尽致。
殷忠,从来不是他认为值得交付公羊家数代人的心血结晶的人。
只是,没有办法。
四大弟子,褚大、吕步舒在长安,嬴公提前携血契离开,眼前的弟子,就殷忠一人。
他没能选,不选殷忠,难道选吾丘寿王吗?
那不过是枚不值得信任的棋子而已。
交托了下世,董仲舒那种“难矣哉”的心境忽然淡了不少,逐渐变得自然平淡起来。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斤斤其明,钟鼓喤喤……降福简简,威仪反反……”
没有钟鼓乐舞,董仲舒的声音肃穆清雅,《周颂》悠远。
唱着唱着,董仲舒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这是从丞相府传出来的。
公孙弘庇佑了不少儒生,在其亲传弟子霍光以外,其他儒生在丞相府中,没有从事什么政务,而是在“复古之乐”。
先秦之学,在六经。
《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易经》。
但在项羽火烧秦宫室时,《乐经》亡于战火。
公孙弘为丞相府中的儒生,也为以后大汉的儒生,找了个出路,“以乐为家”。
重新编定演奏上古之乐。
说来也是可笑,儒家没落,百家出世,不少隐藏的典籍珍藏得以再现人世,甚至是周朝的《王典》,拼拼凑凑,竟得全本。
之余,公孙弘也以孔夫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若博弈可乎?”为儒生制定了消遣之道,弈棋。
此后的儒生,“忙于乐,乐于棋”。
听说现在的丞相府,乐舞可以在十二个时辰内将《风》、《雅》、《颂》一首挨着一首奏将过去。
在大汉丞相府,复刻了先秦钟鸣鼎食之家的模样。
想必以后的大汉权贵,十分愿意请儒生演绎其家,生意兴隆。
可是,众多儒生,犹如舞女乐师一般。
但这却是“叛徒”的公孙弘,倾尽心力所能为儒家做到的一切。
别说让以后的儒生活成了倡优,至少,公孙弘让天下儒生活了下来。
这是董仲舒做不到的。
泪眼朦胧,在烛光闪烁下,过去的岁月如同走马灯似的,接连在董仲舒眼前浮现。
出生在书香门第,学于公羊大儒胡毋生,三十便能收徒授学,孝景帝时,名扬天下。
时运显然是照顾他的,求变进取的当今陛下即位,改黄老道学为公羊儒学,而他,也由一介博士,成为江都国十年国相,后又任胶西国三年国相,接着明贬暗升,回京太史,一跃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终于博士。
如此浩荡的一生,为什么他会时常觉得委屈呢?
因为,付出了无数努力的他,不该落到这个地步!
公孙弘也曾师学胡毋生,如果非要说,二人是同门师兄弟,但学问公孙弘不如他,为何能胜过他无数呢?
这叫他如何能不委屈呢?
如果让他总结公孙弘的思想,一个字便可,“和”。
公孙弘始终认为任何两种事物都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便是“和”。
公孙弘觉得人世间中的人主和百姓是对立的,但人主如“和德”,百姓就会“和合”,从而达到一种天下太平的和谐局面。
而作为百姓来说,心同气、气同形、形同声都是相互对立的,但“心和”就会“气和”,“气和”就会“形和”,“形和”就会“声和”。
公孙弘认为,“和”不仅存在于人世间之中,也存在于自然之中,“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蓄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而人主只有把握住“和”,才能使“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局面。
是以,公孙弘从“和”出发,针对当今朝廷政治,提出过治国安民的八项主张。
但这八项主张实际上讲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朝廷要节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产与生活条件。
二是朝廷用人要因任授官,任人唯贤,赏罚分明,使官尽其责,人尽其才。
公孙弘认为,人主治理国家,首先要使百姓信服,人主只有做到“业之”、“理得”、“有礼”、“爱之”,才能使人民“不争”、“不怨”、“不暴”、“亲上”。
强调礼义的重要性,认为“礼义者,民之所服也。”
同时,光有礼义还是不够的,还要明赏罚,只有用“赏罚顺之”,才能使“民不犯禁也”。
把礼义和刑法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法不远义”、“和不远礼”的结论。
究其原因,是公孙弘的想法中渗进了不少法家成份,如“因能任官”、法义结合、赏罚分明等。
但是,公孙弘与单纯的法家又有显著区别,他不像韩非那样否定仁义,而是肯定仁义,并讲求德政,认为“天德无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董仲舒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儒家思想。
这便是公孙弘人同天地,“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二字之差,天差地别。
同是天人,董仲舒能认输呢?
那岂不是连学问都不如人了。
冬日苦短,暮色降临,暴雪虽然小了,可雪花还是纷纷扬扬地飘舞着,门被推开,顿时一阵寒气袭来。
吾丘寿王走进门,见恩师正偎着燎炉,用一柄长长的小铁铲,翻动着红红的木炭,仿佛要看透木炭火。
“恩师,陛下赐下了米酒暖身。”
吾丘寿王从恩师手中接过铁铲,拨旺了燎炉木炭,说道。
望着米酒,董仲舒忽然大笑,连眼泪都笑出来了,失势后,陛下学会了善待他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