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朝会上,皇帝直接抛出重磅炸弹。
“各地火耗归公,而后折算成养廉银,给各级官员发出去,根据朕的粗略计划,这份养廉银,至少是俸禄的五倍,甚至到了十倍。”
清朝的养廉银是俸禄的十倍到一百倍,但那个没有参考价值,因为清朝官员的俸禄比大明还低得多,大明各项杂七杂八的俸禄加起来,养一家十口还是没问题的,清朝的俸禄养一家四口都难。
所有官员都跪在殿上高呼圣上英明仁慈,朱高炽这辈子活了几十年,从洪武朝到现在,从来没见过这幅场面。
果然财帛动人心。
殿中许多官员甚至直接哭了出来,哭声中情绪颇为复杂,好像是在宣泄着什么,听的朱高炽又高兴,又如坐针毡。
虽然这些官员没说一句话,但这些表现却赤裸裸的说明了一个意思,以前俸禄真的太低了,老朱家的皇帝抠门啊。
如果这是一个游戏世界,朱高炽就会看到官员上脑袋上飘出无数数字来。
忠诚度+30%
忠诚度+50%
忠诚度+100%
这就叫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为啥效果这么强,因为上朝的都是京官,京官的穷那是出了名的,地方上的官员有无数盘剥的手段,京官则只能收地方官的孝敬,但大部分官员,都没那个资格收。
李显穆提出火耗归公,谁来监督火耗归公?
当然是京官!
让官员相互斗起来,互相监督,效果自然是最好的。
朱高炽度过了前期的如坐针毡,就心安理得的接受官员们的吹捧了,今日的大朝会大概是大明建极六十年以来,最和谐的一次大朝会,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就算是能拿到下面孝敬的官员,心里也高兴,毕竟能拿干净的钱,谁愿意拿不干净的。
“朕怜惜诸卿在京居大不易,出地方为官开销也大,于是促成了此事,朕不求其他,只希望诸卿日后万一即将陷入泥潭时,想一想朕今日之语,想一想这俸禄上的‘养廉’二字!”
皇帝的声音在奉天殿上回荡,响彻在每一个人耳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李明达有句话说得好啊,杀掉一个官员很容易,可培养一个好官却很难,培养一个能对社稷有贡献的好官更难。
将心比心,不到万一得已,朕不愿意太过于责罚你们。
在成为一个好官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诱惑和艰难,朕希望今日的这份养廉银,能为你们除去一些路上的艰难。
日后若是依旧有艰难,朕以及往后的皇帝,朕相信,都会对诸卿伸出援助之手,你我君臣一心,共同兴盛大明社稷,护佑天下万民!”
这番话情真意切,就连李显穆也不由为之感动,更何况其他臣子,殿上已经有许多人哭出声来,今日的大朝会,看着是不能再议事了,大臣们没心思,皇帝也扶着腰带,觉得有些累了。
群臣或哽咽、或激动、或感慨着,恭送走皇帝后,这才相互搀扶着往殿外而去。
而李显穆这里,很快就围了很多人,因为皇帝很明确的说了,这件事之中有李显穆的参与,以如今大明的局势,这很有可能就是李显穆提出来的建议。
“守正公!此事定然是您向陛下所提议的吧?”
“是陛下本就有这方面的念想,只是不知道该从哪里提高,我不过是顺势提出火耗归公而已。”
“果然是守正公!”说话听音,这些朝臣可都是人精,立刻就明白了话中之意,“守正公此番当真是大恩大德了。”
即便李显穆看不到系统面板,从周围人的眼神之中,也能看到自己的政治声望在刷刷的涨。
自古以来,给下面人谋取福利,就是团结人心最好的办法没有之一。
李显穆促成这件事,自然便在官僚群体中获得了极高的威望,一个愿意给自己人谋取福利的大佬,谁会不满意呢?
李显穆却表现的毫不居功,谦虚道:“诸位为了大明社稷辛苦,先父曾经说过,不能让人流血又流泪,我深以为然。
正如陛下方才在大朝会上所言,万望诸位日后能勤恳国事,少做些会让人诟病之事。
今日陛下给了养廉银,只要大明蒸蒸日上,我相信官员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这最后一句,让人眼前一亮,这句话有点意思啊,李显穆难道是在说,这不是他最后一次出言,以后如果有机会,还会再次建言吗?
但李显穆不直说,他们也不能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涨俸禄的事,皇帝赐下来是天恩,他们主动问,就有点不太好了。
望着纠结的众人,李显穆摇了摇头,也没再说此事,只是再次道:“好了诸位,该出宫了,一直围在奉天殿前,像是什么样子,衙门中还有诸多事务呢。”
一想到皇帝可能就在哪里看着他们,群臣顿时如作鸟兽散,这些左都御史郑欢、内阁大学士杨荣、黄淮才围过来。
杨荣心直口快,振奋道:“明达,你竟然能促成此等大事,自此以后,天下无数官员都要承你一份情了。”
李显穆不太在意的摆摆手道:“不过是些虚幻的东西,不算什么,该争还是争,该斗还是斗。”
郑欢作为御史,却笑着摇摇头道:“那可不一样,心学发展迅速,但因为你比较刚正,很多人来来去去。
如今有了养廉银,很多人就能追寻自己内心真实所求了。”
杨荣和黄淮同时点头认可郑欢之言。
让李显穆颇为无奈。
他相对来说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那种人,类似于截留火耗这种不算贪污的事,他其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甚至有时候下面人收点礼办事,只要不过分他也没追究过。
还是那句话,他从来不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但好像其他人不这么想,都觉得他光明正义,那些犯了些事的人,自己就自惭形秽的远离他这个派系了。
李显穆也不打算解释,只是无奈摇摇头,“走吧,子荣,你先回内阁,我要去一趟兵部衙门,今日大宁总兵会回京述职,我要问些情况。”
几人各自道别。
待参加大朝会的群臣各自回到衙门后,朝廷加俸禄之事,顿时从各种渠道传遍了京城。
街头巷尾但凡有人处,都有人在讨论这件事,普通百姓自然只有羡慕的份,那些也在加俸禄范围内的正式有品级的官员,又是一阵激动加叩谢皇恩。
而后这个消息迅速从京城向顺天府地方以及大明其余十三省而去。
地方官员的反应自然和京官不同。
在地方上,能拿到火耗的可不仅仅是官员,还有那些吏员。
但朝廷这一次所涉及的人,就没有那些吏员了。
这也算是合理,吏员是贱籍,朝廷怎么可能给贱籍发俸禄,丢不起那个人。
这次收获最大的实际上是县令,朝廷给县令的养廉银级别是四品官。
其目的很明显了,就是要“重县令而压豪强,重县令而抑恶吏”。
总说皇权不下乡,这次就是要加强县令的权力,让皇权能够更加深入帝国的肌理骨髓之中。
大明有许多欺上媚下、惯从破家的要命县令,但也从不缺立志要做青天大老爷的县令,尤其是许多县令,心中还怀着理想。
如今养廉银制度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一个能够控制县中的机会。
这项制度的深远影响,必然在日后慢慢展现。
此时的李显穆正在兵部之中。
“枢臣,大宁总兵的拜帖已经送到,他的亲卫说他去五军都督府述职了,稍后就会来兵部述职。”
枢臣是对兵部尚书的尊称,出自唐宋时主管军事的枢密使一职。
地方总兵在平时接受五军都督府、兵部的双重领导,所以述职也要双重述职。
如今又增加了向皇帝述职一项。
按照流程是先向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述职后,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分别向皇帝呈递报告。
而后他再进宫向皇帝述职,相互交叉验证,以防止他借着皇帝不懂军事而忽悠皇帝。
李显穆对大宁总兵相当重视,当初大宁卫还是他建言永乐皇帝保留下来的,若非大宁卫在,阿鲁台进入大明境内就不是小打小闹了。
目前整个大明的战略防御重心,都放在东部草原上,这里是黄金家族的地盘。
等了不多一会儿,便有兵部吏员走进汇报道:“禀枢臣,大宁总兵到了。”
“请进来吧。”
不多时,一个年约四十左右,身高八尺的汉子从外走进,皮肤一看就是久经风霜雨打的黝黑,走起路来龙行虎步,颇有威势,双手之上满是厚厚的老茧,从外表看,就是一员猛将。
这便是大宁总兵朱荣。
他身份也颇为不简单,出身贵族,是前任成国公的儿子,虽然只是个庶子,没有继承爵位,但从小就勇武过人,很得成国公喜爱。
入仕以后,凭借身份和能力,一步步走到了大宁总兵的位置,算是勋贵二代子弟中的翘楚之一。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