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多数人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都知道这是吏部尚书蹇义等人输了,他们心头有无尽的好奇,却不得其解。
朝廷做出了向寒门倾泻资源的政策,但如何倾泻、倾泻多少,却依旧值得商榷,这三年的争执,早就将当初最开始的政策想法,改了个面目全非。
皇帝将这件事交给了礼部尚书郑欢、户部尚书李显穆以及内阁去负责,这个举动更是让朝野确定,寒门法令的通过不是一场政治妥协,而是心学的大获全胜,因为这件事彻底主导在了心学派系手中。
等到又过了数日,南京之事才彻底传到京城,以一种极快的速度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到这时,大多数人才知道为何朝廷之上突然有了堪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一件谈论了两三年都定不下的事情,突然被定下了。
……
礼部。
李显穆和郑欢在尚书房中一边饮茶,一边商议着皇帝派下的差事。
“向寒门倾泻资源,要有个简单的章程,明达你肯定已经有大概得思路了。”
李显穆想了这么多年,自然有完整的思路,缓缓道:“我们之前就说过,科举资源局限于举人,进士肯定是不能放开,科举这方面,就按照先前的想法去做。
我觉得除了科举,主要还是学院方面,要在各省府中,从那些寒门子弟中,挑选那些天资真的出众的人,然后由朝廷大致负担他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大多数人读不下去,主要就是没有钱。”
郑欢踌躇道:“可这样的话,会不会导致朝廷开支变得太大,毕竟谁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况且这些孩子都是家中的劳动力,让他们不种地的话,怕是他们家中不同意。”
郑欢说的都是现实,在大明朝想要搞义务教育是绝对不可能的,生产力不发展,不让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脱离出来,中国这片土地上,就永远都是脆弱的小农经济社会,那任何和小农经济社会不配套的上层建筑,都是空中楼阁。
到了现代中国,义务教育普及之后,尚且有很多家庭因为无法负担而让孩子辍学,何况大明呢?
李显穆也觉得有些沉重起来,沉声道:“你说的我都知晓,我们不是神仙,不可能真的将每一个天才都从泥土里面挽救出来。
我们只是要给天下寒门读书人一个希望。
所以考核要严酷一些,比如这个月入学,水平只能背得下大学一本书,那一个月后考核,必须将论语全部背下,正确率要八成以上,用这种方式来筛选真正的超级天才。”
郑欢有些震惊,“明达,按照你的想法,这可就没几个人能过得去了,有这种天赋的人,科举怎么都能中个二甲前几名,甚至一甲了吧。”
“人再多,朝廷供养不起,自然要优中选优。”李显穆缓缓握紧了拳头,“我们选的本就是天才,那些天资平庸的寒门子弟,读一辈子书也中不了举,与其浪费时间,不如早早认识到自己的平庸,去另谋生路。”
郑欢闻言叹口气,“你说的也对,那些皓首穷经一辈子,结果只能中个童生或者秀才的,只能连累家人,还不如早早去当个私塾先生,至少能混个温饱。”
李显穆点点头,又迟疑道:“你说寒门法令中,要不要将一部分胥吏向他们开放?”
胥吏!
郑欢神色严肃起来,在大明朝,胥吏是个相当特殊的生态,任何和胥吏有关的事情,都不容小觑。
按照现代的说法,一个县里面,除了书记、县长以及极少数几个官员外,其他所有的都是吏。
这些胥吏世代相传,在县里权势很大,甚至大多数县令都要看他们眼色行事,否则一个不慎,就会被这些胥吏坑死。
从大明官方来看,对胥吏是嫉妒的歧视,朱元璋就明确说过:“科举初设,凡文字词理平顺者,皆预选列,以文激劝。惟吏胥心术已坏,不许应试。”
在底层生活了二十年的朱元璋,对胥吏的评价是心术坏,不允许他们入仕,这个评价可以说很中肯,古今中外的世袭县城婆罗门就没有好东西。
但坏到明清这样的依旧少见,李祺和李显穆讨论过这个问题,认为关键在于缺乏监管,大明朝对官员的监管很严厉,但是对真正掌握帝国的吏员监管却很弱。
“胥吏是贱籍,一旦当了胥吏,就断绝了希望,很多读书人不可能愿意去做胥吏的。”
这就是很诡异的一点,明明是掌握了基层真正权力的人,其中大多数还是当地豪强,可却是社会最底层的贱籍,和妓女、戏子、乞丐这些人是一样的,这种身份地位上的冲突,必然导致扭曲的结果出现。
“如果放开这部分人的考试资格呢?”李显穆肃然问道:“胥吏不学圣人之道,所以心思败坏。
且其中许多都是当地豪强出身,朝廷很担心这些人既掌握了县之下,又在朝廷上有权力,最后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如果我们从寒门中选人担任胥吏,他们身家清白,然后我们允许他们五年到十年内继续参加科举,会不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
“嘶。”
郑欢倒吸一口冷气,“虽然你说的很好,但我觉得很难,不允许胥吏科举,是大明朝的祖制,即便仅仅是通过寒门法令上去的胥吏,陛下也大概率不会允许通过的。”
“当今陛下不同,先帝的种种政策,可以说是应改尽改。”
朱棣登基法理变了之后,执政理念自然就发生了变化。
“这件事是真正的事关重大,我们还是和陛下沟通一下,关于法令的事,前面两条大致可以定下,陛下不会反对,不然我们这就进宫?”
“可以,我们二人联袂入宫。”
……
户部尚书李显穆和礼部尚书郑欢联袂入宫,顿时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必然是寒门法令有所推动,甚至已经定好,如今是入宫向皇帝复命。
可等到二人直到中午都未曾出宫,许多人都知道,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了,等到二人一直在皇宫待到傍晚时分,才笑容满面的出宫,绝大多数人都升起了好奇,这是谈了什么,竟然能谈一整天。
二人出宫后走到马车前,郑欢遥望着高高的宫门城楼,终究是忍不住说道:“没想到竟然会这么顺利,陛下的态度比想象中好太多了。”
“可能是陛下对胥吏太过于厌恶,让读书人去冲一冲心坏的胥吏,也不无不可。”
郑欢闻言顿时笑起来,言语间对胥吏多有不屑,“往日一县之中,只有寥寥几个读书人,这次县中读书人数量必然大增,必然能恢复清明。”
李显穆却没那么乐观,只要如今的制度依旧缺乏监管,那就必然会再次腐败不堪,但是往县里派驻监察官员,就必须要由朝廷发俸禄,而不能让他吃当地,毕竟吃谁的粮,给谁办事。
监察官员级别至少要从七品,否则是监察不住的,这对于朝廷的财政负担而言太重了。
……
翌日。
真正的、完整版的《寒门入仕法令》从皇宫中发了出来,先在礼部颁布,这件事的主官部门就是礼部,而后又通行颁布在六部等,其后下发两京一十三省的各府县。
几乎每个看到具体内容的人都为之震惊,谁都没想到,在这份法令中,竟然会去触碰大明已经成型五十年的胥吏制度!
最让人震惊的是,这么大的事情,皇帝竟然没有召集大臣进宫商议。
如今玉玺盖在上面,一切都晚了。
即便是再迟钝的人,也知道这项法令,必然将深刻的改变整个大明!
————
寒门入仕法令的具体内容有三条——“即各省开放举人名额给寒门子弟;于省府县中开设神童班筛选天才;允许考取秀才的寒门子弟先行担任胥吏,五年内可参加举人考试,十年内可参加进士考试。”
这三条法令的本质在于,从物质条件上减免寒门子弟中天才求学的难度,以使更多的寒门子弟能够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在推进寒门法令的过程中,胥吏的世袭状态被打破,大量读过书的读书人进入胥吏阶层,有力革新了死气沉沉的基层。
当然,由于永乐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受限,这份带有明显义务教育色彩、扶贫计划色彩的法令,并不能真正解决明朝科举制度的弊病,但其中所蕴含的人本色彩,依旧值得赞赏。
我们可以知道,在数百年前的封建专制时代,就有一批颇有远见卓识的官员,在为推进社会公平而努力奋斗,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传承!——《大明王朝科举史考》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