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 > 第360章 春闱,考功员外郎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尚书省内,公廨内的空气带着几分沉凝。

    萧瑀、杜如晦、房玄龄、宇文士及四人围坐案前,案上一壶热茶正袅袅冒着轻烟,水汽氤氲间,映得四人神色各有思量。

    杜如晦率先屏退左右,待屋内只剩四人,才执起茶盏,依次为三人斟上温热的茶汤。

    茶水入盏的轻响刚落,宇文士及便忍不住蹙眉开口,打破了短暂的安静:“陛下新设上都护,说是为安抚草原势力、统摄突厥各部落,这理由倒也算合情合理,可为何偏偏让秦叔宝任职?”

    话音落下,萧瑀和房玄龄皆微微颔首。

    这话正是他们心中所疑。

    虽说秦琼早有左武卫大将军的职衔在身,可朝堂上下谁不知晓,他那身子骨早已撑不起实职,往日里连朝会都时常缺席,左武卫大将军一职本就形同虚设。

    可上都护不同,据陛下旨意,这职位要直接划分兵部对边境的调兵权。

    即便仍隶属于尚书省,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上都护竟能越过尚书省,直接调拨府兵前往边境。

    这分明是硬生生从尚书省手里分走了一块实权,让谁来当都该慎重,怎么偏偏选了秦琼?

    宇文士及发问后,公廨内又静了下来。杜如晦端着茶盏,指尖摩挲着盏沿,只垂眸小口啜茶,半句也不接话。

    倒是一旁的萧瑀看了看三人神色,忽然轻笑一声,缓缓开口:“前几日,程知节不是特意带着秦叔宝,去了高阳县府那位孙道长那里么?”

    这话看似轻飘飘一句,却像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面,在场三人瞬间都明白了过来。

    之前秦琼的身体状况众人皆知,左武卫大将军一职本就摇摇欲坠,不少人都在暗中揣测,这位置迟早要换人。

    可如今陛下突然将上都护这等要职交给他,哪里是真看重秦琼此刻的能力?

    分明是秦琼的身体经孙道长诊治后有了转机,而陛下借着这个由头,一方面是向所有人宣告:秦琼的身体能撑住实职,左武卫大将军的位置依旧是他的,断了旁人的念想。

    另一方面,怕是也借着新设官职的由头,不动声色地分了尚书省的权,稳固自己对兵权的掌控。

    “既设了上都护,难不成陛下是决定要对突厥用兵了?”

    想通了秦琼任职的缘由,房玄龄又将目光落回“上都护”本身,眉头拧得更紧。

    突厥始终是大唐边境的隐患,这些年陛下虽未明说,可朝中重臣都知道,陛下对突厥早有征讨之心。

    如今设下专管边境安抚与调兵的职位,难免不让人往“用兵”上联想。

    这时,一直沉默的杜如晦终于抬了眸,目光扫过三人,声音沉稳:“陛下何时不想向突厥用兵?”

    一句话让三人都静了下来,只听他继续说道。

    “只是时机未到罢了。去岁无论是国库还是内帑,都有不少盈余……”

    说到这里,杜如晦自嘲地勾了勾唇角,语气里带着几分复杂。

    这些钱粮,多是抄家所得。

    尤其是五姓七望,贡献良多,单说郑氏、卢氏在长安的资产,便喂饱了国库。

    崔氏、王氏如今又献上不少耕地与隐户,府库充实了。

    这还不算之前温禾从倭国哪里要来的数十万斤白银。

    有这些在,大唐便有底气。

    所以杜如晦知道,陛下心里怕是也有些急了。

    急着清算旧账,急着平定边境,可即便是这样,杜如晦还是摇了摇头。

    “但真要对突厥用兵,还没到时候,陛下设上都护,核心是为安稳边界、收拢部落,而非即刻出兵。”

    他话锋一转,将话题从边境拉回朝堂。

    “与其纠结突厥之事,不如想想即将到来的春闱,如今春闱日期将近,陛下却迟迟未指定考功员外郎一职,这职位掌管科考事宜,人选未定,才是眼下更该琢磨的事。”

    “你来做这考功员外郎,可愿意?”

    立政殿内,李世民捏着份泛黄的札子,抬眼看向站在下方的温禾,语气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试探。

    温禾正盯着殿角那只啄食香炉灰的麻雀发呆,听见问话猛地回神,差点左脚绊右脚,连忙稳住身形躬身。

    “啊?考功员外郎?什么是考功员外郎啊?陛下微臣的职务已经很多了,你就别再给我了,要不然真的会影响发育的。”

    他这话一出,李世民刚含进嘴里的茶“噗”地喷在札子上,连忙用锦帕擦了擦嘴角,指节都带着笑意:“你这脑子,整天净想些有的没的。”

    “考功考功,考的是士子功绩、定的是科考名次,自然是管科举考试的,春闱要到了,各地士子都要进京应试,朕要选个人主持考题拟定、阅卷评定,还要防着那些世家子弟走门路、递条子,你说这职位朕除了找你,还有谁?”

    温禾心里“咯噔”一下,瞬间瞪圆了眼睛。

    好家伙,这是要让他当“科举主考官”啊!

    他连忙摆手,脑袋摇得像拨浪鼓。

    “陛下!使不得使不得!微臣才十一岁啊!您让个半大孩子管科考,那些头发都白了的老儒能乐意?”

    “天下士子不得戳微臣脊梁骨,说您任人唯亲?再说了,万一出点差错,耽误的是无数人的前程,微臣可担不起这责任!”

    “还有啊,朝廷上能人那么多,你随便找一个就是了,反正都是那些人走个过场。”

    温禾撇了撇嘴。

    就以现在大唐的文盲普及率,那些庶民和寒门别说当官了,当个小吏都够呛。

    李世民不禁大怒,指着温禾骂道:“你这竖子,在胡言乱语,朕就送你十棍!”

    他这么一吼,温禾顿时老实下来了。

    “行不行,不是看岁数,是看能耐。”

    李世民放下札子,身子往前倾了倾,手肘撑在案几上,语气带着几分促狭。

    “你忘了去年开三味书屋,让寒门子弟免费读书,后来提议士子游学,让他们遍历各州增长见识,国子监的祭酒都夸你想法独到。”

    “不少儒生觉得你此举乃是为天下计。”

    “还有那本《三国演义》,长安城里哪个士子没读过?如今说是长安纸贵也不为过。”

    “你做的这些事,天下人怎会只看你的岁数?”

    温禾被说得哑口无言,可心里还是犯怵,梗着脖子硬撑:“可……可微臣还是不想干!科考是国之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微臣年纪小,镇不住场子啊!要是那些世家子弟故意捣乱,微臣连怎么应对都不知道!”

    李世民脸上的笑意淡了些,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了敲,语气沉了沉:“温禾,你这是要抗旨?”

    “你休要在这和朕说这些,你难不成还怕那些人?若是如此,郑氏、卢氏现在何在?!”

    李世民知道温禾就是找借口罢了。

    他若是怕了五姓七望的人,就不会让百骑暗中截杀卢子业他们了。

    温禾心里一紧,可转念一想,大不了就撂挑子,反正他年纪小。

    大不了“乞骸骨”,反正回家也不丢人。

    想到着,他便梗着脖子道:“微臣不敢抗旨,可这差事微臣实在做不了,若是陛下非要让微臣做,微臣……微臣就只能乞骸骨,回葛家庄种地去了!”

    “你!”

    李世民指着他,气得手指都在抖,可看着温禾那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又忍不住想笑。

    这竖子,总能把他气笑。

    最终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对着殿外喊:“来人,传马周进殿!”

    温禾一听“马周”二字,眼睛瞬间亮了,凑上前两步,声音都轻了些:“陛下!您……您这是要让马周做考功员外郎?”

    李世民斜了他一眼,轻哼了一声,说道:“你不肯做,朕只能找马周了,他出身寒门,心思正,去年你举荐他时,朕就觉得这人才堪大用,可偏偏就是太正了,又没什么靠山,在朝堂上没多少人肯帮他。”

    温禾心里顿时替马周捏了把汗。

    马周是个实诚人,要是真管了科考,那些世家子弟肯定会找他走门路。他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波逐流,坏了自己的名声。

    要么硬气拒绝,可那样一来,宾王哪扛得住世家的压力?

    怕是用不了多久就得被挤走,甚至还会被穿小鞋。

    到时候李世民会不会护着他,还是未知数呢。

    他记得李世民,李世民从没有让马周正面对抗那些人啊。

    难不成又是因为自己这只蝴蝶?

    正想着,就见李世民故意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惋惜:“朕也不想让马周去,可实在没人可用啊!满朝文武,要么是世家出身,要么朕信不过,也就马周还能称得上正直,不过朕会让魏征在一旁监督,他性子刚,多少能帮衬些。”

    温禾听得直皱眉。

    魏征是刚正,可他管的是谏言,科考里的弯弯绕,比如怎么防小抄、怎么避嫌,他未必懂。

    光靠他监督,远远不够!

    万一出点问题,那魏征和马周不都得被罢官?

    李世民见他眉头拧成了疙瘩,眼底闪过一丝算计。

    他沉吟了片刻,试探着问:“要不……朕给你加个吏部主事的官职?不用你牵头,就帮着马周打打下手,出出主意。”

    “你脑子活,肯定能想到些不一样的法子,怎么样?”

    温禾心里“咯噔”一下,瞬间反应过来。

    好你个李二!

    这是早就算计好了,在这等着他呢!

    先是用马周的难处勾起他的恻隐之心,再抛出个“副手”的职位,想引诱他上当。

    他偷偷瞥了眼李世民,见对方眼底藏着笑意,心里暗自吐槽:老狐狸!就知道算计我!

    李世民见他识破了自己的心思,也不掩饰,笑着道。

    “朕可没别的意思,不过是觉得你脑子灵活,能琢磨出些新鲜法子,再说了,有朕在,你担心什么?你这竖子什么时候怕过那些世家子弟?”

    他顿了顿,语气沉了沉,多了几分认真:“朕是真的想给寒门士子些机会,让他们能有个公平的出身,不用一辈子被世家压着,你平时鬼点子多,不如好好想想,怎么让科考更公平些,也让那些人看看,科举不是他们的一言堂。”

    温禾心里清楚,李世民这话半真半假。

    想给寒门公平是真的,想借他的手削弱世家势力,也是真的。

    可看着宾王即将面临的困境,再想想那些寒门士子寒窗苦读却没机会的模样,他最终还是松了口。

    “那……那微臣就试试?不过微臣丑话说在前头,要是出了岔子,陛下可不能怪微臣!”

    李世民见他答应,脸上瞬间绽开笑容,刚想说什么,殿外就传来马周的脚步声。

    马周一身青色官袍,袖口还沾着些墨渍,显然是刚从文案堆里出来,进来后先对着李世民躬身行礼:“臣马周,叩见陛下!”

    又转向温禾,拱手躬身,神色恭敬:“下官马周,见过温县子。”

    “马周,朕召你进来,是有件事要交给你。”

    李世民开门见山,手指点了点案上的札子。

    “春闱科考,朕命你任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考事宜,从考题拟定到阅卷放榜,都由你负责。”

    马周愣了愣,显然没料到这么重要的差事会落到自己头上,随即连忙躬身:“臣……臣遵旨!定不辱使命,绝不让陛下失望!”

    李世民又指了指温禾:“温禾任吏部主事,做你的副手,帮你处理科考事务,他脑子活,有不少想法,你有什么不懂的,尽可以问他。”

    呵呵。

    温禾在心里冷笑了两声。

    随即在心中默默的数了起来,刑部的、工部的、兵部的、现在又来一个吏部了。

    总共就六部,我成了四部的主事。

    纵观历史好像还真没有几个能做到吧。

    不过当年苏秦能佩戴六国相印,今朝我温禾成六部主事又能咋滴。

    爱咋滴咋滴!

    马周一听温禾是副手,顿时慌了,连忙对着李世民摆手。

    “陛下!使不得!温县子才学出众,又有谋略,去岁举荐下官入朝,已是大恩,此次科考之事,理应由温县子主持,下官……下官做副手便好!”

    李世民笑着摇头:“嘉颖不愿牵头,你就别推了,安心做你的考功员外郎。”

    马周一愣,突然像是明白了什么,转身对着温禾深深一拜,语气诚恳。

    “温县子两次举荐,下官铭记于心!此次科考,下官定当多听温县子的建议,绝不让您失望,也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温禾当场就懵了。

    他啥时候举荐宾王了?

    明明李二他提的啊。

    这宾王的脑洞也太大了吧!

    怎么还脑补出两次举荐的戏码了?

    他偷偷看了眼李世民,见对方正憋着笑,脸都快红了,心里暗自哀嚎。

    完了完了,这误会大了!

    李世民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故意板着脸看向温禾:“不错,这一次确实是温禾举荐你的,不过这一次算是符合朕的心意,所以下不为例,举荐官员需按规矩来,不可私下谋划,免得让人说闲话。”

    温禾连忙摆手,脸都白了:“陛下!微臣没有!你……”

    “好了,朕知道你没有私心,此事便不要提了。”

    得,这李二是故意要让马周坐实这个误会了。

    李世民憋着笑,转移开了话题,对着马周道:“你刚任此职,想必对科考事务还有些疑问,不妨问问嘉颖,他平时琢磨的点子多,说不定能帮上你。”

    “喏。”

    马周应了一声吼,立刻转向温禾,眼神里满是期待:“温县子,不知科考之事,该从何入手?尤其是如何防止舞弊,杜绝世家子弟走门路,还请温县子指点。”

    温禾定了定神。

    也懒得再扯什么谁让马周当这个官的事了。

    他沉吟了片刻,把脑子里后世科举防作弊的法子捋了捋,又故意装作思考的模样,顿了顿才开口。

    “其实之前微臣闲暇时,也琢磨过科考公平的事,觉得要防舞弊,得从三方面入手。”

    他清了清嗓子,说道。

    这话是告诉李世民,我平时也是很忙的。

    为了大唐我可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啊。

    不过李二那目光,明显就不相信温禾说的,所以根本没有接他的话。

    见李二没反应,温禾只能继续道:“第一是考题保密,咱们得找几个品行端正、不与世家往来的官员,提前半个月就把他们‘关’起来,住在专门的院子里,不准与外界接触,连家人都不能见。”

    “考题写好后,用密封袋装好,袋口盖上火漆印,由禁军看守,直到开考前一刻,才能当着所有考生的面拆开。”

    “这样一来,考题就没法提前泄露,世家子弟也没法提前准备。”

    马周听得连连点头。

    李世民让人拿来纸笔,交给马周,让记录下来。

    温禾紧接着又道:“第二是誊抄糊名,考生考完后,先由专人把他们的名字、籍贯、家世背景都糊起来,只编上编号,再让一批字迹工整的吏员,把考卷重新誊抄一遍,阅卷官看到的是誊抄后的卷子,既看不到考生的名字,也认不出字迹。这样一来,阅卷官就没法通过名字偏袒世家子弟,也没法通过字迹认出熟人,只能凭真才实学打分。”

    “善!”

    李世民在一旁听得频频点头,眼底闪过一丝赞许。

    这法子他听温禾说过类似的,只是没想到能这么细致,看来这小子是真的琢磨过。

    温禾没注意到李世民的神色,继续补充:“第三是考场监察,每个考场派两名监察官,一名来自吏部,一名来自御史台,互相监督。”

    “再安排禁军士兵在考场外巡逻,考生进场前要搜查全身,不准带小抄、不准带笔墨之外的东西,一旦发现舞弊,立刻取消考生资格,还要杖责,取消其士子身份,让他这辈子都没法再参加科考,另外,阅卷时也要派御史监督,防止阅卷官串通打分。”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将这些做到了最极致了。

    不过即便如此,也没什么用。

    做八股出来的官员,除了做八股,什么都不会。

    还要请个师爷在一旁帮衬着。

    而唐朝的科举,虽然原始,可却有着因材施教的意味。

    会读书的便考明经科,会算术的便考明算科。

    会做事的考秀才,懂法的考明法。

    另外后世的乡试、县试、解试这些,唐朝虽然有雏形了,可还不完善。

    一直到李治开始改革,才逐渐的完善流程,到明清便固定下来了。

    不过今年是来不及了,明年倒是可以试试。

    “还有明算科,考的是数学,比如《九章算术》里的题目,这科最公平,也最容易防作弊,因为数学这东西,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算错一步就是错,绝不能含糊,咱们可以让阅卷官按步骤打分,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这样既公平,也能看出考生的真本事。”

    大唐科举分为六科。

    唐朝科举不同于后世,唐朝科举常设的有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秀才科,隋唐科举最高难度科目,要求通晓方略策五道,全通为上上等。

    明经科,考核《礼记》《左传》等儒家经典,采用帖经考试形式,需在十条经文空缺中填对六条方可及格。

    进士科,注重诗赋与时务策写作,但这一科,李世民似乎并不重视,历史上记载,贞观年间进士科登科人数少之又少。

    明法科,考查律令条文,专门培养司法专业人才,一般考上后,都是去刑部,若是有背景的便去大理寺。

    明字科,考核文字理论与书法技艺,涉及《说文》《字林》等典籍。

    最后一个明算科,那就无需多言了,考的就是数学。

    这在温禾看来,才是最难的。

    因为数学不会骗人,不会就是不会。

    “另外臣以为,科举之后应该再加一项殿试,陛下召见六科考试优异者,亲自策问出题,最后每一科取最优异者,为状元,随即当场封官,以此来激励士子。”

    “殿试?”李世民觉得新奇。

    “朕记得晋武帝曾亲自诏问阮种,亲自审阅试卷提名第一,可有此事?”李世民朝着马周看去。

    马周点头应道:“确有此事。”

    李世民沉吟片刻后抬眼:“你把这些法子整理成札子,明日朝议时当着文武百官奏报。”

    温禾刚松下的肩膀瞬间垮了,原本还带着几分得意的脸垮得像被霜打了的秧苗,他扯了扯嘴角。

    苦着脸躬身:“微臣遵旨……”

    话虽应着,心里却早已把李世民翻来覆去吐槽了八百遍。

    早朝要寅时起,从高阳县府赶到大兴宫得走半个时辰,站在殿里听那些老臣扯东扯西能站到日头高升,他这十一岁的小身板哪扛得住?

    他以后长不高了咋整!

    李二,你大爷的!

    这句腹诽几乎要从牙缝里漏出来,亏得他还记着上面坐着的是李世民,才没将这句话说出来。

    李世民瞧着他那副生无可恋的样子,眼底藏着笑意,故意板着脸补了句:“明日不准迟到,朕会让人在殿门等着查你。”

    温禾心里哀嚎一声,只能硬着头皮应下。

    回到府里挑灯写札子,写着写着就忍不住打哈欠,最后还是阿冬端来一碗热姜汤,才勉强撑着把细则一条条写清楚。

    后面还补充了一些细节。

    比如“誊抄吏员需提前报备身家、阅卷时需三人同堂”。

    翌日天还没亮。

    温禾就起来了,迷迷糊糊套上官袍,嚼着芝麻饼往太极宫赶。

    到了殿外,果然看到了高月。

    “温县子来的早啊。”他笑着迎了上去。

    温禾和他干干的笑了两声,没有说后,跟着他去了一旁的偏殿

    等文武百官到齐,朝会正式开始。

    明黄的龙椅上,李世民神色威严,目光扫过殿下众人,沉声道:“民部先奏。”

    窦静上前一步,捧着账册躬身道:“启禀陛下,去岁国库共盈余粟米三百八十万石、绢帛二十万匹,如今府库充盈,足以支撑边境军需与春耕赈济。”

    殿内众人闻言皆面露喜色,李世民微微颔首:“做得好,春耕之时,务必确保各州粮草按时发放,不可误了农时,另外还警惕今年关中旱情,去岁冬日关中雪少,朕不禁心忧。”

    “臣遵旨!”窦静闻言退下。

    随即李靖出列,语气多了几分凝重:“陛下,边境传回消息,突厥颉利可汗近期频繁调动部落,似有南下之意,不过其麾下几个小部落与颉利生了嫌隙,已暗中派使者来长安,愿归附大唐,请求陛下庇护。”

    李世民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沉吟道:“颉利野心不小,却也忌惮我大唐实力,暂且按兵不动,先安抚归附的部落,再派使者去突厥探探虚实。”

    “礼部可先派人接洽,让他们的首领到长安来见朕。”

    “臣遵旨!”

    温禾站在官员队伍的最后排,踮着脚才能勉强看到殿内情形。

    听着六部的汇报,不知不觉就开始走神,目光飘到殿外的廊柱上,琢磨着那上面的雕花到底是龙还是麒麟。

    就在这时,李世民突然咳了一声,语气带着几分刻意的停顿:“春闱将近,科考人选之事,朕思来想去,终于定下了考功员外郎……温禾。”

    “温禾”

    二字落下,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众臣齐刷刷转头,目光落在最后排那个小小的身影上,满脸都是难以置信。

    长孙无忌甚至不由自主的屏住呼吸。

    陛下难不成要让温禾做考功员外郎?!

    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只是还没等长孙无忌开口。

    只见一个御史最先反应过来,连忙出列躬身,语气带着几分急切:“陛下!不可啊!温禾年仅十一,虽有些才思,可考功员外郎掌管春闱诸事,干系天下士子前程,岂能让一个孩童担任?这若是传出去,怕是会让天下人笑话我大唐无人!”

    他话音刚落,又有御史立刻跟上,捧着笏板朗声道:“所言极是!考功员外郎需辨得清贤愚,温县子年纪尚幼,既无朝堂历练,又无威望可言,若让他任职,恐难服众,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也上前一步,房玄龄拱手道:“陛下,臣并非质疑温县子之才,只是科考乃国之大典,容不得半分差错。温县子可参与科考筹备,但若让他独掌考功员外郎一职,确实不妥,还望陛下三思。”

    杜如晦也补充道:“臣附议,春闱关乎寒门子弟出路,若主事者威望不足,恐会让士子不服,还请陛下另择贤才。”

    一时间,殿内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连平日里与温禾交好的官员,也都沉默着没开口。

    谁都知道,让一个十一岁的孩子管科考,实在太过荒唐。

    科举之事关乎到为国选材。

    温禾是有才学,但是并不适合科举。

    温禾原本还在走神,被李世民喊回神,又听着满殿的反对声,顿时懵了,心里暗自腹诽。

    李二这是故意的吧!明知道会有人反对,还故意这么说,这不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吗?

    就在众人以为李世民会发怒时,他却突然笑了起来,摆了摆手道:“诸位稍安勿躁,朕并未说要让温禾任考功员外郎。”

    这话一出,殿内的反对声瞬间停了,长孙无忌愣了愣:“陛下,那您方才……”

    “朕只是想说,温禾近日琢磨出了些关于科考防弊的法子,写了份札子,今日召他来,是让他把这些法子奏给诸位听听。”

    李世民说着,看向温禾。

    “温禾,还不把你的札子呈上来?”

    温禾这才松了口气,连忙从怀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札子,快步上前,双手捧着递到殿前,又退回几步,展开札子朗声奏报。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科考要公平,需从三方面防弊,其一为锁院制度,选品行端正、不与世家往来的官员为出题官,提前半月迁入专属院落,断绝与外界联系,考题拟定后密封盖印,由禁军看守,开考前一刻方可拆封,杜绝考题泄露。”

    “其二为誊抄糊名,考生交卷后,先由专人糊去姓名、籍贯,编上编号,再由吏员重新誊抄,阅卷官只看誊抄卷,避免因姓名、字迹偏袒。”

    “其三为双官互督,每个考场派吏部、御史台官员各一名,互相监督,考生进场前需搜查全身,严禁携带小抄,舞弊者取消资格、杖责通报,阅卷时亦有御史在场监督。”

    “另外科举之后实行殿试,取每一科透明为单科状元,以此来安排相应的官职。”

    温禾的声音虽稚嫩,却字字清晰,殿内众人都听得认真,原本反对的官员,也都皱着眉沉思起来。

    片刻后,只见一名官员出列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质疑。

    “温县子此法虽细致,可‘锁院半月’未免太过严苛,出题者皆是朝廷官员,有的已年过半百,岂能让他们半月不得与家人相见,如此拘着,恐会寒了老臣的心。”

    “此言差矣!”

    温禾立刻反驳,虽站在一众高官面前,却丝毫不怯场。

    “朝廷官员又如何?之前民部的贪官污吏,不也是朝廷官员?他们拿着朝廷俸禄,却中饱私囊,可见身份并非清廉的保证。”

    “若不锁院,世家子弟只需找些借口登门拜访,或是通过出题官的家人旁敲侧击,考题迟早会泄露,我也是为了他们好,以防日后会有什么说不清楚的时,还要劳烦我带他们去百骑说话。”

    “至于说年纪大的问题,这个也简单,既然年纪大的熬不住,那就换年轻的来,大唐人才济济,也犯不着用那些年过半百的了,要不然他们出了什么事,我还要为他们负责。”

    温禾说罢,露出一抹和善的笑容。

    那出班的官员顿时感觉心中发寒。

    这是威胁啊!

    赤裸裸的威胁啊!

    这温禾,不似人子!

    他太狠了,简直就是要断了他们后人的路啊!

    不少五姓七望和士族出身的官员,都咬牙切齿。

    眼中泛着寒光,恨不得将温禾撕碎了。

    可这种想法,他们也只敢在心里想想。

    郑元璹和卢子业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啊。

    可惜这大殿之中,没有一个寒门出身的。

    要不然听到温禾这话,定然感激涕零。

    李世民见众人争论不休,适时开口:“嘉颖的法子,朕看可行。”

    朝中百官心中一惊。

    可却没有人敢出来反对。

    都低着头,好似事不关己的模样。

    罢了,实在不行就再想想办法吧。

    这件事情明显是温禾和陛下私底下就说好的。

    此刻若是反对,定然是触了陛下的霉头。

    “臣斗胆请问,今年考功员外郎之职,由何人担任?”房玄龄行礼问道。

    李世民睨了他一眼,笑道:“人选,朕早已经定下了,便是之前的监察御史马周。”

    说到这,在御史班列中的马周站了出来。

    “臣在。”

    看着他,李世民微微的点了点头,下旨道。

    “着,门下省拟制,即日起,马周任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春闱之事,温嘉颖任吏部主事,辅佐马周推行这些法子。”

    这道任命一出,殿内更热闹了。

    马周出身寒门,此前不过是御史台的一个区区监察御史。

    如今一跃成了正六品的考功员外郎,不少世家出身的官员都变了脸色,尤其是崔、卢两家的官员,互相递着眼色。

    往年春闱,他们总能借着“行卷”的由头,让子弟提前结交考官,如今马周任考功,又有温禾在,只怕是难再钻空子了。

    可李世民主意已定,不等众人再议。

    说罢便起身离殿,留下满殿或惊讶或不满的官员。

    温禾跟在马周身后往外走,赫然听到身后有人嘀咕了一声:“一个小娃娃,也配管科考?”

    正朝着外头走去的温禾,赫然回头,朝着自己身后扫去。

    “那个狗东西在这乱叫!”

    只见程知节突然怒喝一声。

    李道宗赫然来到温禾的身边:“怎么的,温禾能写出三国演义,能编撰三字经,总比某些酒囊饭袋要强的多,刚才那个不似人的开的口,站出来,让本王瞧瞧!”

    长安最蛮横两个混不吝在这给温禾站台。

    不少心虚的官员连忙垂下了头,匆匆忙忙的走了。

    只是眼中的怨恨又浓了一些!

    温禾你等着,迟早有一天,等你失了势。

    必叫你生死两难!

    “谢过任城王、宿国公。”温禾向着二人道了声谢。

    李道宗笑着道:“小事,不过本王提醒你,这次可要小心了,这科举不是什么小事。”

    “对,实在不行,某帮你坐镇。”

    程知节拍着胸脯,笑道。

    温禾向着二人行了礼,便和他们告辞了。

    马周一路上都握着温禾的手,连声道谢:“温县子,若非你提议,下官断无可能任此职,日后科考之事,还望你多指点。”

    温禾笑着摆手:“宾王客气了,你的能力无需我指点什么。”

    这可是大唐第一位寒门宰相啊。

    自己能指点他什么。

    只是这话在马周听来,明显是温禾谦虚,所以不禁有些讪讪,想着请他吃饭。

    可温禾心里却想着赶紧回府补觉,早朝站得他腿都麻了。

    所以便告辞了。

    第二日天刚亮,温禾刚换好百骑的服饰,准备去百骑营点卯。

    最近都没去百骑,也不知道那些新兵训练的怎么样了。

    只是他刚走到府门口,就见台阶下坐着四个穿着青衫的士子,个个面带拘谨,手里还捧着卷轴。

    见温禾出来,四人连忙起身,快步上前躬身行礼,为首的一个士子还双手递上一卷纸:“学生章海,见过温县子,听闻县子辅佐马员外郎主持春闱,特来呈上投笺,望县子斧正!”

    其余三人也纷纷效仿,有的递投卷,有的递诗稿,嘴里还不停恭维。

    “县子少年英才,著《三国演义》传扬天下,学生早已敬仰不已!”

    “此次科考若能得县子指点,学生便是死也无憾!”

    温禾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他总算明白过来。

    这是来行卷的!

    有点意思。

    这些人消息知道的还真快啊。

    温禾眼眸微缩望着面前的四人,赫然露出一抹和善的笑容来。

    见他如此,那四个书生心中不由一喜。

    这是愿意了?

    “既然如此,那你们便随某来吧。”温禾笑着说了一句。

    那四个士子顿时喜出望外,连忙向着温禾一拜:“多谢县子。”

    只是高兴之余,他们心中也有一些遗憾。

    不知温县子要带他们去何处。

    为何不请他们入府呢?

    可这小小的疑惑,很快就被他们抛之脑后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