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371章 通政司新怪谈之其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通政司内。

    如今通政司的全名是通政邮递司,其职权为“掌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即负责内廷外廷的奏疏传递工作。

    同时还要负责天下道路驿站的工作,将京师的文件传递到整个大明。

    在此之外,经过苏泽的改革,通政司还有了海外通政署的职责,这些海外通政署还需要搜集各地情报。

    可以说,如今的通政邮递司,是大明官僚体系中,所有文书流转的中枢节点。

    情报就是权力。

    有时候那些大人物,不过就是比普通人知道的消息多一点,所以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更多情况是,任何一件事如果只有“是”和“否”两个选项,而任何选项都是有利有弊的,闭着眼睛瞎选大概也不会出什么错。

    李一元曾经担任过通政使,那时候通政司还是一个大九卿衙门最末尾的冷门衙门。

    等到他从刑部调回来担任通政使的时候,通政司已经是一个职权庞大的大衙门了。

    自从李一元到任以后,通政司的事务就像是一座小山一样,压着李一元喘不过气来。

    好不容易熬到了年底。

    到了十二月份,京师各大衙门陆续开始封还大印。

    就是说各大衙门都开始进行年终盘点,准备过年了。

    这也是通政司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

    李一元坐在自己的公房中,无比的怀念自己在刑部的日子。

    那时候自己在刑部修书,虽然也有事情要做,但是没有每日都会装满的奏疏匣匮,不需要一天天向皇宫和内阁内递送奏疏,只需要安安心心的修书就行了。

    李一元翻开一份报纸,恍惚之间,自己是多久没这么清闲了?

    今天他已经到衙门一个时辰了,身边的经历官还没送来奏疏,看样子今天是没什么重要的事情了。

    李一元还是觉得心中有些忐忑,他又喊来了经历官徐叔礼。

    “今日有什么重要的奏疏吗?”

    徐叔礼疑惑的看着这位通政使大银台。

    以往这位李银台,每天早上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奏疏,今日怎么主动问起来了?

    徐叔礼老老实实的说道:

    “今日还没什么有分量的奏疏送来。”

    听完了徐叔礼的话,李一元满脸的笑容。

    他笑着说道:

    “看来今日无事了!”

    听到这李一元这么说,徐叔礼的脸色十分的难看。

    看到这个丧气的下属,李一元心中又涌起了对前任通政使杨思忠的怨恨。

    自己在通政司的时候,虽然算不上是人才济济,但是好歹也有人可用。

    等到杨思忠交给自己的通政司,连徐叔礼这样的都能担任自己的经历官了。

    这杨思忠不仅仅将自己坑回了通政司,还将通政司的人才全部都分配到国外去了。

    一想到这里,李一元忍不住呵斥道:

    “一大早就这幅样子,今日无事你反倒是不自在了?”

    徐叔礼连忙说道:

    “大银台,属下不是因为今日无事不自在,而是。。。”

    “而是什么?”

    徐叔礼只好说道:

    “大银台,咱们通政司中下级的官员中有个两个忌讳,其中一个就是不能说‘今日无事’。”

    “哦?说了会怎么样了?”

    徐叔礼只好老老实实的说道:

    “每次有人说这句话的时候,通政司就会忙碌好一阵子。”

    “所以大家就是再清闲,也不敢说这几个字。”

    听到这里,李一元满不在乎的说道:

    “胡闹,我通政司堂堂大明九卿衙门,岂能和民间愚妇一样,迷信此等避讳谶纬之言?”

    “今日无事便是无事!”

    李一元说完这些,微微有些心虚,但是看到空荡荡的案牍,又觉得来了底气。

    都已经十二月份了,也该清闲一阵子了吧?

    就在李一元刚刚说完,突然一名官员走进来。

    “大银台,苏翰林送来了一份奏疏。”

    听到苏泽的奏疏,李一元立刻应激了,他甚至都不敢自己看,而是对着身边的徐叔礼说道:

    “还不快去看看,如果是急奏立刻送入宫中!”

    徐叔礼也是一脸的丧气,他无奈的看向李一元,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触霉头,这下苏泽送来奏疏了吧?

    徐叔礼觉得不是好兆头,但是大银台发话,他还是拿起奏疏看起来。

    等到徐叔礼看完,他的脸色已经比哭还难看了。

    李一元涌起了不妙的感觉,他从徐叔礼手里抢过奏疏。

    《请开南北邮政便民疏》

    从这个题目上看,这份奏疏就会通政司有关。

    果不其然,苏泽开篇就写道:

    “仰赖圣明,通政邮递司业已整饬,掌内外章疏、敷奏封驳,兼领天下驿站纲维,万里王命,速递无滞。其权既重,其效已彰。”

    这是肯定通政邮递司的成绩,但是接下来苏泽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京师乃首善之区,金陵为龙兴根本,商贾辐辏,士民云集,官绅庶众,往来不绝。两地音讯,关乎家国常情、人情伦常。”

    “然今驿递之制,专供朝廷敷奏,严限官牍,庶民信函,无由通达。或托付私商,索费奇昂,迟速难保;或辗转行人,每每遗失,劳而无功。”

    “值此新春佳节之前,父母悬望,妻儿相思,友人契阔,诸多肺腑之情,梗阻于路,音书断绝,实乃生民之憾事。”

    “通政邮递司掌天下驿站纲维,人力物力皆备,何不因利乘便,略开一线,利国便民?”

    看完这些,李一元已经涌起了不祥预感。

    果然,苏泽这份奏疏,就是提出开放一部分的驿站体系给民间使用。

    首先是设立民驿投递的体系。

    “于现有通政所辖官驿之外,或在人员充裕之驿站内,专辟人员场所,开设‘民用邮政所’。首行于京师至金陵官道沿重镇、府县设立试点。”

    紧接着苏泽又提出来了“邮箱”制度。

    “于都邑闾阎、通衢之处、百姓聚居的里弄街区,设立固定专用‘民用邮政信箱’。”

    “欲寄信函,贴足资费投之。邮政所每日按时统一开启收揽,依信函所书寄达之地,登簿编号,分路遣送。”

    苏泽又提出“邮票”制度。

    在两京之间设立民邮网络,这也是相当费钱的事情,而且增设民邮也需要雇人。

    为了保证邮政体系的收入,苏泽提出寄信必须要在信封上贴上邮票,邮票由民用邮政所售出,一枚价值一黄铜币,无论远近都需要贴上一枚邮票。

    贩卖邮票的收入则交给民间邮政所,用来支付递送的成本和人员费用。

    苏泽又在奏疏中强调,官驿和民驿需要分开:

    “严定官驿、民用二途。官驿仍专递章疏、部院火牌公文,不得混同。”

    “民用邮路事务,责成通政邮递司经历官专责提调,年终呈报效率及收支细目,确保官民两便,互不相扰。”

    最后苏泽又上升价值,写道:

    “臣深知通政邮递司事务繁剧,然此乃便民善政,利在长远。”

    “且先以两京大道为验,视其成效,若能惠民而不废公事,则渐次推广天下,以成天下邮政通衢之盛景。”

    看完这些,李一元都傻了。

    不是,我通政司好不容易清闲这么一个月,你苏子霖就上这样的奏疏?

    通讯是基本的需求。

    正如苏泽奏疏中所说的那样,现在大明对于通讯有旺盛的需求。

    大明的私人通讯也是非常发达的,两京之间来信往来密切。

    对于官员来说,通讯的办法还是比较多的,主要就是乡人代送和搭驿站系统的便车。

    不过自从驿站体系改革后,对于夹带私信这种事情,通政司管的严了,大部分官员通讯,就只能指望本地会馆。

    会馆,就承担了邮政的功能。

    遇到归乡的同乡,会馆就会让他们带一些书信回去。

    但是这种民间的邮政系统自然是不好用的。

    首先就是这年头旅行本身也有危险,万一送信的人没能安全抵达,那信件也就遗失了。

    另外这种方法也不保密,送信的人偷看信件也是常有的事情。

    另外时效性也堪忧,很多信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送达。

    而且正如苏泽所说的那样,随着大明各行各业的发展,普通人对于信件递送也有了需求。

    尤其是南北二京之间,官员百姓通讯,几乎成了刚需。

    这时候由朝廷出面,成立一个官府的邮政机构,几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了。

    可为什么是通政司啊!

    李一元想到上一次苏泽提议给通政司改名,在通政司后加上邮递二字,怕是此子在这个时候已经计划上了吧!

    想到这里,李一元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这明明是前任杨思忠埋下的坑,现在却要自己来填!

    李一元又问道:“苏翰林呢?”

    “苏翰林留下奏疏后就走了。”

    苏泽已经留下奏疏,那通政司就只能尽快将奏疏送上去,李一元知道已经无法改变,只好硬着头皮将奏疏送入内阁。

    ——

    ——【模拟开始】——

    《请开南北邮政便民疏》递送到皇宫和内阁。

    内阁中分为了两派,高拱支持你的奏疏,但是张居正、雷礼表示反对。

    张居正和雷礼秘密联盟,共同进退。

    反对者认为建设邮递体系耗费太多的资源,就算是有邮票补贴,也难以弥补初期的成本投入。

    高拱则认为一个畅通的邮递体系,能够强化南北沟通,这笔投入是值得的。

    两派无法达成共识,只能各自起草意见。

    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1420。】

    【若要通过你的协商提案,需要支付4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苏泽自然是毫不犹疑的选择了“是”。

    【威望值已经扣除,剩余威望1020点,请等待奏疏生效。】

    看完系统的模拟,苏泽也叹了一口气。

    自己这份奏疏,算是将内阁的分歧暴露出来。

    雷礼竟然和张居正结盟了?

    雷礼虽然不算是高拱派系的人,但是和高拱的私交不错,雷礼入阁的时候也得到了高拱的支持。

    这么看来,应该是水务方面的事情,让张居正和雷礼达成了共识。

    也就,水利工程是非常需要资金的,雷礼想要做事,就必须要和执掌财计的张居正搞好关系。

    如今的高拱内阁,两个阵营三个派别已经初具雏形。

    张居正和雷礼共同进退。

    反而是内阁首辅高拱自成一派,但是靠着自己首辅身份,和张雷二人相庭抗理。

    赵贞吉则游走在两派之间。

    殷士儋和赵贞吉的态度差不多,但是他和张居正的争执越来越多。

    党争政治的最大问题,就是凡是你支持的我就反对,政治进入到非黑即白的阶段,所有人都要被迫选边站。

    自己靠着原本的人情,加上系统在手,暂时不需要选边站队。

    可自己身上的高拱弟子身份在,张居正也会反对自己的奏议。

    日后推动国策的成本又升高了很多。

    苏泽叹息了一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随着隆庆皇帝的身体变坏,原本团结的内阁也不复存在了。

    内阁都是顶尖的人精,在皇帝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朝堂随时可能出现重大变故。

    只有获取更多的权力,才能给人安全感。

    越是动荡,这种极化越是严重,一直到所有人都选边站队完毕,然后就会开始一场浩大的政治厮杀。

    成功者就会掌握全部权力,将自己的意志彻底贯彻下去,完整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大明内阁无法逃脱的魔咒。

    好在现在的苏泽,还不需要直接面对如此残酷的厮杀。

    苏泽叹息一声,看来自己左右逢源的日子也结束了,日后自己上书的阻力要变大了。

    就看系统如何让这份奏疏通过了。

    ——

    内阁。

    临近过年,内阁却不像是其他衙门那样等着过年。

    随着高拱日益强势,张居正和雷礼在一些议题上步调一致,高拱也感觉到了威胁。

    看完了苏泽的奏疏后,高拱清了清嗓子说道:

    “本官以为苏子霖此议妥当,内阁应该不会反对吧?”

    高拱又用自己首辅身份,压着众人听从他的意见。

    这霸道的做法让张居正一阵不适,他立刻说道:

    “首辅大人此言差矣,邮政改革耗费不少,内阁还是应该好好议一议的。”

    高拱似笑非笑的说道:

    “那就好好议上一议。”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