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一科是说明广辨唯识相,广辨唯识相分成两大科:丁一是广明三能变相,丁二是这一科,广明所变唯识。那么前面的一科广明三能变相,是说明能变现的八识的相貌;这一科是说明所变现的万法的相貌。换句话说这个唯识相是有两部分:一个是能变现的心识,一个是所变现的万法。至于能变现的心识的相貌,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下面来说明,所变现的万法它的相貌,叫广明所变唯识。这当中分成两科:初,正明所变。二、广释外难。第一个正式说明所变现万法的相貌,这当中有一个问,再有一个答。看这个问。
丁二、广明所变唯识(分二:戊一、正明所变。戊二、广释外难 今初。)
戊一、正明所变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这当中提出了一个问,说云何应知?说我们怎么知道依止八识所变现的这些我相法相?当然这个我相、法相就包括一切万法。这八识所变的我相法相它“非别实有”,它不是离开了现前一念心识而能够单独的存在,它不是有一个个别自体的。这怎么知道呢,说我相法相它不是离开心识有个别自体?“由斯一切唯有识耶”。由此的缘故,来建立一切唯有识的道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平常的心情,眼睛看到很多的色法,耳朵也听到很多的声音,身体也接触很多很多的物质,这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实在的。那么怎么知道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我相法相,都是心识所变现呢?怎么知道呢?问这个问题,怎么知道这个外境是由心所变现呢?看天亲菩萨的回答。
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颂文我们把它分两段:第一段是发明正义,是发明这一切法它生起的一个正义;其次,结成唯识,把它做一个总结是唯识所变,结成唯识。第一个发明正义,就是先回答这个境界是怎么生起的。先看第一个,发明正义。
“是诸识转变”。这些我相法相是怎么来的呢?“是诸识”,这个诸识指前面的三能变相的心王和相应的心所,叫诸识。这个地方是约着体性来说,约着自证分,三能变相的心王和心所的自证分。“转变”。这个转变是什么意思呢?说这个八识的心王和心所,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生起一种了别的作用,而这样子依体起用叫做转变,就是从自体转变成作用。从自体转变成作用,在唯识学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从自证分转变成见分和相分。就是自证分的明了性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就变现了见分相分,这个叫做转变,“依体起用,名为转变”。
转变的结果就产生了两个东西出现:第一个分别,第二个所分别。这个能分别的叫见分,所分别的就是相分,这个相分就是我们说的我相、法相。不管是能分别的见分,也不管是所分别的相分,都不离开我们的心识,因为这个是心识的自体分所转变出来的。由这样的一个理论,我们就知道下面的结论了。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由前面的“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义故,所以心外的实我实法是不存在的。由此,就是由前面的道理,所以这个“彼”,这个彼指的是心外的实我实法。由此义故,彼心外的实我实法是皆无,都是不存在的,是故建立一切唯识的道理。所以万法唯识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是由于“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所以说“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这个是简单地把颂文做一个消释,看蕅祖的注解,看第一段。
此正明所变唯识,而决无实我实法也。
这个地方正式说明了所变现的这些万法,不管有为法,不管是无为法,这个法是怎么来呢?唯识,唯独是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所以离开了心识,就没有真实的我相法相可得。因为这些我相法相都是心识所变现的,离开了心识这些法是不能存在,不能安立。这地方是个总标,看蕅祖的解释,这以下有两段:第一段是解释前面的半句颂,后面一段是解释下面的半句颂。先看第二段:
“是诸识”者——指前所明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也。
“是诸识”,这个地方诸识指的是前面所发明的,三能变的八个心王,以及它相应的心所的一个自证分,叫是诸识。那么转变呢,
“转变”者——诸心心所之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也。
这个自证分它生起作用活动的时候,它能够把它变似。似就是相似,似有似无,如幻如化。这个似意思就是这些法是不真实,但是宛然存在,所以叫似。这些相似的东西指的什么呢?见相二分。就自证分的体性变现成这样的一种作用的时候,就有相似的如梦如幻的见分、相分出现。所变的见分名为分别,“能取相故”,它能够去取得相状的缘故,叫分别;所变的相分名所分别,它是所取,所取相。这是简单的消文,关于这一点,在唯识学,我们看附表第十五,《成唯识论》有详细地说明。
附表十五——识有四分
这个识有四分是说,八识的心王它生起作用的时候,会带动它的心所有法。那每一个心王以及每一个心所都各有四分。每一个心王有四分,它的心所也有四分。我们透过这样的四分的研究,就能够知道万法唯识的道理,所以安立四分,是要建立万法唯识的道理。
我们看第一段,正明四分。正式说明这个识的四分的差别相貌。这个四分是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有四分,就是把这个了别性的心识,我们把它分成四部分来说明。先看第一个,相分。
(一)正明四分
相分——相谓“相状”,乃识“所缘”之影像。如色尘有青黄赤白等相状,乃至法尘有五尘落影等相状,凡八识所缘之境界,皆“相分”所摄。
这个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相状。比如说我们人有人的相状,树有树的相状。这个相状是识所缘的影像,就是我们心识去了别境界的时候,心中会出现六尘的影像,而这些影像各有各的相貌,我们就安立做相分。这以下讲出一个例子,如色尘有青黄赤白等相状,这个颜色有青黄赤白,就是它的相状。这个声音呢,声音有高低曲折的相状;这个香有香臭的相状;味有酸甜苦辣的相状;乃至于触有坚硬或者柔软的相状;法尘也有它五尘落影的相状。“凡八识所缘的境界,都相分所摄”。
这个相分,在唯识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叫本质相分,第二个是影像相分。这个本质相分是说,是由众生的共业所招感,就是由众多众生的第八识所变现的万法,叫本质相分。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有一座高山,这高山的存在是怎么回事呢?是很多很多人的共业,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所变现,叫本质相分。
我们眼睛去攀缘高山的时候,每一个人看到高山的颜色、高低会不一样,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眼识去取高山的相貌,你取到你自己部分的影像,这个叫影像相分。这个影像相分就是个人的别业,当然福报大的人他取到的相貌特别庄严,福报差的人取到这个山的相貌比较黯淡。就是个人的业力各式各样,它的相貌也各式各样。就是本质相分,我们是没有一个人取得到;我们每一个人眼识跟本质相分接触的时候,取到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这两个都叫相分,不过我们个人受用的是影像相分。总之,相分它是一个所缘的影像。再看见分。
见分——见谓“照烛”,乃识之了别照境功能,“能缘”为义。凡八识对境所起之“了别”作用,皆“见分”所摄。
这个见就是一种照烛。这个照就是照了,烛就是很清楚分明,它是识的一种了别照境的功能。这个见分是以能缘为义,前面的相分是一个所缘,这个地方是能缘。八识对于境界所生起的一种了别作用,都是见分所摄。比如说八识有这个异熟、思量、了境这三种功能,这种功能主要都是以见分为主。就是说,事实上整个八识的作用,它生起的作用,这个都叫见分,就是有这个了别照见的功能。再看第三。
自证分。自证分——谓能亲证自“见分”缘“相分”不谬,能作证故。此为识之自体,见相二分之用,皆依此而起故,亦名“自体分”。
自证分为什么叫证呢?这个证的意思说,它能够亲证你自类的见分去攀缘相分的时候,这当中是错谬的呢?是正确的呢?它能够作一个证明。在古印度的这个量果,说这个心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量”,这个量就是对境界的认识,叫量。这当中有一个能所,就是能分别的叫能量,所分别的境界叫所量。这当中有一个量果,就是量度你所认识的结果,有一个判断者。判断“能量”去量度“所量”的时候,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叫量果。这意思就是自证分能够作见分去攀缘相分的一个量果,它能够作这样的一个功能,它能够去判断见分攀缘相分是对、是错,这叫自证分,它能够证明。其次,“此为识之自体,见相二分之用,皆依此而起”,它又能够作见分、相分的一个自体,所以又叫做自体分。
前面的见分、相分是一个作用,这个自证分是一个自体。比如我们前面说第二能变,“思量为性相”,第二能变第七意识它的功能,思量为内在的性,也以思量为外在的相。这个性就是指的自证分了,外面的相指的是它的见分,是这个意思。所以自证分是一个体,见相二分是一个作用。再看第四个。
证自证分——谓能亲证第三自证分,缘见分而不谬故名“证自证分”。
——糅合《宗镜录》——
自证分它能够证明见分错不错谬,那么自证分在证明见分的时候,谁来证明自证分对不对呢?那这个地方必须有第四个,一个更微细的明了心识,就是证自证分,它能够亲证,自证分它去判断见分是错不错,它能够作证明,它能够作量果。所以就安立了这四分,就是我们这一念的心识,每一个心识都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认识。
这四个部分的相互关系,是一个体用、能所的关系。“体用、能所”就是说这个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属于内在的自体,这个用指的见分、相分,是用。这个能所指的是,在作用当中,见分是能,相分是所。这个作用又分成能和所。这当中就安立了体用、能所的差别。这是简单地把它的定义作一个说明,以下我们用譬喻来深入地解释。
看附表第三十面,从譬喻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四分的相貌和它相互的关系。在《成唯识论》当中有三种的譬喻。(二)四分三喻
譬一:
第一个譬喻是约这个照了的功能,来说明这个四分的体用、能所的关系:
[相分]:它就用这个镜子去照了这个相状。比如说我们一个人站在镜子的前面。这个时候呢,这个相分指的是镜中的影像,镜子它能够出现一个影像,一个人的影像。这个是一个所照了的境界,叫相分,它本身是没有分别功能的。
[见分]:第二个见分,是镜子的光明,镜子的光明它是能照了。说这个人怎么能够映在这个镜子上呢?一定要有光明。镜子上,你要放在黑暗的地方,你把这个镜子放在黑暗的房间里面,这个人的影像不能出现在镜子上。就是要有这个能取的见分,它很重要,它是一种光明,有这个光明就能够把影像映在镜子上。
[自证分]:这样的一个镜子的光明和影像——这个作用是依谁而生呢?依这个镜子的表面,这个表面是光明和影像的一个依止处,叫自证分。
[证自证分]:那么我们讲这个汞,表面这个汞是依谁而住呢?哦,依止镜子的这个背面,或者是一个铜,或者是一个什么东西,镜子的背面。镜的表面又以镜的背面做依止。这样子就构成了一个镜子去照了万法的一个现象,就是这四分,一个体用、能所的关系。这是约这个照了来譬喻这个四分。
譬二:第二个再看这个量果,依这个量果,这个量就是对事物的认识。
[相分]:比如说我们去量这个绢布。所量的绢布它是一个相分,它是一个所量,它本身不能判断它自己的尺寸,它没有判断的功能。
[见分]:那么这怎么办呢?要有一个尺,有一个见分。这个见分就是尺它有很多的刻度,这个是能量。
[自证分]:这个尺跟绢布一接触的时候呢,它就能够把这个绢布的刻度给表达出来。那表达出来,谁来读这个刻度呢?这个刻度跟绢布一接触以后,当然是把这个刻度表达出来。但是要有一个有抉择的智慧,才能够把刻度读出来,这个智慧就是自证分,它能够做量果。
[证自证分]:这个智慧又依止谁而住呢,依止人。没有人的话,没有五蕴的这个身心世界,不能生起智慧。这个数目不能生智慧,要有人才有智慧。所以这个人又是智慧的依止处。
这个人和智慧都是体性,这个见相二分它是一个作用。这作用当中又分成能量和所量。
关于这一点,我们有一张小张的附表,小张的附表,看第二个。这三种量,三种量是所量、能量和量果。我们举出外道,还有小乘和唯识的学者,他们三者对这个量的一个说法的不同。
先看外道。外道认为这个境界是所量的。境界它本身它不能够去分别,它没有分别的功能,它只能够当所量。谁来量度境界呢?是要心识,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识。那么心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谁来当量果呢?谁做判断呢?判断这个心识去认识境界,谁知道是正确不正确?哦,神我。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住在心识里面。住在心识里面,这个心识去接触境界的时候,这个我能够知道心识是正确不正确。换句话说,这宇宙万法是有三类:一个是外境,第二个是心识,第三个是我。而这三个都是有独立体性的,外道是这样子讲。
小乘的学者,看小乘的学者说法。小乘的学者是一种无我,这个宇宙万法是无我,但是法是有的。什么法是有呢?这个境和根都是有的。这个所量的是一个外境,这个外境是有真实性,不管是地狱的法界,不管是诸天的法界,这个境界都是真实的。那么这些境界是谁来受用呢?根。根是能受用,能量。根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谁来当量果呢?当然小乘的学者不会说我,因为小乘知道五蕴无我,所以说这个识,心识是能够量果。但是这个境和根都是有真实的,这个法都是有真实性的,都是离开这一念心识而独立存在。
我们看大乘唯识的说法。大乘唯识说法是认为万法唯识,就发明我空法空。说这个所量的这些境界也不离开识,是识的相分的这一部分,识的相分,它是一种无分别的心识。所以唯识学的识有无分别识和有分别识,这个是属于无分别的那一部分的识。谁来量相分呢?见分。见分是有分别的。见分去分别相分的时候,谁来做量果呢?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叫自证分,自证分能够当量果。
比如我们以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最容易理解的。我们第六意识的见分那个了别,“了境为性相”。第六意识的见分是了境,它的自证分也是了境。我们第六意识的见分去念佛,当然能念佛的是见分,自证分是不能念佛的,自证分它那个体性不发生作用,相分也不能念佛。那么这个时候能念的是见分,所念的佛号是一个相分。那我们念一念、念一念,打妄想了,这打妄想了,你怎么知道你打妄想了?因为你现在的见分已经在打妄想,打妄想以后,你不可能知道你在打妄想。这表示在打妄想当中,有一个不打妄想的人,他在那地方知道。那个人是谁呢?那个人就是自证分。它本身不生起作用,但是它能够去判断这个发生作用的人是怎么个情况,它知道。它本身不发生作用,但是发生作用这个人是在干什么,它很清楚,这个自证分是这样子。
我曾经看到一本书叫做《前世今生》,这个女众被催眠以后,她能够忆念过去七十五世的情况。这当中有一件事,她有一世是一个军人,被她的敌人从背后用枪打死了。当时打死的时候是在背后,她根本就不知道她怎么被打死的。但是她死掉以后,她知道谁打死她。这件事情我们经常会发现,就是说,这个人可能被用阴谋给害死了,他当初不知道谁害死他,但是他死了以后他知道。
就是说这个自证分那个明了性,这事情是发生什么情况,它清清楚楚的,这自证分。就是你见分跟相分在那边接触,能分别、所分别在那地方活动的时候,自证分那个明了性,它对这个宇宙万法事情清清楚楚,绝对不会错谬。它是一个现量的境界,现量,这待会后面会说到。这个见分可能是现量、也可能是比量、也可能是非量,它也可能是正确的认识,也可能不正确认识;但是自证分在判断见分的时候,它一定是正确的,决定不会错谬。这个是从唯识的角度,说明能量、所量和量果是这样子安排的,相分、见分和自证分。譬三:
从蜗牛的譬喻当中,说这个蜗牛它的外壳是证自证分,这个头部是自证分,这个头当然是要依止壳而住。这两个都是属于内在体性,头和壳都是内在的体性。这个蜗牛的头会发动两个角,蜗牛的头,它这个两个角,要么就没有,要么两个同时生起来。这当中就现出了见分和相分,一个是能缘,一个所缘,这两个都是属于作用。能缘的是有明了性的见分,所缘的是一个没有明了性的相分。那么这样子,就可以看的出这四分,它的一个体用因果的关系。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到这里。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是的。这个相分,就着法尘来说,这个法尘是第六意识所缘,有五尘落影等相状。我们第六意识去分别境界的时候,它能够去分别色声香味触前面五尘的境界。那前面的五尘境界是怎么来的呢?是前五识先取到境界以后,它再把它落谢到第六意识,由第六意识来分别,叫做五尘落谢的影像。
这当中这个是外道?还是二乘?看《成唯识论》里面,待会再看清楚一点。就是提出一个问难,世事乖违难。说唯识学建立万法唯识,这当中跟世间的真实情况相违背的。说怎么知道呢?说一座高山在那个地方,我现在的眼识不去攀缘高山,但是高山还是存在,高山还是有它的作用。说我眼睛已经不再看高山了,这高山还是存在。那怎么说是万法唯识呢?说这一切法有它一定的处所,有它一定的作用。这怎么能够说万法唯识呢?
唯识学论师就回答,一开始先讲出一个例子说,说这个处所和作用都是真实有的,不违背万法唯识的道理。怎么知道呢?说一群饿鬼看到水的时候,他也看到这个水是有处所。说他到大海去,他看到这个大海的水是火,他看到这些火都是有处所。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水,饿鬼看到是这个地球有百分之七十都是火,这些火都是有处所的。而且都是有作用,你用手去碰它,那真的是会把身体烧掉。所以是业感,我们要是站在水的旁边,这个水对我们来说,它是一个湿润的,能够滋润我们。这个都是跟阿赖耶识的相分有关。
两个人同样造一个罪业到地狱去了。那么这两个人,阿赖耶识的相分不一样。有些人到了地狱去,这个刀山油锅,他油锅比较热;你跳进去以后,你感觉这个油锅对你来说,那个温度比较好一点。就是每一个人到地狱去以后,同样是刀山油锅,但是每一个人所取到的相分不一样。就是你们两个在造业的时候,没有两个人造业是完全一样。你当时的心态有没有惭愧心?惭愧心什么时候生起?生起的时间有多长?各式各样的造业,所以得果报各式各样。
这个人到天界去了,你跟他同时造了善业,十善业,到天界去了,大家在一起吃饭,“譬如天人,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你在一起吃饭,唉,我们两个过去在一个道场受八关斋戒,你参加,我也参加了,现在这两个善业都成熟了。唉,你受八关斋戒的时候,这当中打妄想的时间多,他打妄想的时间少,他吃饭的时候他的饭色特别优美,你的饭色稍微差一点。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阿赖耶识那个善业力量有厚薄,所以你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善业力强的人他变现的相分就殊胜;这个善业力薄弱的人,他现出的这个庄严境界就差一点。直到你那个善业力消失了,它这个相分就消失掉。
说这个山,你前六意识不去攀缘它,是前六意识,问题是那个阿赖耶识的业力还在。如果说你自己这方面阿赖耶识业力消失了,这个山对你来说就消失掉了。这个影像相分,约个人的业力有关。我们这边有三十个人住在这个净律学佛院,我们由于过去的共业,相逢就是有缘,在一起生活,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在同样的处所。但是这样的一种学佛院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我们每一个人取到的境界不完全一样。就是虽然是共业,但是每一个人各有各的别业,你现出的饭菜你觉得非常好,他觉得不好。就是这个相分,个人个人的业力表现出来会不一样,是这样子。所以这个相分本身也不离开心识,就是你的心识所变现。
到地狱去的众生,一堆油锅,这个罪业特别重的人,他那个心识罪业特别重,跟油锅一接触,那不得了,油锅的温度特别高。这个人他只是偶尔做一次,造一次恶业,他那个心识罪业薄弱,他跟油锅一接触,他表现出来的相分,油锅的温度低一点,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我们每一个人在受用的相分都是个人的业力,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就是一切的万法这个境界相,是你心识的业力所变现的,这个就是相分。
那么这个相分谁去受用呢?是见分去受用,见分去受用相分。见分和相分依止自证分而住,自证分它不活动,它就是那一念的明了性在那个地方明了,它不活动;证自证分亦复如是,都是属于内在的体性。这个就是心识的四个部分。
好,我们再看结示法要。这个四分的结示法要有两段,先看第一段。
(三)结示法要
《成唯识论》云:“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故,非即非离,唯识理成。”
《成唯识论》云:“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这一段是一个总说。这四分当中,前二,前二指的是相分和见分,是属于外。外在的作用,表现在外面的作用。后二,后二指的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属于内。它是一个内在的体性,它不发生作用,但是它有明了性。“初唯所缘,后三通二”。初指的是相分,相分唯独是所缘,它是所攀缘,它本身不能攀缘别人,因为它没有明了性,它是一种无分别的识。后三是通二,后三指的是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它能够是能缘,也可以当作所攀缘。它能够攀缘别人,也可以被人家攀缘,是通二,它通于能缘、通于所缘。这一段是总标,再看别释。
“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二分就是见分,它只能够攀缘相分。它攀缘相分的时候是量,或者是正确的认识;或者是非量,一种不正确的认识。或者是现量、或者是比量、或者是非量,有三种情况。“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自证分它能够往外攀缘第二见分,也能够往内攀缘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它只攀缘自证分,第三自证分,它不攀缘见分。
“第三第四皆现量摄”,第三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它唯独是现量,不带名言。就是第三第四,它跟见分的差别,见分跟相分接触的时候,第一念也是不带名言。它完全是先业所感,完全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或者是好、或者是坏。但是第二念以后,就有带个人的情绪了。如果这是个负面的情绪,好的也可能会变成不好;如果它生起是一个良善的情绪,正面的情绪,不好的也可能变成好。所以这个见分的变化性是很大的,它心所的情绪会有变化。但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它不受心所的情绪影响,它永远是不带名言,永远是现量。
“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故。非即非离,唯识理成。”这段是总结。所以心王心所各有四分是成就的,具足能缘,也具足所缘,没有无穷的过失。这一段我们把它说一下,什么叫无无穷故呢?看这个小张的附表,小张的附表看第一个,四分互缘的量果差别。
好,我们解释。说这个相分它只有所缘,没有了别性,当然是不能攀缘别人。见分有了别性,但是它只能够向外攀缘相分,就是①,见分攀缘相分,是第一种情况。其次看自证分,自证分它能够有两种攀缘:它能够攀缘见分,它也能够攀缘证自证分,它能够向外向内。它向外攀缘见分是第二种情况,向内攀缘证自证分是第三种情况,自证分它有内外两种攀缘。
证自证分它只有一个向外攀缘自证分,就第四种情况。它们互相缘的时候谁来做量果呢?第一种情况是见分攀缘相分,还有第四种情况,就是证自证分攀缘自证分,都是以自证分当量果。就自证分当量果的是以①和④,①和④的情况是以自证分当量果。
证自证分当量果也两种情况:就是第二种情况,就自证分攀缘见分的时候;还有自证分攀缘证自证分的时候,也是以证自证分当量果。这个是它量果的情况。所以说没有无穷的过失,因为这样子的话,就不用安立第五分、第六分了,这个就是没有无穷的过失。
四分“非即非离,唯识理成”。这四分的关系开出来是非即,为什么非即呢?因为四分差别故。四分各有各的差别作用,叫做非即;合起来非离,唯是一心故。这四种功能唯独是一念的心识,叫非离。所以说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成就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