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我父刘玄德 > 第607章 蜀地民心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法正言简意赅,很快就将成都城内发生的事情尽数告诉了刘封。

    当听到刘璋也同曹操合流了的时候,刘封是相当吃惊的。

    本来在刘封看来,有张鲁在当中,刘璋是很难同曹操走到一起的。

    毕竟那可是杀母弑弟之仇,不共戴天啊。

    可现在,张鲁却给刘封上了一课,对于有些人来说,没什么感情是不能定价的,如果有,那就是价格不够高。

    虽然不知道曹操究竟给张鲁开出了什么价码,让他放弃了母弟之仇,与刘璋握手言和,现在的局面倒是相当糟糕了。

    是的,对于刘封来说,仅仅只是糟糕,不是危险,也不是恶劣,更不是绝境。

    即便刘璋与曹操合兵,使得曹家主导的联军兵力直逼十万之众,可刘封依旧丝毫不慌,只是觉得局面出乎了自己的意料,变得有些糟糕罢了。

    其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左幕军足够能打。

    如今蜀中的这支左幕军极其精锐,在兵员素质,训练,军械,以及经验上,丝毫不弱于豫州那两支名号军了。而且该部不但士卒精锐,将校也俱是名将之姿,更有陆逊这等三国T0级别的名帅指挥,而军需后勤又是三国T0级的能臣诸葛亮操持,装备俱是来源于徐州最新打造的扎甲、冷锻甲以及少量最新研发成功,配备将校军官的板甲。

    就连紧缺的战马,都在南中补充了一大批西南马匹,其中包括了丽江马、大理马、建昌马和滇池马等西南名马。

    西南马匹身材矮小,体型中等,体质结实,适应性强,善于攀爬陡坡和在狭窄山道中穿行,兼具骑乘和驮运能力,是西南山区重要的役用马种,也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军事、商贸活动的重要助力。

    这些马匹虽然没法充任具装骑兵,但作为轻骑兵却是相当优秀的,其速度不慢,耐力极强,而且适应各种地形,唯一的缺点就是爆发力不强,是相当优秀的轻装马匹。

    陆逊奏报,蒯越上书,经刘封钦批,优先转运调拨了五十石霜糖,五百石雪盐以及其他西南缺少的珍贵财货,在去年大半年的时间里,给陆逊所部换来了数千匹西南马。

    陆逊所部如今的骑兵主要就是由这些马匹所组成的,已有三千之数。

    不过其中大部分都是轻骑兵,少数胸甲骑兵,具装骑兵一个都没。

    毕竟具装骑兵目前还是只能靠辽东、凉并以及河东的高头大马,西南最优秀的战马也负担不起具装甲士的重量。

    如果刘封要建立第三、第四支名号军,必定是会以蜀中这支部队为核心进行扩建,而其所缺少的也仅仅是具装甲骑等特殊兵种了。

    如此精锐之师,又是名将云集,名帅督领,刘封要是还会被这点联军给吓住,那未免也太丢人了。

    这简直是抹杀了这些年来,刘封各种冒险取巧,舍生忘死,殚精竭思争取出来的这巨大优势。

    刘封的心里原本就有一个大战略,想要将入蜀的曹军和汉中军尽数聚歼在涪城、绵竹、梓潼一线。如今不过是多出了个成都刘璋,虽然增加了不少麻烦,但对于这个大战略却是没有半点影响。

    比起刘璋投靠曹操所带来的麻烦,刘封倒是对于张松等人密谋迎奉自己而感到有趣。

    没想到张子乔这个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的家伙居然还是选择了自家。

    这一世的曹操可没有侮辱他了,甚至很可能还会巴结他。

    如今张松可是益州别驾,名正言顺的刘璋麾下第一人。

    举州投刘还是投曹,张松可是有很大话语权了。

    要不然他凭啥能因为不满刘璋想要投曹,就直接拉起了秦宓、杨洪、孟达这些益州本地和东州的实力派人物开小会?

    秦宓本身就是益州大儒,秦家在广汉可是第一豪门,家中阡陌纵横,土地广袤,依附于秦家的平民农户占了广汉郡人口的一成以上。

    故此,秦家对赵韪深恶痛绝,也对如今在广汉敲骨吸髓的汉中军恨之入骨。

    同秦家相比,杨家就更厉害了。

    和平时期,杨家的地位自然是不如秦家的,可如今乃是乱世,而恰好杨家手里就有枪杆子。

    作为犍为郡的第一豪族,杨家不但养着上千族兵,而且还是益州最大的民间铁商,家中工坊林立,匠作辐辏,每天能出产上百把农具以及数十把长短兵器。

    陆逊在入侵犍为的过程中,杨家干净利落的表现出了中立的态度。而这时候中立,无疑就是在向左幕军递送橄榄枝。尤其是武阳一战,杨家干脆全程隐身,甚至在左幕军进入武阳之后,立刻站出来帮着维护当地秩序,恢复民生治安。

    而在左幕军占领了犍为郡治之后,左幕军表现出秋毫无犯,尊重当地士族豪强的合法正当利益的态度,同时又安抚百姓,清理冤狱,颁布法令,制定税收。

    这一系列的事情不但表现出左幕军森严的军纪和优良的作风,同时也展现出了左将军幕府打算深耕犍为乃至整个益州的企图。

    可别小看这一点展现,对于本地士族豪强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

    你若是没有经营本地的打算,本地大族可都是扎根当地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怎么可能把本钱下注到你身上。

    左将军幕府的态度和表现,彻底打消了本地士族豪强的最后一丝疑虑,彻底投奔到了左幕麾下。

    杨洪家直接就表示愿意拿出一半部曲助战,同时每月还将无偿输送两百把长短兵器给左幕军,另外,还愿意平价出售所有兵器产量。

    可别小看这一点,这里面的好处多达每年数百万钱。

    别说那每个月输送的两百把长短兵器累积下来一年就是两三千件,这些物资的价值就在近百万钱了。

    以东汉承平时节的物价来计算,一柄制式铁枪的价格在一千到两千钱之间,按照行规来算,大部分情况其实都是一千钱,中下级军官配备的则价值在一千五百钱到两千钱之间,而中高级军官的铁枪则在三千钱以上。至于刀剑的价格则更加昂贵,往往最少也是数倍于铁枪。

    如今天下大乱,军械的价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军械物资的价格翻上一两倍都算是相当便宜了。

    除非自产,否则价格就是这么个行情。

    因此,在如今蜀中激战正酣,大战在即的情况下,杨家居然愿意平价出售所有产量给左幕军,这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支持,更是一种极其坚决站队的态度。

    杨家这举措,等于是吃定了蜀中大战最后的赢家就是左幕了,根本没给自己留后路。别说将来是曹家拿下益州了,就是刘璋没挪坑,那都得是杨家的末路。

    这也是为什么杨洪坚决站在了张松的一边的根本原因之一。

    现在的局势可不同于原时空中刘备入蜀。

    刘备入蜀的兵力仅仅只有一万余人,不足两万,而且还被刘璋远远的安置到了白水关抵御汉中张鲁的进攻。

    从白水关到成都,最少也有上千里地的路程,而且白水关南下,要先后过葭萌、天雄、剑阁、梓潼等地方。

    这些地方除了梓潼还有些经济人口外,其他地方都是入不敷出的,需要靠中央补贴的战略要地,本身是没多少产出的。

    当时敢押宝刘备的,也只有张松这个死硬派,以及法正、孟达这些不得势的东州人。本地的大佬几乎没有一个在初期就站队刘备的。

    即便是秦家,也是直到刘备兵围成都之后,才稍稍接触了一下,别说拿来和现在对刘封的支持相比了,就是连对刘璋的支持都大有不如。

    至于杨家,那更是局外中立了。

    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区别,除了刘封如今的名望地位已经远超原时空赤壁之战后的刘备了,麾下的左幕军更是百战百胜,从无败绩。

    更重要的是,左幕军已经近在广都了。

    刘璋能在雒城坚持一年半,但在兵临成都城下后就很快投降了。而现在,左幕军已经切切实实的出现在了成都城下。

    若不是曹军联合汉中军也到了雒城,刘璋此刻十有八九都能被张松说服开城投降了。

    张松等人的内应,固然是一个大喜讯,可随着这个喜讯而来,也让刘封面临一个抉择。

    到底要不要先入成都。

    先入成都的好处自然多不胜数,拿下成都,另立益州刺史,对于整个益州自然也就更加的名正言顺,从而得到益州出产的各种资源人力。

    同时,还能消除掉刘璋一系的力量,从而削弱曹军为主导的联军实力。

    可缺点也有不少,此时入成都,刘封必然要对益州本土势力做出让步。万一这些本土势力的胃口太大,又看不清楚形势,刘封也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

    如此一来,很可能会严重恶化双方的关系。

    除此以外,先入成都之后还有两个军事上的顾虑。

    第一个顾虑是会不会因此而吓跑曹军和汉中军,影响围歼他们的大战略。

    第二个顾虑则是没有了成都这个要点,也就失去了调动曹军、汉中军的抓手。所谓攻敌必救,刘封最容易调动起曹军和汉中军西来的抓手就是成都。

    只要左幕军进攻成都,曹昂必然得来支援,哪怕不敢同左幕军正面交战,也得在外牵制一下左幕军的侧翼,使得左幕军没法全力攻城,也好为成都城内的刘璋减轻压力。

    考虑再三,刘封在法正、孟达期待的眼中缓缓摇头:“孝直、子度,我也不瞒汝二人,此时绝非我入成都之时。”

    对于刘封的回答,法正、孟达二人眼中明显带上了浓重的失望之情。

    出于安抚二人的想法,刘封势必要对二人解释一二。

    沉吟片刻后,刘封并没有直接解释,反而开口询问道:“孝直、子度,二君皆是人杰,又擅长谋划军略,以二君之见,我该如何行事?”

    法正、孟达二人先是一愣,随即醒觉过来。

    他们不过是两个不得势的东州士子而已,孟达还好一些,虽然父亲名声糟糕,可毕竟也是刺史之后,而且孟达善于交际,在东州和本地士族圈中皆有朋友,日子并不难过。和孟达比起来,法正就差上太多了,他更是一度在成都城中都无落脚之地,被逼的离开成都前往犍为暂避。

    以刘封之尊,不但认为他们二人是才俊之士,居然还愿以军国大事相询,更有易地而处之语,这简直震碎了法正和孟达的认知。

    在刘封之前,可从来没有人如此礼遇他们,他们别说是参与军国大事了,就连在刘璋面前多说几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两相比较,别说性情刚直,恩怨分明的法正了,就是趋利避害,多疑善忌的孟达都有得遇明主的感动。

    两人心情澎湃,好半晌之后才得以平静下来,随后,刘封的问题则在二人脑海中浮现出来。

    平心而论,不论是法正还是孟达,的的确确是在军略上颇有建树的。

    法正自然不提,这可是刘封老爹的羽翼,虽然比不得如鱼得水那般重要,但也绝对算得上是锦上添花了。

    就是孟达,那也是被曹丕捧为心腹,破格优待,委以重任,不但直接打破了对降将的常规猜忌,甚至还让孟达保留了自己的部曲,并就地留任,这在曹魏无疑是破天荒的违规之举。

    面对司马懿、刘晔的劝说,曹丕的回应是盛赞孟达“卿姿才秀茂,器量优弘”,更称赞他为“将帅之才”。

    曹丕虽然能力不如曹操,但也绝非平庸之人,其能力在历代君王中还是能排到中等偏上的。能让他这么夸赞的孟达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拉拢降将,而是有真才实干的。

    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陷入沉思之中。

    这两位好友心思完全一致,想要抓住这一次的天赐良机,在刘封面前博得头彩,以期能够鱼跃龙门,得刘封青眼而入左将军幕府。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