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隋朝的棋局 > 第八百零一章 农业为先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天上午,萧夏视察了位于洛阳府伊阙县的农学院,这里原本是一座占地八十顷的皇庄,土地肥沃,有山有水,萧夏便把它捐出来作为农学院所在地。

    目前已经修建了校舍以及各种生活设施,有近五百名学生在这里研修农业。

    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农业,萧夏当然也不例外,农业关系到大隋复苏,也关系到他的一亿人目标。

    历史上是到了北宋才突破一亿人口,根子还是农业进步,引进了以占城稻为标志的优良的稻种,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萧夏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事实上,早在萧夏主政江南的大业五年,他便命人从日南郡搞来稻种进行种植,日南郡紧靠林邑国,林邑国就是后来占婆国。

    占城早稻已经在吴郡和江都郡种植成功,并在江南各地推广,正是这一举措,在大业八年时,江南道的粮食产量一举超过了河北道,成为天下第一产粮之地。

    到了大业十年,江南道粮食产量已经占到天下粮食总产量的三成,为江南隋军北伐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他只需要把早晚稻向整个南方地区和江淮地区推广。

    但这还不够,萧夏成立农学院是想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目前主管大隋教育的部门是国子监,其中国子监下面的太学负责高等教育,改革后,太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个管理机构,下面有国子学、弘文馆、算学、律学、农学、工学、医学、船舶等八所高等学校。

    同时,农学院又归属于司农寺管理,这就是双重管理,太学管招生,司农寺管教学。

    农学院的院正叫孙少年,京兆人,原本是大隋典农署令,今年五十余岁了,一辈子都投身于农业。

    孙少年还有一个堂兄叫孙思邈,目前被聘为大隋医学院的博士。

    天子杨坚就曾聘用孙思邈为国子博士,但被孙思邈婉拒,时隔三十年,萧夏再一次聘用孙思邈为医学博士,他却欣然答应,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孙思邈看到了天子对医学的重视,专门成立了医学院,并把从太医署提升为医司。

    孙少年把天子迎入农学院,农学院除了新修了校舍和其他设施外,其余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皇庄的模样。

    “朕听说暖棚落成了,所以特地来看看!”

    “陛下这边请!“

    不多时,他们来到一座占地一亩的大棚前,这座大棚流光溢彩,闪烁着荧光,它是用明瓦镶嵌而成,明瓦就是用贝壳磨薄了以后,光线就能透过,在江南的大户人家都使用。

    日本国输入大隋的主要货物之一,就是大贝壳。

    不过农学院已经准备搭建第二座大棚,是新研制出来的水晶琉璃搭建,其实就是玻璃,几个月前刚刚由琉璃坊研制出来。

    萧夏走进暖棚,里面暖热,温度明显比外面高很多,农学院主要用它来育种,里面有一小片水田,里面生长着秧苗。

    孙少年介绍道:“陛下,这就是占城稻,它其实是一种早稻,春天播种,五月份成熟,收割后再钟晚稻,所以江南地区现在都是双季稻,微臣就想试一试,能不能利用它生长期短的优点,把它培育出来,在中原地区推广成为一年麦稻两熟。”

    萧夏连连点头,现在中原地区是两年三熟加上半年休耕,主要是一季冬小麦,一季粟米,粟米也就是小米,亩产量才一百多斤,小麦最多也才三百斤,粮食产量都不高,但水稻不一样,水稻亩产五六百斤,可比种小米强多了。

    而且隋唐开始进入地球温暖期,所以到宋朝时,稻麦两熟就在中原地区成功推广,大大增加中原地区的粮食产量,也就从宋朝开始,一日两顿改成了一日三顿。

    所以光是鼓励生育,减少税负,这还不够,必须粮食产量上去,人口才迅速的增长,否则就像唐朝,安定了两三百年,人口还是没有能超过隋朝,关键就是粮食不够。

    一旦粮食足够了,像康熙雍正年间,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大规模推广,再加上摊丁入亩等税制改革,人口才在短短几十年间猛增到四亿人。

    一旦人口太多,土地承载不住,统治阶级就开始利用各种手段限制人口,比如南宋后期的理学兴起,男女授受不亲,寡妇贞节牌坊等等,根子就是人口太多。

    若是两汉隋唐,统治阶级需要人口增加,所以男女关系就很宽松,寡妇必须再嫁。

    这些对人性的禁锢或者放开,都是出于很现实的经济问题。

    欧洲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土豆引入欧洲,导致人口猛增,哪里会有移民新大陆移民的动力。

    作为最高统治者,萧夏也是急需人口迅速增长,这样,他就有了向海外移民的基础,这就是他把船舶作为单独学院的原因。

    只有造船技术上去了,才能去美州寻找真正的高产农作物。

    “山药种植如何?”萧夏问道。

    山药是美州农作物过来之前,中土唯一的高产之物,叫做薯蓣,几千年前就出现了,一直是贵族餐桌上的珍馐,也是很好的滋补药材。

    但遗憾的是,历史上它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虽然不少地方官早已经用它来赈灾,但朝廷统治者却没有重视它,虽然吃多了它是会有些胀气,但总比吃草根树皮好得多。

    比如穷人家吃不饱饭,但如果有极为廉价的山药供应,用粮食和山药配合吃,就像后世吃土豆红薯一样。

    说到底,还是因为山药的亩产量太大,会影响到粮价,而粮价又涉及到无数权贵的切身利益。

    这就是红薯已经在南方种了几十年,明朝却始终不重视的根本原因,最终因为粮食危机引发了明末农民起义。

    孙少年连忙道:“已经在培育了!”

    孙少年带着萧夏来到一大片土地前,“陛下,我们在这里种下了各地出产的十几种山药,其中山药蛋最受欢迎,而且适合中原土地种植。”

    孙少年又笑道:“其实我们还发现了不少高产作物。”

    “还有什么?”萧夏顿时有兴趣了。

    “还有葛根、藕、菱角、荸荠等等,这些都是亩产几千斤,主要不好保存,可如果是晒干后磨成粉,装在坛子里密封,也能存放好多年。”

    萧夏欣然点头,这些磨成粉确实不错,但萧夏对它们兴趣并不大,山药也只是过渡,等美州的高产作物被自己找回后,那才是粮食革命的开始。

    目前山药也很不错,放在官方盐店里一起卖,对贫穷人家吃饱饭有着积极的作用。

    毕竟只有吃饱饭才会想着生孩子嘛!

    这就是农学院的作用,培植成功后再推广,把粮食链的关键一环补上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