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隋朝的棋局 > 第六百三十九章 再度交换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陈棱兵败震动朝野,天子杨广极为愤怒,公开痛斥陈棱无能,下旨革去陈棱江淮讨逆使和梁郡通守之职,贬为左屯卫将军。

    政事堂内,虞世基召集樊子盖、阴世师和王隆紧急商议剿匪事宜,他们四人被称为新四贵,都被封为相国头衔,实际上就是左右相和两名副相。

    虞世基对三人道:“各位,其实我们都知道,陈棱兵败的真正原因是我们轻敌所致,以为陈棱的五万大军所向披靡,能横扫一切乱匪,但实际上,乱匪的实力已经大大增强,所以我们得打起精神,认认真真剿匪,各位有什么好的方案?”

    樊子盖是左相,他点点头道:“虞相国说得对,我们确实轻敌,现在的乱匪得到地方豪强支持,他们已经不是当初的山匪野贼,已经是割据势力了,我们不得大意,也不能急于求成,需按照章法来做事,首先是建立根基,一处在中原,一处在河北,站稳脚跟后再稳扎稳打,一步步夺回郡县,剿灭割据势力。”

    王隆也道:“我完全赞成两位相国的思路,我建议中原根基设在梁郡,河北根基设在魏郡,至于派谁出征,则由天子来决定。”

    阴世师最后道:“这次陈棱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放纵军纪,官兵一路奸淫抢掠,比贼兵还坏,导致民心丧尽,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士族官员,都不告诉他任何情报,他居然不知道李子通和杜伏威联手,冒然出击,导致被两军夹击,最后全军覆灭,下一步剿匪无论如何要约束军纪,否则乱匪只会越剿越多,最后剿匪失败。”

    阴世师的建议也得到了其他三人的认可,四人把意见归拢,形成一份政事堂决议,交给天子审核。

    御书房内,杨广又经历了生闷气的一天,现在日常朝政他根本没有心思处理,基本上丢给了虞世基,他每天来御书房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巴蜀西隋死而不僵,虽然威胁不大了,却像一根毒刺插在自己后背上,令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中原河北乱匪烽烟四起,还得到地方豪强支持,之前杨广不太重视,总以为是乌合之众,只要自己的出兵,肯定会一战而溃,没想到陈棱的五万大军竟然全军覆灭,这才让天子杨广意识到了不妙,这些叛军如果不及时铲除,迟早会成为心腹大患。

    江南还有一个桀骜不驯的儿子,控制了大半个南方,万幸的是,这个儿子还算讲规矩,没有借口剿匪夺取淮河以北的土地。

    说起来,杨广最恨的还是巴蜀的西隋势力,不把他们彻底铲除,自己寝食难宁。

    这时,宦官在门口禀报,“陛下,虞相国来了!”

    “让他进来!”

    不多时,虞世基快步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虞爱卿是给朕带来好消息吗?”

    虞世基将奏折呈给天子,“这是政事堂考虑的一个平乱方案,请陛下过目!”

    杨广接过奏折打开细看,片刻问道:“只是剿匪,没有剿灭蜀中乱党的方案?”

    “陛下,得一步一步来,剿匪是第一步,平息了中原河北匪患,没有了后顾之忧,再集中兵力杀进蜀中剿灭西隋余党,最后再和晋王殿下协商交权,顺序不能乱。”

    杨广没有说什么,继续审阅奏折中详细方案,他眉头一皱道:“为什么只建梁郡和魏郡两个剿匪据点,之前朕考虑的是三个剿匪据点,还有一个齐郡,由齐郡对付孟海公和徐圆朗,仅一个梁郡是不是难以多方兼顾?”

    虞世基欠身道:“如果再增加一个齐郡当然更好,可目前齐郡被晋王控制,之前陛下答应他驻军山东半岛,没有理由让他退出来。”

    杨广有些恼火道:“朕只答应了东莱郡,那还是为了攻打高句丽,现在高句丽之战停止,他还继续占据东莱郡本身就不合理,还要伸长手臂管控山东半岛,这怎么行?让他撤军离开。”

    虞世基苦笑道:“陛下,我们和晋王保持一种平衡,双方都遵守规则,如果陛下出尔反尔,收回山东半岛先破坏规则,那就没法再约束晋王了,除非是彻底翻脸,否则他肯定会向中原扩张。”

    “那怎么办?他占据山东半岛,严重危害朕的统治,虞相国,你想一个办法,让他放弃山东半岛。”

    “陛下,要么只有交换了,用襄阳郡交换山东半岛四郡。”

    这个方案杨广能接受,他沉吟一下道:“一郡换四郡,他愿意?”

    “陛下,晋王控制山东半岛四郡,只是驻军,并非实质性控制,至少吏权、财权都在朝廷手中,所以算起来还是比较平等,陛下可以派人去详谈。”

    杨广点点头,“可以考虑!”

    他随即又问道:“派谁为大将去剿匪?”

    “由陛下决定!”

    杨广沉思片刻道:“河北交给杨义臣,命令杨义臣率十万军队进驻魏郡,梁郡交给张须陀,同样派十万大军进驻梁郡,至于齐郡那边,等晋王退兵后,由吐万绪率五万军进驻。”

    杨广随即下旨,派阴世师出使江都,和晋王谈判,用襄阳郡交换山东半岛四郡事宜!

    丹阳郡铁矿山,萧夏十几名官员陪同下登上一座山岗,从山岗上可以清晰看见矿工们在开采铁矿,一座山梁已经被挖开,露出大片赤铁矿矿脉,矿脉宽达五丈,长数百丈,先由石匠在矿脉上凿一个很深的洞,再将大型铁火雷塞进去,虽然军事上已经开始限制,但铁火雷更多是用在民用上,如开矿、挖掘河道等等。

    “要点火了,后退!“

    矿工们纷纷后退,一名火器兵点燃了火绳,随着一声闷响,矿石四溅,大片矿石脱落了,矿工们上前,用铁钎将大片松动的矿石撬下来,装在竹筐中抬下山,山下有一条小河,河上停了一排小船,矿工们直接把矿石倒上小船。

    萧夏站在山上看得清楚,里面最麻烦的一环就是把矿石抬下山,用箩筐挑,用身体背,坡度缓一点,勉强能用毛驴驮下去,但效率太低了。

    萧夏摇摇头,对一群官员道:“你们都见过灌溉排车吧,利用水力驱动,把山上的矿石自己运下来。”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晋王殿下说的水力驱动是怎么回事?

    萧夏无奈对矿山大管事道:“京口城长江边有一处水力工场,东主叫曹幼嗣,我帮你们把他请来矿山看看,怎么利用水力,把矿石自动从山上运下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