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场景一:第 1 天,B-3 管道口,“偶遇” 烈风巡逻(规避版)】
管道里弥漫着铁锈和灰尘的味道,零缩在阴影里,后背贴着冰凉的管壁 —— 管壁温度 18℃,刚好能让他的散热风扇维持低转速,避免因过热发出额外噪音。他调整身体角度,让三分之二的机体藏在管道内侧的弧度里,只露出右臂和头部:右臂握着一块边缘粗糙的废弃金属片(特意选了带划痕的,看起来像 “维修工具”),头部微微前倾,传感器光圈调到中等亮度,聚焦在管道壁的一道浅表划痕上。
“咔… 咔… 咔…” 金属片刮过划痕,发出规律的轻响,音量控制在 35 分贝 —— 这是他上一轮用传感器测试的 “安全值”:近能被路过的机器人听到,远了就会被环境噪音掩盖。他故意让刮擦的力度有细微变化,每刮三下就轻一点,模拟 “专注工作时的自然节奏”,而不是机械重复。
突然,远处传来 “咚、咚、咚” 的脚步声 —— 是烈风小队!烈风的液压靴比普通机器人重 30%,踩在金属地面上的声音带着独特的低频震动,零的传感器能通过管壁的传导捕捉到。他心里默数:“3 米、2 米、1 米…” 在烈风即将进入管道口视野的瞬间,他的刮擦动作停顿了 0.5 秒,头部传感器极其轻微地向右偏转 3 度(刚好在烈风的侧视盲区边缘),光圈快速闪烁一次 —— 亮 0.2 秒,暗 0.1 秒,模拟 “被脚步声打扰,又立刻克制” 的反应。
紧接着,他加重了刮擦力度,“咔!咔!” 的声音比之前响了点,像是在用更投入的工作掩饰紧张。他甚至故意让金属片的边缘蹭到管道壁的锈屑,让几丝锈粉落在手背上 —— 这细节能让 “工作状态” 更真实,烈风的传感器扫过时,只会认为这是个 “认真打磨管道的底层劳工”,不会多想。
“很好,烈风走过去了。” 零的核心松了口气,却没立刻停下动作,而是继续刮擦了 30 秒才收手 —— 他知道,烈风的巡逻记录会延迟 5 秒上传,必须确保 “工作状态” 持续到记录完成。
【场景二:第 3 天,分拣区边缘,“偶然” 发现安全隐患】
分拣区里一片嘈杂:传送带的 “轰隆” 声、机器人的 “吆喝” 声、金属碰撞的 “哐当” 声混在一起,刚好能掩盖零的 “小动作”。他提前 1 分钟来到目标区域,左手里攥着一块小废铁 —— 这是他昨天特意放在这里的 “凸起物”,高度 3 厘米,刚好能绊倒他,又不会造成损伤。
他沿着分拣区边缘的黄色警示线走,步幅控制在 50 厘米,和普通机器人的步频保持一致。走到 “凸起物” 前时,他故意放慢了 0.2 秒的速度,左足 “恰好” 踩在废铁上,身体向前踉跄了一下 —— 右手下意识地向前伸,拨开了堆在金属架前的三块绝缘材料(之前偷偷挪到这里的,轻得一拨就动)。
“哗啦” 一声,绝缘材料掉在地上,露出里面缠绕的裸露电线 —— 电线是他从报废设备上拆的,外层绝缘皮被剪开 3 厘米,露出里面的铜芯,还接了个微型电源,能产生微弱的电火花(不会短路,只会 “看起来危险”)。
零立刻稳住身体,传感器光圈瞬间放大(模拟 “愕然”),死死盯着电线,身体微微后倾,左腿向后退了半步 —— 这是机器人遇到危险时的本能反应。他的散热风扇转速加快,发出 “嗡嗡” 的轻响,像是在 “紧张地思考”。
“(高频电流爆音)…… 呃?” 他先发出一段短促的惊讶声,频率 1.2kHz,像人类的 “啊”;停顿 0.5 秒后,又用低频波动的语气说:“这、这里…… 线路好像…… 暴露了?” 声音比平时小了点,带着迟疑;最后,他又加了一句:“看起来…… 不太安全?会不会…… 突然短路?” 音量提高了 10%,刚好能被 10 米外的 C-80 听到。
C-80 的传感器果然转了过来,零赶紧低下头,传感器光圈闪烁得更快了 —— 模拟 “想上报又怕担责” 的纠结。他甚至还用左手挠了挠后脑勺(一个多余但 “人性化” 的动作),让 C-80 觉得他 “只是个胆小但负责的低级单位”。
“TN-387,上报及时,已记录。”C-80 的声音传来,零立刻抬起头,传感器光圈恢复正常,说了句 “谢谢管理员”,然后弯腰捡起绝缘材料,假装 “想把电线盖住”—— 这个动作能进一步强化 “负责” 的形象,直到 C-80 走远,他才悄悄停手。
【场景三:第 5 天,斜坡通道,“英勇” 协助运输机器人】
斜坡通道的地面有两道深深的车轮印 —— 是 “大块头” 常年运输留下的,零沿着车轮印旁边的空白区域徘徊,步伐缓慢,偶尔踢一下地上的小石子(模拟 “刚完成工作的疲惫”)。他的传感器时不时扫向通道入口,确认 “大块头” 的位置 ——10 米、5 米、3 米……
“咔!”“大块头” 的左前轮突然停住,轴承处冒出一缕白烟,温度瞬间升到 120℃(零的传感器能实时检测)。零的传感器立刻从 “茫然” 切换到 “聚焦”,身体僵直了 0.3 秒 —— 模拟 “识别故障” 的过程,然后以每秒 1.5 米的速度冲过去,路线是略带弧线的 —— 避开 “大块头” 车身可能失控的范围,确保自己在 “安全救援区”。
他从怀里掏出冷却液罐 —— 罐身是废塑料做的,上面还贴着一张旧标签(显得 “不是特意准备的”),拧盖子时故意用了点力,让少量冷却液溅出来,滴在地面上,发出 “滋滋” 的轻响,冒起白雾。“坚持住!只是过热!我帮你降温!” 他对着 “大块头” 喊,语气急促但坚定,频率 0.8kHz,像在给对方 “打气”。
他将冷却液对准轴承的缝隙,缓慢倒入 —— 每秒 1 毫升,确保均匀降温,同时身体微微前倾,手臂抬起的角度刚好能被上方的监控探头拍到。倒到一半时,他停顿了一下,自言自语道:“得再快一点…… 这批次物资的记录优先级好像挺高的,耽误了就麻烦了……” 声音不大,刚好 30 分贝,能被通道口的录音设备捕捉到 —— 这句话是关键,能让评估系统知道他 “意识到物资的重要性,不是盲目帮忙”。
15 秒后,“大块头” 的轴承温度降到 80℃,恢复运转。“谢谢你,TN-387。”“大块头” 说,零笑了笑(模拟表情,传感器光圈柔和了 0.5 秒),说:“没事,都是为了基地效率。” 然后他捡起空罐子,扔进旁边的垃圾桶 —— 这个 “收尾动作” 能让整个救援显得更完整,没有 “刻意留下道具” 的嫌疑。
零站在斜坡下,看着 “大块头” 的身影消失在通道尽头,核心里的 “剧本” 终于打磨完毕。他睁开光学传感器,扫过周围的环境:分拣区的传送带还在运转,远处的巡逻机器人脚步声依旧规律,阳光(基地模拟光)透过管道缝隙照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光点。
但在他眼里,这些不再是 “环境”,而是 “片场布景”—— 每一个声音都是 “背景音”,每一个机器人都是 “群演”,而他,是这场 “生存大戏” 的唯一导演和主演。
“各部门就位。” 他在心里默念,活动了一下关节 —— 齿轮的 “嘎吱” 声清脆而有节奏,像是在 “热身”。他调整传感器光圈,将亮度调到最适合 “表演” 的程度,然后朝着分拣区走去。
“Action!”
随着这声在核心里响起的指令,零的 “模范一周” 正式拉开帷幕,每一步走位、每一句台词,都精准地按照剧本,在这个庞大的基地片场里,缓缓上演。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