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京圈大小姐在敦煌搞数字化 > 第四章:李老的“茶”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姜窈明白,要想推动项目,必须获得研究院内部,至少是部分资深专家的支持。她将目标锁定在了即将退休的彩塑修复专家李老身上。李老在研究院德高望重,是敦煌艺术研究的活字典之一,如果能得到他的认可,无疑会减少很多阻力。

    通过王副主任的安排,姜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拜访了李老的工作室。

    工作室位于一栋老楼的底层,推开门,一股浓郁的矿物颜料、泥土、木料和陈年纸张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工具、模具、以及修复到一半的彩塑部件,显得有些凌乱,却又充满了一种沉静的艺术氛围。

    李老正在修复一尊唐代菩萨的的手指,动作轻柔而专注,仿佛在对待一件易碎的珍宝。他头发花白,身形清瘦,但眼神温润而明亮。

    “李老,您好,我是姜窈。”姜窈礼貌地打招呼。

    “哦,姜组长,坐。”李老放下手中的工具,指了指旁边一张堆满书籍的椅子,示意姜窈自己清理一下坐下。他的态度不算热情,但也谈不上冷漠,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平常态度,带着观察的意味。

    他给姜窈倒了一杯浓得发黑的茶:“尝尝,我们本地的砖茶,味道重,但喝惯了提神。”

    姜窈看着那杯浑浊的茶水,没有犹豫,端起来轻轻抿了一口。一股强烈的、带着咸涩味的滚烫液体滑入喉咙,她极力控制,才没有失态地咳出来。

    李老似乎没注意到她的不适,或者说注意到了但不在意。他指着那尊菩萨彩塑,开始慢悠悠地讲解:“你看这尊菩萨,这衣纹的线条,这叫‘曹衣出水’,流畅自然,就像刚从水里出来一样。这颜料,用的是千年前的矿物石青、石绿,现在哪里还找得到这么纯正的色泽……修复它,你得读懂它,感受它当年的气象,揣摩匠人的心意。每一笔,都是修行。”

    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手艺的敬畏和对时间的尊重。

    姜窈安静地听着,没有插话。直到李老告一段落,她才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调出一些图片和视频。

    “李老,您说的这些,我非常认同。艺术的神韵确实需要用心感受。”她将屏幕转向李老,“但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比如,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我们可以穿透表面 layers,看到底层被覆盖的草稿线或者更早时期的绘画痕迹,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她滑动屏幕,展示另一组图片:“还有,对于彩塑内部的结构损伤,比如木骨架的蛀蚀、泥层的内部分离,我们可以用微米级的CT扫描进行无损探伤,提前发现隐患,而不是等到表面开裂才去补救。”

    李老看着屏幕上的图像,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线条和结构,确实让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但他很快又恢复了平静,端起自己的茶杯喝了一大口。

    “技术是挺好,能当眼睛用。”李老缓缓道,“但修复这活儿,最终还得靠手,靠心。你们那个什么……AI,能理解什么叫‘吴带当风’的飘逸?能调出这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颜色韵味吗?”

    他顿了顿,看着姜窈,目光深邃:“小姑娘,敦煌的东西,沉得很,不是靠快和准就能吃透的。你得慢下来,让它泡着你,就像这杯砖茶,初喝苦涩,久了,才能品出点别的味道。”

    姜窈迎上他的目光,不卑不亢:“李老,技术或许暂时品不出茶的韵味,但它可以分析茶叶的成分、水温的影响、浸泡时间与口感的关系,从而复制出,甚至优化出一杯更好的茶。或许,传统的手艺心和现代的科技力,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补的?”

    李老闻言,呵呵笑了起来,不置可否,只是又给她续满了那杯浓黑的砖茶:“那就再多喝几杯,慢慢品。”

    姜窈看着那杯几乎能照出人影的茶,知道这不仅是茶,更是李老给她的下马威,也是他设置的一道门槛。她深吸一口气,再次端起了茶杯。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