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晨幕林夕 > 第八章 青砖黛瓦间的守望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周教授离开后,银杏巷的夏日愈发浓烈。老银杏树的叶片被晒得发亮,蝉鸣声在巷子里此起彼伏,林夕和晨光拿着厚厚的修缮方案,开始筹备巷尾老房子的修缮工作。

    “周教授说,修缮要尽量使用传统工艺,比如墙体的砌筑要用糯米灰浆,木构件的修复要采用榫卯结构,不能用现代的胶水和钉子。” 林夕指着方案上的条款,眉头微微皱起,“可现在会这些传统工艺的工匠不好找,而且糯米灰浆的材料配比也需要精准把控。”

    晨光接过方案,仔细看着:“我已经托朋友打听了,邻市有一位老工匠,祖上就是做古建筑修缮的,据说还参与过明清古宅的修复工作。我明天就去拜访他,看看能不能请他来帮忙。”

    第二天一早,晨光就驱车前往邻市。老工匠姓赵,住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院子里堆满了各种修缮工具和木材。听说晨光的来意后,赵师傅先是拿出几本泛黄的古籍,里面记载着各种传统修缮工艺,然后带着他参观自己修复的木雕构件:“老房子的修缮,讲究‘修旧如旧’,不仅要让它看起来和原来一样,还要保留它的‘灵气’。”

    晨光诚恳地说:“赵师傅,银杏巷的那间老房子是清代的建筑,曾经住过一位教书育人的文人,我们想把它修缮好,作为老巷的文化展示馆,让更多人了解老巷的历史。” 赵师傅听完,放下手里的工具:“文人住过的房子,有书卷气,这样的房子值得修。我跟你去看看,要是能修好,也算是了却我一桩心愿。”

    赵师傅来到银杏巷的那天,居民们都围了过来。他绕着老房子走了一圈,用手敲了敲墙体,又仔细查看了木构件的损坏情况:“房子的主体结构还在,就是墙体有多处开裂,木梁也有虫蛀的痕迹。想要修好,至少需要三个月,而且得找几个懂传统工艺的帮手。”

    林夕立刻说:“赵师傅,帮手的事您不用担心,巷里的居民都愿意帮忙,您只要教我们怎么做就行。” 王奶奶也凑过来说:“是啊,教授,我们有的是力气,搬砖、和灰都没问题。”

    修缮工作很快就开工了。每天天刚亮,巷尾就热闹起来。赵师傅带着居民们和灰、砌墙,耐心地讲解糯米灰浆的配比:“糯米要提前泡三天,磨成粉后和石灰、细砂按比例混合,这样砌出来的墙才结实,还能防蛀。” 林夕和晨光也跟着学习,林夕负责记录修缮过程中的细节,晨光则帮忙搬运材料,有时还会给大家递水、送西瓜。

    这天下午,大家正在修复木梁,突然发现一根主梁的虫蛀情况比想象中严重,中间已经空了一大半。赵师傅皱着眉头说:“这根梁不能再用了,得找一根和原来材质、尺寸都差不多的老松木替换。可现在市面上很难找到这么粗的老松木,就算找到了,价格也不便宜。”

    林夕看着空荡荡的梁架,心里有些着急。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木材,修缮工作就得暂停。她拿出手机,翻出沐倾城的微信,犹豫着要不要跟她说这件事。晨光看出了她的心思,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跟倾城说吧,她说不定有办法。”

    林夕给沐倾城发了消息,附带了木梁的照片和尺寸。没过多久,沐倾城就回复了:“我在国外的古董木材市场见过类似的老松木,已经托朋友帮忙联系了,应该能找到合适的。费用的事你们不用担心,就当是我为老巷的文化保护出一份力。”

    看到消息,林夕心里暖暖的。她想起沐倾城之前说的,要成立老建筑保护基金会,原来她一直都在默默为老建筑的保护努力。“倾城说她能帮忙找到老松木,费用也由她承担。” 林夕对大家说,居民们都松了一口气,赵师傅也笑着说:“有了合适的木材,这房子就能顺利修好了。”

    半个月后,沐倾城联系的老松木运到了银杏巷。木材刚卸下车,赵师傅就上前查看:“这木材的质地很好,存放的时间也够久,用来替换主梁正合适。” 大家齐心协力把木材抬到房梁上,赵师傅带着几个年轻的居民,开始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拼接木梁。

    “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全靠木材的咬合固定,这样的结构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还能抵御地震。” 赵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你们看,这个‘燕尾榫’,形状像燕子的尾巴,拼接起来又牢固又美观。” 林夕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她想把这些传统工艺都记录下来,以后教给更多人。

    修缮工作进行到一个月时,老房子的墙体已经重新砌筑好了,木构件也修复完毕,开始进行屋顶的修缮。赵师傅说,老房子的屋顶用的是小青瓦,需要一片一片地铺,还要做好防水处理,不然下雨天会漏水。

    居民们分成几组,有的负责搬运瓦片,有的负责铺瓦,有的负责涂抹防水的灰浆。张阿姨带着几个女居民,还在瓦片的边缘画上了简单的花纹:“这样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花纹流下来,肯定很好看。” 孩子们也没闲着,帮着递工具、捡瓦片,巷尾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天晚上,林夕和晨光坐在老房子的院子里,看着已经有了雏形的屋顶,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你看,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房子很快就能恢复往日的样子了。” 林夕靠在晨光的肩上,轻声说。晨光握住她的手:“是啊,等修好了,我们就把苏家的书信、账本和青花瓷片都放在这里,做成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让大家都来了解老巷的历史。”

    就在这时,林夕的手机响了,是沐倾城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的沐倾城站在一个古建筑前,背景里有许多工人在忙碌。“林夕,老房子的修缮进展怎么样了?我给你们寄了一些关于清代文人住宅布置的资料,应该快到了,你们可以参考一下,把房子里面布置得更符合当时的风格。”

    林夕笑着说:“谢谢你,倾城,我们已经开始屋顶的修缮了,赵师傅说再过一个月就能完工。你寄的资料真是太及时了,我们正愁不知道怎么布置房子里面呢。” 沐倾城点了点头:“我这边的基金会也有了新进展,已经资助了三个老建筑保护项目,以后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上面,和你们一起守护老建筑。”

    挂了电话,晨光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递给林夕:“这是我今天去城里买的,给你的。” 林夕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银质的书签,上面刻着一片银杏叶,叶子的中间是老房子的图案。“这书签真好看,谢谢你。” 林夕把书签拿在手里,心里满是感动。

    修缮工作进行到第三个月时,老房子终于完工了。重新砌筑的青砖墙体整齐有序,修复后的木构件散发着淡淡的木香,小青瓦铺成的屋顶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银杏巷清代文人故居”。

    居民们都来参观,王奶奶看着屋里摆放的苏家书信和账本,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巷里还有这么有文化的地方,以后一定要让孩子们多来看看,了解我们老巷的历史。” 李叔也说:“以后外地来的游客,肯定会喜欢这里,我们银杏巷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林夕和晨光站在老房子的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欣慰。他们知道,这间老房子的修缮,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老巷居民情感的凝聚。未来,他们还会继续守护银杏巷,让这里的青砖黛瓦、老树枝桠,永远承载着人们对家的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老房子的屋顶上,与巷子里的 “光影回廊” 交相辉映。林夕和晨光手牵手,慢慢走在青石板路上,蝉鸣声渐渐平息,微风拂过,带来阵阵银杏叶的清香。他们知道,银杏巷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的守望,也会永远留在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