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 > 第478章 番外:菊落中秋忆故师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念离开后,八月的盛京,已染上几分凉意。

    怡红院朱红的大门虚掩着,门内的青石板路上落了几片枯黄的叶。

    风一吹,便打着旋儿滚到墙角。

    往日里热闹的院子,如今却静得只剩下檐角铜铃偶尔发出的叮当声,像是在低声诉说着思念。

    堂屋内,烛火摇曳,映着满室熟悉的身影。

    阿福坐在最中间的木椅上,手里攥着一块早已磨得发亮的玉佩。

    那是时念生前常带在身上的物件。

    他的头发早已大半花白,脸上的皱纹比往年深了不少,浑浊的眼睛里满是疲惫与哀伤。

    十二坐在他对面,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也已快五十岁,鬓角爬满银丝,原本挺直的脊背也有些佝偻。

    十多年未曾沾过戏台,身上那股当年的灵气,早已被岁月磨成了沉稳。

    浅醉和晚晴坐在一旁的矮凳上,两人都穿着素色衣裙。

    浅醉手里拿着一方绣帕,时不时低头擦拭眼角;

    晚晴则望着窗外,眼神空洞,桌上的茶杯早已凉透,她却未曾动过一口。

    角落里,一个伙计正默默擦拭着戏台边缘的栏杆,动作轻柔,像是在对待什么珍宝。

    “咳……”

    阿福清了清嗓子,声音沙哑得厉害:

    “大伙儿能回来,念姐若是泉下有知,定会高兴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十二身上。

    “十二,当年念姐没有排完的那出《三国演义》,你还敢排吗?”

    话音落下,堂屋内瞬间陷入寂静。

    十二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错愕。

    他张了张嘴,却半晌没说出话来。

    其他人也齐刷刷地看向阿福,脸上满是疑惑,不明白他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提起排戏的事。

    念五也抿唇,目光复杂地望着阿福。

    十二愣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

    “阿福,你……你说什么?我都十多年没上过戏台了,怎么还敢排戏?”

    “更何况,那出戏……”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语气中带着几分犹豫与伤感。

    当年时念提出要排《三国演义》,本是想让怡红院的戏目更加丰富,可后来因朝中变故搁置了。

    如今时念不在了,再提起这出戏,难免让人触景生情。

    阿福看着十二,眼中泛起泪光,他抬手抹了一把脸,声音带着哽咽:

    “十二,你以为我是想让大伙儿再登台卖艺吗?不是的……”

    “念姐于我们而言,不正是故事里的孔明吗?”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情绪:

    “她一生为了南齐,为了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今皇上也下旨追封了念姐为帝师,我想再最后送念姐一程,可以吗?”

    “帝师”二字落下,堂屋内的气氛愈发沉重。

    十二别过头,偷偷用袖子抹掉眼角的泪水,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他想起当年时念对他的恩惠,想起她在怡红院最困难的时候,顶着压力带领大伙儿渡过难关,想起她为了南齐的百姓,一次次奔波劳碌……

    那些画面清晰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可如今,那个总是笑着鼓励他们的人,却再也回不来了。

    十二缓缓转过头,看着阿福期盼的眼神,又看了看其他人泛红的眼眶,轻轻点了点头。

    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好,我排。”

    浅醉和晚晴再也忍不住,眼泪顺着脸颊滑落。

    晚晴吸了吸鼻子,哽咽着说:

    “阿福,十二,我们也帮忙。”

    浅醉也用力点头:“对,我们一起,再送念姐最后一程。”

    念五瓮声瓮气地说:

    “戏台的事交给我,我这几日就把戏台好好修缮一遍,保证跟当年一样。”

    阿福看着众人,脸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泪水却再次滑落:“好,好,有你们在,真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怡红院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念五带着几个伙计,将戏台重新刷了漆,更换了破旧的纱幔,还在戏台两侧挂起了两盏写着“忆故师”的灯笼;

    十二则每天都在戏台上练习,虽然多年未曾登台,但基本功还在,只是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都带着对时念的思念;

    浅醉和晚晴负责准备戏服和道具,她们按照当年时念画的图纸,一针一线地缝制着诸葛亮的戏服,每一针都充满了心意。

    消息很快传遍了盛京。

    当百姓们听说当年怡红院的角儿们要再次登台,表演时念未排完的《病逝五丈原》时,一个个都激动不已。

    有人早早地就来到怡红院外排队买票,甚至有人从外地专程赶来,只为看这场意义非凡的演出。

    不到一个时辰,两千席门票就被抢购一空。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盛京的百姓却都朝着怡红院的方向走去。

    傍晚时分,怡红院内外早已人山人海。

    戏台两侧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芒映照着“忆故师”三个字,显得格外醒目。

    未时刚过,戏台两侧的纱幔缓缓拉开,念五敲响了开场的锣鼓,清脆的锣鼓声瞬间让整个怡红院安静了下来。

    十二身着一身青色的长袍,头戴纶巾,手持羽扇,缓缓走上戏台。

    他站在戏台中央,目光扫过台下的观众,眼中满是肃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十二开口唱道,声音虽然不如年轻时清亮,却带着几分沧桑与厚重,瞬间将观众带入了故事里三国那个动荡的年代。

    他手持羽扇,轻轻挥动,每一个动作都沉稳有力,将诸葛亮的儒雅与睿智展现得淋漓尽致。

    台下的观众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地盯着戏台。

    有人忍不住红了眼眶,想起了时念生前为百姓所做的一切,想起了她为南齐的繁荣付出的努力。

    浅醉和晚晴站在后台,看着戏台上的十二,泪水不停地滑落,她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时念站在戏台上,温柔笑着的模样。

    剧情一步步推进,当演到诸葛亮北伐中原,积劳成疾,病倒在五丈原时,十二的表演愈发投入。

    他坐在病榻上,脸色苍白,呼吸急促,手里紧紧攥着一份奏折,声音带着几分虚弱: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若陛下不能亲理朝政,还望任用贤臣,切勿听信谗言……”

    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仿佛诸葛亮真的站在那里,诉说着对蜀国的忠诚与牵挂。

    台下的观众再也忍不住,哭声此起彼伏。

    有人拿出手帕,默默擦拭着眼泪;

    有人双手合十,像是在为诸葛亮祈祷,又像是在缅怀时念。

    四楼最后的那间“怀念阁”里,皇帝许克勤坐在那里,脸上早已泪流满面。

    他看着戏台上的十二,仿佛看到了时念的身影。

    他想起时念当年为他讲学,教他如何治理国家,教他如何体恤百姓;

    想起自己在朝堂上,为了百姓的利益,与大臣们据理力争;

    想起时念临终前,还在为南齐的未来担忧……

    “老师……”

    许克勤哽咽着,声音沙哑:

    “您何曾不是那个为了南齐鞠躬尽瘁一辈子的诸葛孔明啊……”

    他抬手抹掉眼泪,目光紧紧地盯着戏台,眼神中满是感激与思念。

    两个时辰的表演很快就结束了。

    当十二扮演的诸葛亮在病榻上闭上眼睛,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整个怡红院鸦雀无声,只有此起彼伏的哭声。

    过了好一会儿,台下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掌声持续了很久很久,仿佛要将所有的思念与敬意都传递给远去的时念。

    十二缓缓站起身,朝着台下的观众深深鞠了一躬,眼中满是泪水:

    “这场戏,是我们为我们已故的东家所演,愿她在泉下安息。”

    演出结束后,百姓们纷纷走出怡红院。

    然而大家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散去,而是自发地在盛京的大街小巷摆放起了白菊。

    一夜之间,整个盛京城都被白菊覆盖,洁白的菊花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肃穆。

    百姓们站在白菊前,默默哀悼,嘴里轻声念叨着:

    “时先生,谢谢您……”

    “时先生,您安息吧……”

    月光洒在怡红院的戏台上,纱幔轻轻飘动,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十二、阿福、浅醉、晚晴……

    怡红院的所有人都望着满城的白菊,眼中满是泪水。

    他们知道,时念虽然离开了,但她的精神会永远留在南齐百姓的心中,留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念姐,您看到了吗?百姓们都在送您……”阿福轻声说道,声音带着哽咽。

    十二手持羽扇,望着远方,喃喃自语:“念姐,我们没有让您失望……”

    夜风轻轻吹过,带来阵阵菊香,仿佛是时念的回应,温柔而坚定。

    盛京城的这个中秋,没有往日的喧嚣,却有着最真挚的思念。

    而这份思念,将永远留在南齐的土地上,代代相传。

    ————————————

    这个番外我真的只能写到这里了……

    前面三章时念的番外是最开始设定的情节,可补这一章的时候,我真的绷不住,边写边哭……

    抱歉,只能这样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