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家停一下,跟你们说个事。”
“现在户部只给一半筹备款,咱们带头发起怡红文盛支持活动。”
“想捐木料、布料的商户,想帮忙抄写文化册的百姓,都欢迎来院里登记,咱们一起把文盛之会办起来!”
话音刚落,吴婶第一个响应,撸起袖子就往灶房走。
“我捐灶房储备的五十斤面粉!做模型粘合材料正好,之前蒸馒头用的就是这个,粘性好!”
正在书坊整理典籍的柳明远也跑出来,身后跟着十几个寒门学子,手里都捧着笔墨。
“念姐,我们帮着抄写文化册!之前怡红院赠书帮我们备考,现在该我们出力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没半日就传遍盛京。
绸缎庄王掌柜扛着几匹青布过来,笑着道:
“时老板,这布做模型的帷幔正好,我捐十匹!”
卖木料的李师傅推着车来,车上堆着刚锯好的木板。
“这些够做议事区模型的桌椅,算我的!”
怡红院门口很快排起长队,有捐笔墨的,有捐布料的,还有百姓主动来帮忙。
穿短打的汉子帮着锯木头,梳双丫髻的姑娘帮着缝模型的帷幔。
连蒙学班的孩子都拿着小刷子,帮着给模型上色,热闹得像开了春。
时念站在回廊下,看着这一幕,心里暖融融的。
梁上君以为断了款项就能拖垮他们,却忘了怡红院的根基在民间。
那些受过怡红院帮助的百姓、学子、商户,此刻都成了最坚实的后盾。
而此时的静秀宫,刘嬷嬷正对着静妃复命。
她的手里攥着梁上君送来的密信:
“娘娘,按您说的,只给时念一半款项,还设了三重审批,定能拖慢她的筹备进度。”
静妃坐在窗边,手里捏着金钗,眼底满是算计。
“做得好!告诉梁上君,只要能拖到文盛之会开不了,事后本宫保他升户部尚书。”
她早就摸清梁上君的心思。
此人是于国公的旧部,一直想往上爬,又恨时念揭露于国公旧案,正好借他的手打压时念。
若是文盛之会因款项不足搞砸,时念不仅会被治罪,蓝星文化也会被贴上“无用”的标签,一举两得。
可静妃没料到,顺天府的动作会这么快。
陈立威看完时念的报告,立刻带着去了皇宫。
暖阁里,南齐帝翻着报告,目光落在“泉州百姓因海产垄断期待文盛之会曝光问题”、“盛京寒门学子愿捐笔墨支持”的条目上。
又听陈立威说“怡红院发起活动后,百姓捐赠已能补一半款项缺口”,脸色渐渐沉了。
“梁上君说国库空虚?”
南齐帝把报告扔在案上,声音冷得像冰。
“百姓都愿意捐物出力,他一个户部侍郎,倒拿国库当借口?”
“传朕旨意,让梁上君立刻拨付全款,若再刁难,罢他的官!”
国库空虚这话他作为皇帝可以说,毕竟国库的银子只有他想给还是不想。
至于旁人……若想要染指,他也不介意让羽林卫去抄家。
连福领旨离开,南齐帝望着窗外的宫墙。
梁上君一个户部小吏没那么大胆子。
这背后定有人指使,而这个人,极可能是想借文盛之会搞事情。
他指尖在报告上“民心凝聚力”几个字上顿了顿。
至于是谁,他的目光望向后宫的方向。
户部衙署里,梁上君正得意地跟下属说“时念这次肯定办不成”,就见连福带着圣旨进来。
待连福宣读完旨意后,他冷冷道:
“梁大人,陛下还等着看款项拨付的回函,你可得快点。”
梁上君的脸瞬间白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南齐帝会为了时念动怒。
他不敢再拖延,连忙让人备好全款,亲自送到怡红院。
他对着时念强装笑脸:“时老板,之前是本部堂误会,这全款给您送来了。”
时念接过款项清单,笑着点头:
“多谢周大人,文盛之会要是办得好,定少不了您的功劳。”
梁上君碰了个软钉子,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阿福忍不住道:
“念姐,这梁上君肯定是被人指使的!”
时念没接话,只是望着院里忙碌的百姓。
柳明远正领着学子们抄写文化册,吴婶在给大家分芝麻饼,王掌柜送来的青布被缝成了模型的帷幔。
阳光落在这一切上,驱散秋日微风。
民心才是最硬的后台,而这份民心,是怡红院用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慢慢攒下来的。
怡红院的青石板路被一阵整齐的马蹄声踏碎。
北徐信使穿着玄色锦袍,腰间系着北徐特有的墨玉无事牌。
他的身后跟着两个随从,停在院门口时。
目光扫过檐角“怡红院”的匾额,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审视。
时念刚在模型区检查完“泉州寒门学堂”的微缩牌匾。
听见通报,便整理了下旗袍领口迎出去。
时念没料到北徐的人来得这么快,而且还选在文盛之会筹备的关键节点。
“时老板,久仰大名。”
北徐信使拱手行礼,语气客气却带着疏离。
“今日前来,一是为提前熟悉南齐文化筹备情况,二是想与您交流下民间文化的真谛。”
说着一行人进入怡红院,越过赏心悦目的风景,几人来到会客厅。
信使示意随从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摞线装的《北徐文钞》。
封面烫金的“民间自发编纂”字样格外醒目。
信使拿起一本递过来,指尖在书页上轻轻划过。
“这是北徐百姓自发收集的民间诗集、杂记,从采写到刻印,未用官府一分银、一粒米,全靠百姓捐物出力。”
“时老板觉得,这样的文化,才算得上民心所向吧?”
这话里的刺再明显不过。
暗讽蓝星文化靠南齐官方扶持,不是真的受百姓认可。
连文盛之会的筹备,都带着“权力干预”的痕迹。
周围的伙计们顿时炸了锅,阿福刚要上前理论,就被时念按住。
她接过《北徐文钞》,目光扫过书页上的百姓签名,笑着道:
“北徐的民间文化确实扎实,不过民心所向,光靠自发还不够,得看这文化能不能让百姓过得更好,您说对吗?”
没等信使反驳,时念转身往书坊走:“使臣随我来,我给您看些东西。”
书坊的案上,正摊着厚厚的民生建议册。
封面是百姓用朱砂画的歪歪扭扭的“谢”字,里面每一页都记着民生诉求与解决结果。
字迹虽潦草,却满是真诚。
“您看,”
时念翻开其中一页,指着“永州书坊赠书记录”。
上面用朱笔标着“每月赠《蓝星故事集》一千二百余本,覆盖永州七个县”。
“蓝星文化确实有官方支持,但更多的是百姓推着它走。”
“若是它不能帮百姓解决粮价、入学的问题,就算有官方扶持,也没人会认。”
信使的目光落在那些红手印、简笔画上,嘴角的从容淡了些,却仍不服气。
“这些不过是局部案例,我国《北徐文钞》覆盖全州,百姓自发传唱,这才是……”
“使臣不如去蒙学班看看?”
时念打断他,语气依旧温和。
“那里的孩子,都是靠蓝星文化才走进学堂的,他们的话,或许比我说的更实在。”
蒙学班就在书坊隔壁,刚走近,就听见诗词的背诵声,清亮得像晨露。
陆襄穿着迷你旗袍,正站在讲台上,领着十几个孩童读《蓝星诗词集》。
黑板上是老秀才写的“读书为明理,明理为民生”。
见时念进来,陆襄连忙停下,领着孩童们行礼。
时念笑着摸了摸前排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的头。
“告诉这位大人,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些诗?”
小姑娘攥着手里的炭笔,声音虽小却带着一点坚定:
“先生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说我也能像乔先生一样有一番作为!”
“以前我家买不起书,是怡红院送的书,我才能来上学。”
另一个小男孩也举起手:
“我喜欢民惟邦本,先生说这是让当官的多帮百姓,我以后也要当这样的官!”
信使站在门口,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看着黑板上“民生”二字,忽然沉默了。
他想起《北徐文钞》里多是风花雪月的诗句。
虽也有民间疾苦的描写,却从未像蓝星文化这样,直接变成百姓能摸到的好处。
平价粮、免费读书、议事区提诉求,这些都是北徐百姓想却没得到的。
“时老板,”
信使转身看向时念,语气里少了几分挑衅,多了几分郑重。
“文盛之会,北徐会带着最扎实的民间文化来,咱们公平较量。”
时念笑着点头:“我期待北徐的展示,也相信南齐的百姓文化,不会让您失望。”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