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大唐:请陛下归天 > 第七十四章 李白,面圣(求追读,求月票)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兴庆宫。

    南熏殿中,铜鹤独立。

    皇帝坐在御榻之上,抬头看向殿外。

    通事舍人卢惟在殿门前高喊:“宣李白觐见。”

    一身银白锦袍,头戴黑色穙帽,腰间悬着白玉的李白,随即迈上殿前,然后潇洒的步入南熏殿。

    虽然李白的目光集中在皇帝身上,但还是忍不住看向站在丹陛之侧,手按千牛刀,静然看前的韦谅。

    韦谅今日竟然也在此处。

    他在皇帝身边,如此受宠的吗?

    站立殿中,李白收回目光,然后庄正行礼,对着丹陛之上的皇帝,跪倒叩首道:“布衣李白,叩见圣人,圣人万寿无疆。”

    御榻之上,李隆基平静的抬头,淡淡的看向李白道:“平身吧。”

    “谢圣人!”李白这才缓慢站了起来,拱手站立。

    李隆基看着李白,淡淡的笑笑,开口道:“朕听说卿带了三篇文章?”

    “是!”李白认真拱手,然后从袖子里面取出三本奏本,向前递出。

    一侧的青衣内侍立刻上前,接过奏本,然后送到了御榻之上。

    李隆基看着桌案上的奏本,以此打开,就见每一本奏本里面,都各自写着一首赋。

    “《明堂赋》,《大猎赋》,《大鹏赋》!”李隆基随意念着三首赋的名字。

    最后李隆基直接翻开了《大鹏赋》,轻声念道:“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位于有星峰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许久之后,李隆基仔细琢磨着这首诗,抬头看向李白道:“朕记得卿曾给北海太守李邕写过一首诗,开句便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气脉豪放,气象万千。

    今日一见,一脉相承啊。”

    “多谢陛下夸赞。”李白面色肃然的拱手。

    李隆基满意的点头,看向侧畔道:“赐座!”

    “谢陛下!”李白微微松了口气,然后走到了大殿左侧,跽坐下来。

    李隆基低头重新翻阅《明堂赋》和《大猎赋》,轻叹一声道:“卿诗词惊人,想象瑰丽,果然无愧玉真皇妹和贺卿所言。”

    “多谢陛下夸赞!”李白忍不住微微抬头,眼神之中充满期望。

    “好!”李隆基笑着点头,说道:“爱卿人才难得,朕心中甚是欢喜,传旨下去,授李白翰林供奉一职,入翰林院,并随侍在朕身侧。”

    “谢陛下!”李白起身再度跪倒叩首谢恩。

    李隆基笑笑,然后看向一侧的韦谅道:“韦卿,你送李卿去翰林院吧!”

    “喏!”韦谅微微诧异,然后拱手,这才带着李白一起朝殿外而去。

    ……

    走出南熏殿,稍微远处,韦谅和李白这才同时不由得松了口气,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韦谅对着李白拱手,感慨道:“原本以为圣人召见,怎么也要请太白先生当场作诗,一展先生才华,讨论半晌,未曾想,竟然如此简单结束。”

    李隆基仅仅是看了李白做的三篇赋,便已经授了他翰林供奉之职,并没有当面考校他的学问。

    虽然不至于草率,但难免有些不合期望。

    李白有些得意的笑笑,看向韦谅道:“圣人英明睿达,行事果断,这才是明正之法。”

    “原来如此。”韦谅有些恍然的点头,然后伸手道:“先生这边请,翰林院就在前方。”

    翰林院在大同殿西南角落,韦谅奉圣旨而来,很快帮李白办理好了一应手续。

    “先生三日之后,至兴庆殿,随驾侍从。”韦谅站在大同殿外,认真拱手。

    “多谢朝议郎。”李白拱手还礼,笑着说道:“朝议郎文采斐然,英姿俊朗,又得圣人信重,前途不可限量啊!”

    “先生谬赞了。”韦谅拱手,然后起身认真说道:“先生大才,抱负明远,学生这里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朝议郎请讲!”李白神色肃然起来,他看得出来,韦谅对他没有恶意。

    韦谅点头,轻声道:“先生虽然年长,游历颇多,但为官之道和为人处事之道都不同,先生大才,必然满腹经纶,满腔抱负,学生只是希望先生在初任翰林供奉的这段时间,一切以本职为重,能在熟悉一切,了解一切之后,再做他事。”

    李白是改变不了的。

    韦谅从不指望自己能改变李白,但他希望李白在初任翰林供奉的这段时间里,能稍微收敛。

    其他的,等他将来站稳脚跟之后再说。

    这样,或许他在长安留的时间能够长一些。

    这也是韦谅唯一能为李白做的。

    或许,自己也能多听一些他的诗文。

    “多谢朝议郎。”李白认真的点头,将韦谅的话记了下来。

    “先生请。”韦谅身后,将李白送往兴庆门下,之后,他才重新返回皇宫。

    李白看着韦谅远去的身影,不由得轻轻笑笑。

    没想到,他刚刚入官,就被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郎给劝教了,但不得不说,韦谅的话是极有道理的。

    “有趣的人啊!”李白握着手里的鱼符,看向身后宏伟的兴庆宫,然后又看向等在不远处的驸马张垍和王维,嘴角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大步的走了过去,同时大声道:“走,诸兄,一起满饮三百杯。”

    “哈哈哈哈!”张垍和王维同时忍不住大笑起来。

    ……

    南熏殿。

    殿宇宁静。

    丹陛之上,李隆基看着刚回来的韦谅,平静的问道:“韦卿如何看待李太白其人,卿也是文词达士,说说自己的看法。”

    韦谅神色凝重,对于李太白,李林甫问过他,现在皇帝也来问他。

    看得出来,李白这个人虽然没做过官,但民间影响极大,皇帝也是看出了一些东西。

    韦谅拱手道:“回圣人,臣之文词,行文天人一体,气象广阔,而李太白的文风,文笔瑰丽,想象恢弘,多有神奇雄伟、高山仰止之处,臣所不及。”

    李隆基点点头,然后示意韦谅继续。

    韦谅微微抬头道:“李太白为人热切,交友广阔,加上明正道理,行事大气,也无需担心太多。”

    李白终究不是小孩子了,他四十多岁了,于人心鬼域,也有相当的了解。

    加上他朋友足够多,别人很难算计他。

    “但终究为官太浅!”李隆基点头,叹声道:“朕先授他翰林供奉之职,先磨一磨吧,将来若是有成,可转任翰林学士,甚至是知制诰。”

    “陛下仁德。”韦谅惊讶的抬头,然后沉沉拱手。

    知制诰乃是关键要害,虽以中书舍人孙逊为主,但秘书省,翰林院亦有多人是知制诰的。

    李白一旦能从翰林供奉,转任翰林学士,然后知制诰,立刻便能成为朝野重臣。

    韦谅能看的出来,李隆基对于李白,还是很有些期待的。

    他职司内的那些事,只要深入了解,便能有所成就。

    但,就怕李白看不上这些繁文琐事。

    韦谅轻轻低头。

    李白就是李白,哪里有那么容易改变的。

    李隆基摆摆手,道:“李太白之事暂且不说,你那边如何了?”

    韦谅拱手,道:“石楼台山诸人已经开始训练,成效十分可观,如今就等巴蜀和陇右的人手抵达,然后展开集中训练,半年之后,彼此有了默契,战力会极大的提升,之后,臣会考虑让他他们去爬华山。”

    李隆基认真的点头道:“朕记得你的奏本,你是要培育他们长时间长距离作战的能力。”

    “是。”韦谅面色凝重的拱手,道:“本身石堡城便远,抵达石堡城下便是能歇息一二,也难以保证体力巅峰,更别说,还要攀爬百丈悬崖,之后还要和三五百吐蕃士卒厮杀,想活下来,只能残酷训练。”

    一句话。

    攻克石堡城的艰难,顿时呈现在李隆基眼前。

    韦谅继续拱手,认真道:“最后,若是时间宽裕,臣会让他们从长安徒步前往定军山,突袭攻克龙武军把守的定军山,只要能成,那么拿下石堡城,便有了极大的把握。”

    定军山在汉中西部偏南一点,从长安徒步去定军山,然后突袭拿下定军山。

    这可以最直观的展现韦谅手下那些人最终的训练结果。

    李隆基满意的点头,道:“爱卿辛苦了。”

    “这是臣分内之事。”韦谅平静的拱手,说道:“李郎中明日能回长安,臣明日和他交接之后,便返回石楼台山。”

    李隆基点点头,道:“小心些。”

    “是!”韦谅拱手,然后躬身道:“臣告退。”

    “嗯!”李隆基微微摆手,韦谅躬身退步离开。

    看着韦谅离开的背影,李隆基的心中不由得叹息一声,有的人,为了大唐,是真的在拼命啊!

    这很好!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