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大唐:请陛下归天 > 第五十八章 李太白真有治国之能吗?(冲三江,求追读)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隆基念完最后一句,不由长出了一口气,眉宇之间,依旧残留一片惊骇!

    这首诗,从头到尾,念的竟然是越来越快,让人控制不住的有种摄人的压迫感。

    读完之后,整个蜀道的险峻浩瀚,竟清晰的出现在李隆基眼前。

    “朕从来未去过巴蜀,但这一篇雄文,足够可见蜀道之难。”李隆基抬眼看向四周,四周众人无不为这篇文章惊骇。

    李隆基将这一篇文章递给高力士,说道:“收起来吧。”

    “喏!”高力士认真的接过。

    李隆基稍微侧身,看向玉真公主和贺知章道:“李太白朕之前也听说过,但有人将他举荐到朕面前,还是第一次,皇妹和贺卿是如何识得李太白。”

    玉真公主摇摇头,笑着说道:“臣妹和贺监都从来未曾见过李太白,不过是以诗名相得罢了,而且,他还给臣妹写了一篇《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臣妹心得,所以向皇兄举荐。”

    贺知章站在一侧拱手,他也的确从未见过李白。

    李隆基颔首,问道:“那李太白现在在何处?”

    “回禀圣人,李太白如今在金陵。”贺知章拱手,说道:“李太白前些年夫人亡故,如今在金陵散居,对了,李太白的夫人,是前相平息县公许圉师的孙女,算起来,和大将军还有一定的关系。”

    高力士本姓冯,是岭南冯氏出身。

    当年许敬宗的女儿便嫁入了岭南冯氏。

    许敬宗出身杭州许氏,许圉师出身安陆许氏,而他们的根本又在冀州许氏,所以牵强的算起来,也是有关的。

    李隆基侧身看向了高力士,高力士神色平静的拱手。

    “那好,传旨,诏李太白入京觐见。”李隆基笑着点头,给了玉真公主,贺知章,还有高力士三个人一个面子。

    当然,最主要是玉真公主。

    大唐的举荐,从来不是简单的举荐,一旦被举人出事,举主按律是要被牵连的,同样反过来也是如此,举主出事,被举人也要受牵连。

    就像萧嵩是牛仙客的举主,两人关系很密切。

    同样的,这也是贺知章之前不开口的原因,也是给玉真公主面子,同样也是在规避风险。

    “多谢皇兄。”玉真公主有些欣喜的福身。

    李隆基轻笑抬头,问道:“李白何时能入长安?”

    贺知章拱手道:“若不出意外的话,圣人千秋节前,他应该能到长安。”

    “那朕便到时再见他吧。”李隆基笑笑,说道:“李太白或许天下文采不俗,但朕也有贺卿,有王维,崔颢,甚至年轻一辈,也有韦卿这样的英才。”

    李隆基看向了不远处的韦谅。

    韦谅肃穆的转身,对着皇帝重重抱拳。

    李隆基忍不住的摇头,道:“若不是朕对他足够了解,还真看不出他能写出‘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名句,韦卿,过来。”

    “喏!”韦谅拱手,快步的走了过来,拱手道:“陛下!”

    李隆基点点头,指着玉真公主道:“见过长公主。”

    韦谅转身,对着玉真公主认真行礼道:“臣,韦谅,见过长公主殿下,殿下万福金安。”

    “免礼吧。”玉真公主微微抬手,上下打量了韦谅一眼,然后看向李隆基说道:“早就听说太子找了一个好的驸马,果然名不虚传,还要恭喜皇兄,找了一个好的孙女婿。”

    “哈哈哈!”李隆基忍不住的大笑了起来,不过他的笑容很快收敛,他转身看向韦谅,笑着问道:“朕听说,你那日作诗,还得了三千贯?”

    “是!”韦谅拱手,说道:“都是安家郎君慷慨,还有表兄那里也出了两千贯。”

    “三千贯,不少了。”李隆基看了不远处的李林甫一眼。

    “但也不是很够。”韦谅躬身,说道:“臣的舅舅马上要回京了,所以臣买了几匹好马,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同时又请了名医,准备帮舅舅调养身体。”

    “你舅舅!”李隆基沉吟,道:“是姜庆初吧,他要到长安了?”

    李林甫从后方站出,拱手道:“回圣人,庆初今日午后抵达长安。”

    李隆基颔首,目光再度落在韦谅身上,神色恍然。

    他这才反应过来,韦谅已经给姜庆初找了名医来调养身体。

    这很不容易。

    姜庆初流放多年,身子并不是很好,所以需要长久调理。

    说实话,一般人在亲友流放而回时,多数只是欢喜,真正去关心对方身体的少之又少。

    周全,孝心。

    很难得。

    李隆基越来越能发觉韦谅的优良之处了。

    李隆基抬头,看向李林甫,又看向韦谅,笑着摇头,叹声道:“姜七的外甥做了朕的右相,他的外孙,又成了朕的孙女婿,他若是能亲眼看到如此,也算是瞑目了。”

    姜皎,当年皇帝潜邸旧臣,想起来,李隆基感慨万分。

    韦谅站在一旁,沉沉拱手。

    李林甫也是一阵叹息。

    贺知章站在一侧,侧身和玉真公主微微点头。

    玉真公主一愣,她很快就会意了过来。

    皇帝这一句话,等于将韦谅和和政郡主的婚事彻底的定下来,再没有任何的变数。

    甚至韦谅现在就可以称一声驸马。

    玉真公主笑笑,看来她无意之间还做了一件好事。

    “好了,今日得见雄文,又得故人消息,朕兴致已尽,回宫吧。”李隆基笑着转身,朝着寺外而去。

    众人拱手道:“臣等恭送陛下!”

    ……

    大明宫墙,无数禁卫持槊肃立。

    韦谅跟在李林甫的身后走出丹凤门。

    皇帝回宫,他们自是要护送一程。

    等到皇帝居于后宫,诸事再不需要他们,他们才能各自忙各自的事情。

    紫篷马车停在宫道东侧,上百护卫站立两侧。

    李林甫并未坐上马车,而是让人牵了一匹马,上马而行。

    韦谅还是一身绿衣金甲,翻身上马,护卫在李林甫左侧,而千牛刀放在了可以随时拔出的位置。

    赵冷护卫右侧,落后半步。

    骑马前行,长街之上,百官回避,李林甫突然看向韦谅:“大郎,你如何看李太白?”

    韦谅微微一愣,李林甫怎么问起了李白。

    都说他嫉贤妒能,但也没必要未雨绸缪到这个阶段吧?

    韦谅坐在马上,拉着缰绳,略微沉吟道:“李太白的确才高八斗,世所罕见,但他的问题,也出在了一个‘高’,太高易傲,离天近,离地远。”

    李林甫一愣,随即他开怀的笑笑,然后一催马,加速朝东门而去。

    韦谅平静的紧跟在后,他的神色依旧平静。

    李白诗如其人,豪气十足,波澜壮阔,但,不接地气。

    做诗人,这样可以,但做官,而且是那种真正能处置实际政务的官员,李白恐怕没这种能力。

    韦谅前世读过李白很多出名的诗,但写百姓疾苦的却很少。

    相比于同一时代的王维杜甫,李白在这方面要差的很多。

    这也是向来嫉贤妒能的李林甫能放下李白的原因。

    因为李白真的很难给他带来威胁。

    话虽不是好话,但李白不被李林甫盯上,也是一件好事。

    韦谅抓紧缰绳,跟着催马而走。

    他的目光越过远处的春明门,看向高天之上。

    白云悠悠。

    李白的济世之能,真的不足吗?

    难道,李太白其人,就不能化作一柄利剑,直接劈开这世道的混乱吗?

    韦谅眼神缓缓平静下来。

    或许可以!

    ……

    渭水幽幽,绿柳风摆。

    整个城外驿站,被上百名金吾卫彻底封死。

    韦谅搀扶着母亲姜氏,看着远处的官道尽头,一辆乌篷马车,在十几名护卫的护送下,逐渐的朝驿站而来。

    李林甫站在侧畔,目光同样紧盯着马车,只是他的眼底深处,似乎在回忆什么。

    马车很快抵达驿站。

    在驿站门前三丈处,马车被叫停,跟着,车帘掀起,一只有些粗糙的手伸了出来,随即,一名身形单薄,面色刚毅,不到三旬的青袍青年,从里面走了出来。

    只是他的右手,紧紧的握着腰间的刀柄。

    走下马车,青袍青年,一眼就看到了站在最前的姜氏,他的眼眶瞬间发红,紧跟着,他快步的走到姜氏身前,然后满眼含泪,直接跪倒,声音哽咽的抬头叫:“阿姐。”

    姜氏轻轻上前一步,将姜庆初抱在怀里,眼中虽然同样满是泪水,但还是强忍着说道:“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姜氏的脑海中闪过姜庆初当年被流放的身影,那个时候的他才不过七岁,还是个孩子……

    脑海中孩童稚子的模样出现,姜氏终于再也忍不住的哭了起来:“阿弟,阿弟!”

    韦谅站在一侧,眼中忍不住感染的满是泪光。

    当年他外祖父姜皎因为牵涉进王皇后一案中,被人举报泄漏禁语,从而被流放至死。

    姜庆初也在同时被流放,那个时候他才七岁,如今二十年过去了,终于还是活着回来了。

    然而牵涉到其中的姜家弟媳子弟,起码因为流放死了三个,姜庆初能够活着回来,已经是多亏了京兆韦氏和李林甫的相助。

    当年的李林甫,还是低级官员,那个时候,对这种事他基本说不上话。

    ……

    姐弟俩几番哭泣,终于将被悲伤哭尽。

    这个时候,姜氏才将姜庆初扶了起来,同时说道:“见过表兄,此次你能安然回来,多亏了他。”

    姜庆初起身,看向一侧的李林甫,眼中郑重感激的拱手道:“多谢表兄。”

    “无妨,都是阿兄应该做的。”李林甫搀扶起姜庆初,上下打量着和当年那个七岁稚子有几分相似模样的姜庆初,叹声道:“是阿兄不好,这么多年,都没有将你救回来。”

    “世事艰难,如今能回到长安,弟已经感恩万分了。”姜庆初微微抬头,抬头看着李林甫道:“没想到多年不见,阿兄已经是宰相了,若是阿耶看见,必然会万分欣喜的。”

    李林甫突然感觉鼻尖一酸,忍不住的低头。

    他自小便是在姜家长大的,是舅舅姜皎在他少时给了庇佑,供大长大,读书,还教他音律,后来又亲自带他入仕,他是亲眼看着姜家姐弟长大,然后又一夜倒塌。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李林甫一时间哽咽,但他还是甩甩头,摆脱负面情绪,低声认真问道:“对了,怎么似乎回来的有些晚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