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赵建国主任眉头紧紧皱着。
他刚刚听完了林默那个关于生产电视机来解决资金困境的“异想天开”的计划。
他半晌没说话,手指间夹着的烟都快烧到过滤嘴了也没察觉到。
他抬起眼,目光复杂地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却又胆大包天的所长。
说心里话,这主意……
乍一听确实离谱,一个造枪造炮的军工厂,转头去搞电视机?
这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
但细细一品,有一说一赵建国心里又不得不承认,在林默这个想法竟然透着一股子可行性。
技术?
林默打包票说简单,甚至能搞出比市面更好的。
利润?一台电视机几百块,真要是能批量生产,那钱还不是哗哗地来?这确实是解决眼下燃眉之急最快、最直接的法子。
甚至比之前拿军部订单都要多得多。
“林默啊。”赵建国终于开了口,声音有些沙哑,他掐灭了烟头,“你这个想法……胆子是真大!我老赵在军工系统干了这么多年,头一回听说要这么干的。”
“这话要不是你说的,我估计早就给轰走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你说的不错,厂子要活下去,工人们要吃饭,科研不能停,光靠等上面拨款,确实不是个事儿。”
他的眼神变得严肃起来:“但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最大的关卡,不在技术,不在市场,而在上头!”
他指了指天花板,“军工厂生产民品,这叫‘军转民’,涉及到企业性质、生产计划、物资调配、销售渠道等一系列政策的调整!”
“换句话说,军改民后企业的性质就发生变化了。”
“但是你刚刚说的两步走,目前国内,还没有哪个军工厂这样,一方面要涉及民用市场,一方面又涉及军用领域,很容易被扣帽子………”
“这需要向省工办,甚至向部里打报告申请特批!能不能批下来?什么时候批下来?都是未知数!”
赵建国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了两步,拍了拍林默的肩膀,语气带着几分安抚和告诫:
“老弟,你的心思我明白,也是为了厂子好。这个报告,我可以陪你一起打,往上面递!”
“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上面有上面的考虑和规矩。别抱太大希望,免得最后失望。”
林默平静地点了点头,他对可能遇到的阻力早有预料。
改革之初,任何打破常规的举动都必然伴随着争议和风险。
不过这个他是有信心的。
他刚接下来军部的微光夜视仪的研发计划,就没了后续订单货款。
哪有这样的。
就算现在不行,等后续微光夜视仪研发面世。
那么也将畅通无阻。
不过林默虽然这么想,但嘴上还是谦虚的说道。
“主任,我明白。但凡事总要试一试。不试,一点机会都没有。”
“试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值得我们去争取。报告的事情,就麻烦您多费心了。”
寒暄了一会儿后,林默返回办公室,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坐下没多久,门就被敲响了。秦怀民教授端着个搪瓷缸子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忧虑。
“林默,我刚听说货款拖欠的事了?”秦老开门见山,眉头紧锁,“这可真是……事情。
‘启明星’项目刚启动,正是用钱的时候……”他叹了口气,从口袋里摸索出一个存折,放在林默的办公桌上,语气有些不好意思:
“这是我这些年的一点积蓄,不多,大概有两千块钱。你先拿着应应急,给工人们发工资也好,买点急需的科研材料也行,算是我老头子的一点心意。”
看着桌上那本薄薄的、边角都有些磨损的存折,林默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秦老这份情谊,沉甸甸的。
但他怎么可能动用一位老教授毕生的积蓄来填厂子的窟窿?
林默将存折轻轻推回到秦老面前,语气诚恳而坚定:
“秦老,您的心意我领了!但这钱,所里绝对不能要。这是您的养老钱,您留着。资金的问题,我已经在想解决办法了。”
秦怀民还想坚持:“林默,这时候就别跟我客气了!厂子倒了,项目黄了,我这钱留着又有什么用?”
林默笑了笑,示意秦老坐下,然后将自己的“军转民”生产电视机的计划,以及向上面申请的想法,详细地告诉了秦怀民。
秦怀民听完,惊讶地张了张嘴,花白的胡子都翘了起来:
“生产电视机?这……这能行吗?”纵然秦老干了一辈子军工研究,这个老派学者,一时间也有些转不过弯来。
“技术层面绝对可行,甚至我们有优势。”林默自信地说,“关键是政策和市场,但这确实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快实现自我造血的途径。”
秦怀民沉思了片刻,他毕竟见多识广,很快便意识到了这个计划的内在逻辑。
抛开最初的惊讶,他从技术发展和企业生存的角度思考,缓缓点头:
“嗯……如果技术上真有把握,这倒不失为一个打破僵局的好思路。利用我们的技术储备,生产市场急需的产品,换取资金反哺科研,这符合‘以民养军’的思路。”
“我在国外考察时,也听说过一些大型军工企业涉足民用领域,效果不错。”
但随即,他也和赵建国一样,回到了那个核心问题:“可是,政策允许吗?上面能批准吗?这可是个敏感话题。”
“报告已经请赵主任帮忙往上递了。”林默答道,“批不批准,需要时间,也需要运气,但我们不能干等。”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秦老:“我的想法是,政策层面我们去努力争取,但技术储备,必须立刻开始准备!不能等到批文下来再动手,那样就太晚了。”
“我们可以先把电视机相关的技术吃透,甚至做出样品。一旦政策放开,我们就能第一时间抢占市场!”
“未雨绸缪,技术先行!这个思路对头!”秦怀民教授闻言,不禁抚掌表示赞同。
搞科研的人,最欣赏的就是这种前瞻性和行动力。“那你打算怎么开始技术储备?”
林默站起身,拿起桌上另一份他熬夜写好的技术资料:“我这就去研究所,这批新来的大学生,是时候给他们加加担子了。”
来到研究所那间临时充作实验室和教室的平房,二十多名学子正在分组讨论“启明星”项目的基础理论问题。
你一句,我一句,气氛热烈。
看到林默进来,大家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集中到他身上。
林默没有废话,直接将那份关于电视机技术的资料放在了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那厚厚的稿纸上,画满了清晰的电路图、结构爆炸图、显像管工作原理详解,甚至还包括了一些这个时代尚未普及的优化设计。
比如更稳定的电源电路、更清晰的信号接收方案等。
其专业和详尽程度,让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价值连城。
“同志们,临时加个任务。”林默的声音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除了‘启明星’项目,我们所即将启动一项重要的技术预研任务,代号‘春风’。”
他指了指那摞资料:“这是关于民用电视机技术的全套初步设计资料。”
“你们的任务,就是在继续‘启明星’项目的同时,分组对这份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和验证。”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电视机?这对他们来说可是个新鲜又时髦的东西!很多人家甚至都没见过。
林默继续部署:“李卫国,赵志刚,你们电子组的核心任务不变,仍是微光夜视的电子倍增部分。”
“但孙伟良,你带两个人,成立一个‘信号处理与电路小组’,重点研究电视机的高频头、中放通道和视频放大电路。”
“周伟,你机械组的重点仍是夜视仪结构,陈雪你带几个人,成立‘显像与扫描小组’,研究显像管的驱动、偏转线圈的设计。”
“其他同学,根据兴趣和专业背景,参与到这两个小组的辅助研究中来,秦老会总体指导。”
他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庞:
“这项预研任务,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为了验证一项民用技术,更是锻炼你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能力的绝佳机会!”
“我希望你们能像攻克科研难题一样,认真对待它,吃透每一个细节,甚至能提出改进意见!”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突然要研究电视机,但出于对林默的无条件信任和對新技术的好奇,学生们重重的点头。
尤其是被点名的孙伟良和陈雪,更是兴奋异常。
“保证完成任务,林所长!”孙伟良率先表态。
“我们会尽快吃透技术要点!”陈雪也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
很快,研究所里出现了有趣的一幕,一些人在昏暗的角落摆弄着光电倍增管和光学镜头,探讨着微光夜视仪的技术难点。
另一些人则围在一起,对着电视机的电路图争论不休,计算着参数,空气中弥漫着焊锡和松香的味道。
林默看着这一幕,心中稍定。
按照他的估计,等政策下来,电视机的技术就差不多完成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