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打造圣僧人设 > 第45章 法会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讲法会正式开始,钟鸣九响,众僧肃立。

    方丈与各院首座缓步登台,在法坛东侧的金丝楠木座椅上依次落座。

    阳光透过菩提树叶的缝隙洒下,在诸位高僧的袈裟上投下斑驳光影。

    就在此时,山门外传来一阵骚动。

    众人转头望去,只见两位僧人正拾级而上。

    为首的是一位须眉皆白的老僧,身着大无相寺特有的金线绣边袈裟,手持九环锡杖,每走一步,锡环相撞发出清脆声响,仿佛带着某种奇特的韵律。

    而跟在他身后的,竟是个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僧人。

    那年轻僧人身形清瘦,面庞白皙,眉眼间却带着几分倨傲。

    他低眉顺目地跟在老僧身后,双手合十,步伐轻盈得几乎不染尘埃。

    在场众僧见状,也只当那年轻僧人是跟随师长来见世面的普通弟子。

    老僧行至法坛前,向方丈行了一个佛礼:“老衲空慧,奉方丈之命,特来赴盂兰盆法会之约。”

    方丈及众位首座连忙起身还礼:“空慧师兄远道而来,辛苦了。”

    目光掠过年轻僧人时,略带询问之意。

    空慧老僧侧身介绍:“这是敝寺外门弟子了辛,带他出来见见世面。”

    了辛恭敬地向众僧行礼,而后安静地退到空慧老僧身后,垂首而立,再无多余动作。

    法会依序进行,首先登坛讲经的是一位云游四方的老僧。

    他年约六旬,面容沧桑,登上法坛后先是诵了一段《地藏经》,而后开始讲解“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佛法真义。

    起初,讲经进行得颇为顺利,台下僧众不时点头称善。

    然而不过一炷香时间,台下一位挂单僧人突然起身发问:“大师方才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请问若地狱本空,佛当何存?若地狱不空,佛又何以成佛?”

    老僧微微一怔,随即答道:“地藏菩萨发此宏愿,正是为度尽众生...”

    “贫僧问的是,若地狱本空,佛当何存?”那僧人毫不客气地打断:“若是空性,何来度尽之说?若实有地狱,又何以说万法皆空?”

    老僧额头渗出细汗,支吾片刻,试图引经据典,却越说越显混乱。

    台下开始窃窃私语,不少人都听出老僧未能切中要害。

    又一人起身问道:“《金刚经》云‘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这与地藏宏愿岂不矛盾?请大师解惑。”

    老僧面红耳赤,张口结舌,最终长叹一声,合十道:“贫僧修为浅薄,未能参透此中玄机,惭愧惭愧。”说罢黯然下台。

    场下一时寂静,这盂兰盆法会才刚开始就遇到这般尴尬场面,众僧皆面面相觑。

    就在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从空慧老僧身后传来:“贫僧或可试解此惑。”

    众人惊讶地望去,见那名叫了辛的年轻僧人不知何时已抬起头来,目光清澈如水。

    “地藏宏愿与空性智慧,本是一体两面。”了辛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全场,显然也是修为高深之辈。

    “菩萨见众生苦,故发愿度尽;同时深知众生本空,故能安住大愿而不着相。《金刚经》说‘无有众生如来度者’,正是此意——度尽众生而不见有众生可度。”

    方才提问的僧人追问道:“既然如此,何必发愿?”

    了辛微微一笑:“发愿是慈悲,无住是智慧。犹如明镜照物,物来则现,物去则空。菩萨度生,亦复如是——广度众生而不执着于度生之相。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

    他的解释简洁透彻,既契合经义,又直指核心,让提问者顿时语塞,合十谢过。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了辛解答完毕后,竟从容走向法坛,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稳步登台。

    他向空明方丈和空慧老僧各行一礼,而后竟安然落坐于莲花座上。

    台下哗然,一个年轻僧人,竟敢在盂兰盆法会之时登坛讲经,真可谓大胆至极。

    要知道登坛讲经就意味着要经受众人的考验。

    就如那云游老僧,青山寺敢让他登坛讲经,便意味其佛法修为不俗,可即便这样,最后依旧被问的哑口无言,可见这登坛讲经并非易事。

    对于了辛登坛讲经,空慧却丝毫不显惊讶,反而向面露疑色的空明方丈解释道:“了辛虽是外门弟子,但其佛性深厚,一年前已被证道院破格收录,此番带他出来,正是为历练其心性,望方丈海涵。”

    诸位首座闻言皆露惊容。

    大无相寺的证道院闻名天下,能入其中者无一不是佛门龙象,而这年轻僧人年仅二十出头就能被收录,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了辛在坛上已然开讲,声音清越如泉:“今日既论地藏宏愿,贫僧便试说《地藏经》中‘业缘品’之深意...”

    他起初讲得平实,只是解析经文表面意思,但渐渐深入,开始阐述业力与空性的关系:“众生执业为实有,故受业报;菩萨知业本空,故能于业海中自在游行...”

    台下有僧忍不住提问:“既言业本空,何以要受报?”

    了辛应答如流:“譬如梦中受苦,梦中有苦受,而实无苦者。众生迷故,认梦为实;菩萨觉故,知梦本空。非无梦中之相,但不住着于相。”

    又有人问:“如此说来,修行是否徒劳?”

    了辛颔首:“修行如治眼疾,眼疾愈后,本无所治;然未愈时,需药需治。不可因眼疾本空而拒医药,亦不可执药成病。”

    他的比喻精妙,应对从容,不仅回答了提问,还往往引申出更深层的法义。

    渐渐地,场中原本质疑的目光转为赞叹,就连各院首座也不时点头称许。

    了辛讲至精彩处,忽然有江湖豪客起身,声如洪钟:“小师父说得头头是道,但俺是个粗人,只问一句:若按你说万法皆空,善恶报应也是空,那作恶之人岂不是无可畏惧?”

    这问题颇为刁钻,不少人都为明心捏把汗。

    却见他淡然一笑:“施主,若您梦中杀人,可需惧梦中之法?”

    豪客一愣:“梦中的事,怕什么?”

    “若梦中知是梦,自然不怕;若不知是梦,梦中受刑,怕是不怕?”了辛反问。

    豪客迟疑道:“不知是梦时...自然是怕的。”

    了辛合十:“众生迷故,不知一切如梦,故畏因果;菩萨觉故,知梦本空,故不畏因果而自然合乎因果。非无因果,只是不执着罢了。就如您行走于世,不必时刻念着‘我不可杀人’,却自然不会杀人,为何?因您已知杀人之苦果,此知已融于心,不必时时提起。”

    豪客恍然大悟,抱拳道:“小师父说得好!俺明白了!”恭敬落座。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