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守寡重生,送断袖夫君下黄泉 > 第351章 叶桢再次入梦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柳氏身上有几条人命,在皇帝看过来时,她再没了先前的淡定。

    李恒兄弟的事都败露了,且证据确凿,她不觉得自己那些事能天衣无缝。

    皇帝看向柳氏,“是你自己说,还是朕来审?”

    平昌侯大他几岁,是个很不错的人,他为君前,他们关系还算亲厚。

    皇帝登基后,平昌侯丧妻另妻,他夸赞续弦的话,皇帝自也听到过。

    当时皇帝觉得他对续弦过于信任,人心都是偏的,他不信继母真能全心全意对待继子。

    一次君臣对弈时,皇帝好心提点。

    但平昌侯觉得自己的续弦单纯又善良,对三个孩子是真心好,当时还笑着道,“她自己不能生,便想将我的孩子们当做将来的依仗,自然不敢怠慢他们。”

    因为信任,所以平昌侯回去后还将皇帝提点的话,告知了柳氏。

    柳氏便跑到皇后跟前哭诉,说自己注定没有自己的孩子,平昌侯不嫌弃她,她感激他,就想千倍万倍对他和他的孩子好。

    还说对继子继女好,也是跟着皇帝学的。

    帝王管臣子的家事,还被人家哭到了跟前,又提到太子是皇帝继子一事。

    那会儿皇后正被非议,带着儿子转嫁小叔子。

    太子是他们的亲生儿子,却因着怀太子时,他们是叔嫂的关系,不能让孩子认爹,皇后本就有心结。

    被柳氏闹了一场,皇后虽没怨怪皇帝,但心情沉闷了好几日。

    皇帝当时气死了,自己看在往昔情分,不顾君王身份好心指点,反而连累妻子,便也再懒得管平昌侯的事。

    而平昌侯自那后,也与他疏离了,如今想来,应是柳氏从中作梗。

    柳氏看到皇帝,也想到了当年的事,垂眸不敢看他。

    她是月牙氏,前朝灭亡后,她们一族所剩不多的人成了新王朝的奴隶。

    李恒在大渊稳定后,便联系残余旧部,救出了几个月牙氏的后人。

    那些人里面,她容貌最胜,被李恒挑中寄养在柳家,成了柳家的女儿。

    平昌侯老夫人要给儿子续娶的消息传出,李恒安排她邂逅了前往江南的平昌侯。

    她如愿成了平昌侯的续弦,却没想到,平昌侯虽信任她,对她也不错,却对皇帝忠心耿耿,任何不利皇帝之事,在他那里绝无可能。

    偏皇帝也不看好她,拉拢平昌侯无望,李恒让她去皇后跟前哭了一场,让皇帝对平昌侯有了意见,又常提醒平昌侯君臣有别的诸如此话。

    两人关系渐渐疏远,平昌侯府淡出皇帝视线,她和李恒才能做他们想做的。

    第一件事,便是生出完全属于他们月牙氏的血脉,她如期怀孕,却不能被平昌侯发现。

    便让人怂恿继子游学,而她则以不放心孩子一人在外,要求陪读跟着离京。

    继子年纪不大,在学院的时间多,没有察觉她有孕,腹部隆起时,又到了冬季,她以年轻时落水得了寒症为由,日日披着大氅。

    直到她生产那日,本该在学院的孩子突然回了家。

    她的秘密不能暴露,那就只能是孩子死,可要怎么死,才不至于让人怀疑。

    死的有价值,有好名声!

    她买通了附近一户人家,演了一出继子为救人溺水而亡的戏码,实则,继子在撞见她的秘密时,就被底下人溺进了水缸里。

    再将尸体趁人不备丢进水中。

    被买通的人家,对前去给儿子收尸的平昌侯感恩戴德,而她借口愧疚没照顾好继子,前往庙里住了两月,趁机坐完了月子。

    平昌侯果然毫无怀疑。

    但年纪最大的继女却有所察觉,她只能又费心的让人勾搭继女,在不惹人怀疑的情况下,让继女被男子缠上。

    平昌侯虽有权势,但对方亦有个好爹,不愿女儿嫁纨绔,就只能送女儿暂离京城。

    离了平昌侯的视线,李恒想要处理一个女孩,轻而易举。

    剩下最小的那个孩子,是个贪吃的,原本她没想杀他的,但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得听李恒的,为自己的孩子谋划。

    他贪吃,她便鼓励他多多往嘴里塞,年幼的身体运化不了,终成痨疾。

    而平昌侯连失三子,加之她平日的饮食调养,身子遭不住,彻底病倒了。

    自然,这个调养并非往好的调,而是利用食物相克将他的身体一点点亏空。

    她做的很谨慎,处理了所有人,还被众人同情。

    这些年,她一人居住在偌大的平昌侯府,偶尔李恒会来陪她,亦或者,她借口去寺庙祈福,离京去看儿子。

    原本等着李恒成事,她的儿子便是太子,而她就算做不了太后,李恒亦不会亏待她。

    但眼下一切都败露了。

    柳氏缓缓抬头,同皇帝交代了毒杀平昌侯父子的过程。

    “要怪就怪他们命不好,遇上了我,我们本就立场不同,注定敌对,而他过于轻信,害了自己,也连累了自己。”

    柳氏语气淡淡。

    她愿意招认,一来是不愿受审讯之苦,二来,她若能和李晟等人一样死了,儿子便少了一个软肋。

    而从她跟着李恒起,她就知道,不成功便是死。

    这么多年,她早有心理准备。

    众人还是头一次见到杀人犯如此淡定的,愤怒的同时,不由心惊。

    这样的人,藐视人命,包括她自己的,一旦被她逃脱,说不得还要作多少恶。

    众人纷纷请皇帝诛杀柳氏。

    皇帝自然也愤怒,但他比普通百姓看的更深些,柳氏并非不怕死,她只是不愿连累儿子。

    这也说明,两人母子关系不错,那就更得留着柳氏引李承业上钩,这也是他留着李恒的原因。

    李恒和柳氏都被压入死牢,由禁军把守,秋后问斩。

    而林翰林那些相国党,皇帝则会根据他们的罪孽依律判处。

    至于惩治他们的证据,叶桢手里有不少。

    有些是谢霆舟先前收集的,有些是时晏带着她夜里搜刮来的。

    重犯被判处,相国府门前的人也渐渐散了。

    去江南抄秦家的雷策,刚押着秦家家主到京城,又接到了新的任务,查抄相国府和暗斋。

    至于平昌侯府,本就是朝廷赏赐下去的,如今无主,又被朝廷收回。

    皇帝回宫后,心情很沉重。

    也不知是想到了云王,还是平昌侯,这一夜,他宿在了书房,没去皇后宫中。

    而叶桢和时晏等人在事后,被王家请去了。

    苏洛清很愧疚,连连和叶桢道歉。

    叶桢只得将自己的谋划告诉了她,“说起来,该愧疚的是我,在你新婚的日子闹出这样的事,让你的新郎官跟着我奔波。”

    到现在连盖头都没掀。

    “不,这怎么能怪你。”

    苏洛清急了,手一抬就将盖头掀了。

    “这是他们利用我婚事算计你,你不反击就只能等着被害。”

    她是真的一点不怪叶桢。

    婚事虽因暗斋的事有了点波折,但能拔除那些多朝廷暗鬼,她觉得叶桢很了不起。

    至于王景硕离开……

    事出突然,王景硕是去做正经事,苏洛清觉得自己不怪有怨怪,因为祖母和婆母担心她多想,都亲自来了新房陪她。

    能有如此婆家,叶桢也完好无事,她觉得其余都没那么重要。

    她和王景硕余生能不能过好,全看两人怎么相处经营,和新郎官当日是否有事离开并无多少关系。

    叶桢见她如此想,感叹道,“能娶到你,真是王景硕的福气。”

    多好的一姑娘。

    她将苏洛清的盖头放下,“王景硕去换衣裳了,稍后便过来,你这盖头还得新郎来揭才是。”

    苏洛清被夸,有些脸热。

    “祖母和婆母刚也说他有福气。”

    但其实她觉得是自己有福气,能嫁进这样的家。

    尤其是婆母,虽咋咋呼呼,但真是将她当亲闺女。

    知晓她没有母亲,担心婶娘不上心,刚刚趁着王景硕不在的功夫,婆母塞给她一本小册子,叮嘱了她好一番私房话。

    主旨就是,女人家得顾惜自己身子,不能由着男人胡来。

    可她做女医替夫人们看女科这些年,没少听亲娘教导女儿,床事上要忍忍,得顺着男子,讨好夫君之类的话。

    婆母还千叮万嘱,切勿在月事时同夫君行房,婆母却忘了,她自己就是女医。

    许是今日真的开心,又和叶桢关系好,她将王夫人的好告诉了叶桢。

    “我从未想过能有今日这样的幸福,能得他们这样的家人。”

    叶桢也替她开心。

    两人说着闺房话,想到年后要离京去大魏,叶桢将此事同苏洛清说了。

    没想苏洛清道,“能带上我吗?我听夫君说,大魏的医术很先进,他们有专门传授医术的学堂,不拘性别地域,只要诚心想学,都可报名入学堂。”

    这些都是王景硕同时无暇打听来的,告诉了她。

    “我想学他们的接产术。”

    妇人生产就是闯鬼门关,大渊开放女子学医没多少年,这方面还是很落后。

    叶桢想了想,“可以,但是你刚成婚……”

    苏洛清是真的想学,“夫君说过,若我想学,他支持我去。”

    不过王景硕说的是,等他忙完了大渊的事,将来得空告假陪她去。

    苏洛清有些心虚,“要不,我问问婆母。”

    若是婆母同意,那夫君当也会同意的,若夫君不放心,她可以带婆母一起。

    学会她马上回来,不让夫君久等。

    这于大渊妇人们来说,是好事,苏洛清不怕辛苦,叶桢也就不说什么了。

    只等他们夫妻自己商定。

    没一会儿,王夫人亲自过来喊叶桢入席。

    夜里,请的都是极为亲近之人,拢共开了三桌,王景硕觉得苏洛清一个人在洞房怪冷清的,便将她也带了出来。

    王家是开明人家,对此没意见,晚上宾主尽欢,王夫人还邀着叶桢喝了几杯。

    不知是大仇得报,还是喝酒的缘故,这一夜,叶桢又入了梦。

    她看见了在异世的叶惊鸿……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