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重生妲己:开局斩了封神榜 > 第二十一章 太师归朝,雷霆乍惊

第二十一章 太师归朝,雷霆乍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西岐国书引发的波澜尚未完全平息,朝歌城又迎来了一桩足以震动朝野的大事——远征北海十余年的太师闻仲,即将凯旋回朝!

    消息传来,整个朝歌的气氛陡然一变。无论是仍在为物价和新政暗自角力的各方势力,还是普通市井百姓,都被这个消息吸引了注意力。

    闻仲,托孤老臣,先帝钦定的辅政太师,商朝军方的定海神针,其威望之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日渐疏于朝政的纣王。

    他常年征战在外,镇守边陲,平定叛乱,在军民心中有着近乎神祇的地位。

    他的归来,对于眼下暗流汹涌、方向未明的朝局而言,不啻于投入一颗重磅巨石。

    苏妲己在鹿台宫中得知此事时,正在审阅天工院水利司提交的《朝歌周边水利堪舆总图》。

    她执笔的手微微一顿,墨点在绢帛上晕开一小团阴影。闻仲……这个名字,在封神原轨迹中,是商朝最后一位擎天巨柱,忠心耿耿,却最终难挽天倾,命丧绝龙岭。

    如今,在这个已被她搅乱的时空,这位太师的归来,是福是祸?

    她深知,闻仲与比干不同。比干是文臣之首,讲究规矩、权衡,虽对新政心存疑虑,但至少认可其利民之处,且行事留有底线。

    而闻仲是纯粹的军人,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对一切可能动摇国本、尤其是军国大事的因素都极为敏感。

    他对自己这个“妖妃”的印象,恐怕还停留在早年间的祸水传言,加之自己近来深度介入朝政,推行种种“奇技淫巧”,在这位传统武人看来,简直是牝鸡司晨,大逆不道。

    “该来的,终究会来。”苏妲己放下笔,走到窗边,望向城北的方向。那里是凯旋大军即将入城的通衢大道。“也好,就让我看看,这位商朝的脊梁,能否接受这改弦更张的新朝歌。”

    她立刻下令,以最高规格准备迎接太师凯旋的典礼,一切仪仗、赏赐,均按祖制最高标准办理,务求隆重,不给任何人以口实。

    同时,她密令杜元铣,将天工院近期最突出、最“实用”的成果,尤其是与军备、后勤可能相关的项目资料,整理成册,以备不时之需。

    纣王对闻仲的归来,心情则颇为复杂。一方面,闻仲是国之栋梁,他的胜利班师彰显国威,作为君王脸上有光。

    另一方面,闻仲性格刚直,必然会对他在苏妲己影响下的一些行为进行劝谏,想到要面对这位严厉的托孤老臣,纣王就不免有些头皮发麻。

    费仲、尤浑之流,则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闻仲素来看不惯他们这些佞臣,或许能借太师之手打压愈发势大的苏妲己;忧的是,闻仲同样厌恶他们,万一太师回朝后整顿朝纲,他们恐怕也难有好果子吃。

    比干的心情最为复杂也最为期待。他视闻仲为国之柱石,坚信只有闻仲回来,才能真正稳住商朝的江山。

    他期盼闻仲能看清苏妲己新政中蕴含的强国潜力,又能以雷霆手段肃清费仲、尤浑等蛀虫,同时约束纣王的荒唐行为,引导国家走向正轨。

    然而,他也深知闻仲的固执,担心太师与苏妲己的第一次碰撞会过于激烈,导致朝局失控。

    在各方心思各异的等待中,闻仲凯旋的日子终于到了。

    这一日,朝歌万人空巷。北门大开,旌旗蔽日,鼓乐喧天。纣王率领文武百官,亲至北门外迎接。苏妲己依礼伴驾,站在纣王身侧稍后的位置,神色平静,目光淡然地望向远方烟尘起处。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威严整齐的军阵。历经战火洗礼的商军精锐,盔明甲亮,杀气腾腾,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如同移动的钢铁丛林,一股百战雄师的凛冽气息扑面而来,让久疏战阵的朝歌守军和围观百姓感到一阵心悸与震撼。

    紧接着,中军大纛之下,一员老将端坐于墨麒麟之上,缓缓行来。他身披玄甲,虽鬓角已染霜华,面容刻满风霜,但腰背挺直如松,一双虎目不怒自威,顾盼之间,自有股睥睨天下的气势。正是太师闻仲!

    他的目光如电,扫过迎接的百官,在纣王身上停留片刻,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随即落在了纣王身旁的苏妲己身上。

    那目光,锐利如刀,带着审视、疑惑,以及毫不掩饰的凛然正气,仿佛要穿透皮囊,直窥灵魂深处。

    苏妲己坦然迎上他的目光,微微颔首致意,不卑不亢。

    迎接仪式按部就班,繁琐而庄重。闻仲下麒麟,向纣王行君臣大礼,呈上捷报和战利品。

    纣王勉强挤出笑容,说了一番褒奖勉励的话。整个过程,气氛凝重得几乎让人窒息。

    仪式结束后,闻仲并未立即回府休息,而是以汇报军情为由,随纣王及重臣直入九间殿。

    他知道,朝歌已非他离开时的朝歌,他必须尽快了解这十多年间发生的剧变。

    九间殿内,灯火通明。闻仲言简意赅地汇报了北海战事已平,边患暂息。随即,他话锋一转,虎目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苏妲己身上,声音沉雄,如同闷雷滚过殿堂:

    “老臣远征在外,然朝歌之事,亦有耳闻。听闻宫中设立‘天工院’,广招奇巧,更有‘瑞棉’、‘龙尾车’等物盛行。老臣愚钝,敢问大王,此等事物,于强国强军,究竟利弊几何?我大商以武立国,以礼治国,如今这般推崇工巧之术,是否会本末倒置,玩物丧志?!”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落针可闻!所有人都知道,闻仲太师的雷霆之怒,终于降临了!而他第一个质问的,直指天工院和苏妲己!

    纣王脸色一变,张口欲言,却一时不知如何应对。费仲、尤浑暗中窃喜,等着看好戏。比干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地看向苏妲己。

    苏妲己在闻仲如同实质的目光压力下,缓缓起身,她并未直接回答闻仲的问题,而是面向纣王和众臣,声音清晰而平稳:

    “太师为国征战,劳苦功高,妾身敬佩。太师所问,亦是国之根本。然则,何为强军之基?乃丰足的粮草,乃保暖的冬衣,乃便捷的器械,乃稳固的后方。”

    她目光转向闻仲,语气诚挚:“天工院所研龙尾车,一器可溉田百亩,增粮何止万千?棉布之暖,胜麻葛十倍,北疆将士若得此衣,可减多少非战之损?匠作司改良之弩机,射程更远,精度更高,此非强军利器耶?”

    她每说一句,闻仲的眼神就波动一下。他常年带兵,深知粮草、御寒、器械的重要性。苏妲己所言,句句戳中要害。

    “至于本末之辩,”苏妲己继续道,“妾身以为,固本方能强末。农桑工巧,乃是强国之基,如同大树之根须。根须茁壮,树干方能挺拔,枝叶方能繁茂。若根基不固,纵有强兵,亦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岂能长久?太师用兵如神,当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理。天工院诸事,正是为了让我大商根基更为牢固!”

    这一番话,既有事实依据,又有理论高度,将天工院的意义提升到了强国根基的战略层面。不仅回应了闻仲的质疑,更是在向所有朝臣阐述她的施政理念。

    闻仲沉默了。他紧紧盯着苏妲己,这个女子与他想象中的祸水妖妃截然不同。她言辞犀利,逻辑清晰,更可怕的是,她所做的事情,似乎真的切中了商朝积弊的要害。他远征在外,深知边军粮饷转运之难,冬日冻伤之苦,若真如她所言……

    但多年的经验和固有的观念,让他不会轻易被说服。他冷哼一声:“巧舌如簧!纵然有些许小利,然则妇人干政,终非国家之福!且老夫听闻,朝中因新政而物议沸腾,费仲、尤浑等小人依旧活跃,大王更是沉迷方术,修建宫观!此等乱象,你又作何解释?!”

    矛头再次指向核心!不仅质疑新政,更直接抨击苏妲己干政和纣王的失德!

    朝堂之上的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