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456章 首课总结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如何比敌人更快、更狠、更有效地打赢!下课!”

    教室里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年轻军官们的眼神炽热,已然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战争世界。

    而一些年纪稍长、思想偏传统的军官,则眉头微蹙,鼓掌显得有些迟疑,但他们欣赏陈朝阳的实战功绩。

    李云峰随着人群走出教室,内心依旧久久无法平静。

    他回头望了一眼还在讲台前整理讲义陈朝阳,眼神中充满了敬仰和一种找到了前进方向的坚定。

    他知道,在这位年轻却经验丰富的教员身上,有他极度渴望汲取的养分。

    对于未来的课程,他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他来自一支拥有光荣传统但也经历过刻骨铭心失败的部队,他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希望,能在这里学到真正强大的力量,

    让手中的剑在未来变得更加锋利和精准。而陈朝阳,就是他眼中最好的铸剑师之一。

    随着陈朝阳首次战术课程的教学结束,一文 关于首次《装甲兵战术》课程教学情况、学员反应及后续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考被其编撰成册

    一、 本次课程为装甲兵战术系首堂理论结合想定作业课。

    教学核心目的并非灌输具体条令,而是旨在打破固有思维,引导学员深刻理解现代战争中“速度”的本质,即决策-执行循环的速度、夺取并保持战场主动权的速度。

    通过设置高压逼真的战术想定,迫使学员在近似实战的压力下进行临机决断,观察其思维方式和指挥特质。

    二、 课堂反应激烈,远超预期,成功引发了深层次的思想碰撞。

    学员同志们表现大致可分为三类,也集中暴露了我军中高级指挥员,在面向现代化战争时存在的普遍问题:

    1. 多数学员同志们保守求稳型, 倾向于遵循教范,以保存自己、汇报情报为首要选择。

    这反映了我军过去因装备劣势而形成的“慎重初战、避免消耗”的宝贵经验,

    但部分同志可能将之固化为唯一准则,缺乏在技术条件改善后,运用新技术、新装备去创造战机的主动性。

    2. 少数教条机械型学员十分典型,

    一切决策源于苏军条令和教材,缺乏变通。

    这反映了我们在学习外来经验时存在的“本本主义”倾向,未能深刻理解条令背后的战术思想并与我军实际情况相结合。

    如何将理论学习转化为灵活机动的战场实践,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3. 极少数积极进取型学员,敢于在极端劣势下思考“以攻代守”、“以速度换空间”,展现出极强的战术主动性和决断魄力。

    其方案风险极高,但内核价值在于对“战机”和“主动权”的极致追求,这正是未来合成化作战中高级指挥员最可贵的品质。

    如何保护和引导这种主动性,并将其与系统性思维、风险控制能力相结合,是教学的重点方向。

    核心问题总结:当前,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与未来战争所需的主动性、创造性思维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我们的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填补这一鸿沟。

    三、 基于本次课程启示,对后续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初步思考:

    1. 坚持“想定牵引、问题导学”模式: 后续课程应继续采用高强度、高压力的实战化想定作业,

    让学员在“犯错-复盘-再学习”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现代战争的复杂性和快节奏,倒逼其转变思维。

    2. 推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对于“李云峰”式的学员,应鼓励其大胆思考,重点培养其战役战术层面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加强其体系协同和后勤保障意识,避免其成为“孤胆英雄”。

    对于广大中间学员,重点是“换脑子”,通过大量成功战例,尤其是朝鲜战场新鲜战例和实战演习,

    让他们亲眼看到新战法的威力,逐步接受并掌握现代化指挥艺术。

    对于思想偏保守或教条的学员,应引导其发挥细致、严谨的特长,向参谋、后勤、教学管理等岗位方向发展,做到人尽其才。

    3. 突出“委托式指挥”理念:未来的战争,战场信息瞬息万变,必须赋予一线指挥员更大的临机决断权。

    教学中应重点强调“任务式命令”,即上级明确作战意图和目标,下级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执行,培养其独当一面的能力和担当。

    4. 建议组织联合演习:强烈建议尽快筹备实施实兵实装演习。

    让学员不仅在课堂上推演,更要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协调步、炮、坦、工、化以及后勤单位,

    切身感受“体系作战”的含义和“速度”在实战中的价值。

    此次课堂辩论,唯有在演习场上才能找到最终答案。

    以上是我对首次课程的一些初步总结与思考,可能有不成熟之处,请院长和党委批评指正。

    我坚信,唯有直面问题,勇于改革,才能真正为全军培养出能打赢未来战争的指挥人才。

    军事学院院长办公室。

    傍晚时分,窗外传来隐约的号声。

    院长正坐在沙发上,就着一盏台灯阅读一份厚厚的教案。

    陈朝阳坐在对面,腰杆挺直。

    他放下手中那份《装甲兵战术首课教学纪要》,指节轻轻敲了敲纸张,面色无常,只是目光如炬地看向陈朝阳。

    “朝阳同志,你这第一炮,放得很响啊。课堂上的争论,我都听说了。”

    陈朝阳神色平静:“首长,捅了马蜂窝,给院里添麻烦了。”

    “麻烦?我看是好事!

    一潭死水里是养不出蛟龙的,就得有点波澜。

    说说,你这第一锤子下去,砸出什么真东西了?

    我要听你肚子里的话,不是这纸面上的官样文章。”

    陈朝阳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首长要听最真实的反馈。

    他略一沉吟,目光变换,

    “首长,情况比我们预想的可能要更…深刻一些。

    这不是简单的战术分歧,是脑袋里的仗还没打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