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约莫一刻钟后,车子转入一条名为“珞珈路”的林荫道,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即使冬日落叶,枝干也显得颇为优美。
路上异常安静,与外面的主街恍若两个世界。
这里坐落着几栋风格各异但都颇为考究的独立二层小楼,间距很开,透着一种疏离的静谧。
车子在其中一栋门牌号为“5号”、带有西式拱券门廊和一个小花园的青砖小楼前缓缓停下。
“陈厅长,我们到了。”沈三生率先下车,一边引路一边介绍,“这珞珈路5号,说起来也有些来历。
这原来是民国时期一位财政部高级官员的官邸,设计建造得相当考究,砖木结构,很坚固。
解放后收归公有,省委经过慎重考虑和简单改建,将其作为重要领导干部的住所。
这里环境相对安静,利于您工作和休息,而且周边的安保条件也完全符合标准,请您放心。”
他引着陈朝阳和警卫员走进小楼。
屋内已经被精心打扫布置过,地板打蜡,窗明几净。
客厅宽敞,高顶,保留着壁炉,摆放着沙发、茶几和办公桌;
餐厅里是实木的长餐桌;厨房设施齐全。
“水电、电话都已经接通了。
取暖用的是锅炉,统一供应暖气,比烧煤炉子干净省心得多。”沈三生详细介绍着,
“家具都是配好的,如果款式您不满意,或者还缺什么,随时告诉行政处,他们立即调整补齐。”
他又引着众人上楼看了主卧、次卧和书房。
“这间书房朝南,光线好,也安静,最适合您看书思考。”
最后,沈三生拍了拍手,早已等候在门外小厅里的三位工作人员应声走了进来,两男一女,都穿着整洁的制服。
沈三生介绍道:“陈厅长,组织上考虑到您的工作强度和安危,为您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
这位是老赵同志,负责炊事,是老同志了,手艺扎实;
这位是小李,负责勤务和卫生;
这位是住所警卫处的周敏同志,负责内勤和部分联络工作。
他们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绝对可靠。您先用着看,有任何不习惯或者需要调整,随时告诉我。”
三人齐声向陈朝阳问好,态度恭敬拘谨。
陈朝阳目光扫过三人,点了点头,对沈三生说:“沈主任考虑得非常周到,感谢省委和办公厅同志们的精心安排。
这房子很好,内勤同志我也没意见,就先这样。给你们添麻烦了。”
“您这是哪里话!为您这样的功臣和领导服务,是我们的分内工作,更是我们的光荣!”沈三生笑容满面,
“那相关的手续和钥匙,我就交给这位王石磊同志?”
“好。”陈朝阳应答。
“好的好的,一切听您安排。”沈三生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文件袋递给王石磊,又对陈朝阳说:“陈厅长,那您今天先再看看,熟悉一下。我就先告辞了,不打扰您休息。”
…………
送走沈三生,黑色的吉斯轿车无声地滑入夜色。
王石磊和新配备的工作人员开始轻手轻脚地整理物品,熟悉的轻微碰撞声,让陈朝阳心中莫名生出一股踏实感。
陈朝阳没有立刻加入他们,而是独自站在宽敞的客厅中央,缓缓环视四周。
沈三生口中的“考究”确实名副其实。
被打蜡地板反射着柔和的灯光,高大的玻璃窗隔绝了外面的寒意,墙壁粉刷得雪白,锅炉通过管道将稳定均匀的热量输送到每一个房间,干燥而温暖,与他刚刚离开的那个生着煤炉、带着湿寒的临时宿舍已是天壤之别。
他甚至可以想象,每天坐在那间朝南的书房里,阳光洒满书桌,处理文件或撰写讲稿将是何等惬意。
一丝混合着舒适与满足的喜悦,像壁炉里微不可察的热流,悄然掠过他的心间。
这是组织的规定,也是他浴血奋战、用生命付出无数后应得的待遇,他坦然受之。
然而,当他的目光无意识地落在窗外。
借着院灯的光晕,他看到楼下小花园里,冬日翻修过的土地,裸露着深色的泥土。
就这一瞥,那松软肥沃的泥土,便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他刚刚升起的那点暖意。
他的眼前闪回的是另一番景象:抗战胜利以前,火车南下的途中,乃至于他待过近两年的昌平,冬日大雪后,
乡亲们茅草屋的土墙被寒风刮得簌簌掉渣,娃娃们冻得通红的小手攥着冰冷的窝头,乡亲们用和这窗外一样、却贫瘠得多的泥土,混合着干草,一遍遍修补着四面透风的屋墙……
巨大令人窒息的反差,让他刚刚放松的身躯骤然重新绷紧。
那股短暂的喜悦瞬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几乎让人喘不过气的负疚感和不安。
他不是圣徒,也追求更好的生活。
但当他真正站在这栋象征着最高级别待遇和特权的房子里时,他才无比真切地感受到,他与他曾誓言要服务的绝大多数人民之间,隔着怎样一道巨大、无声的鸿沟。
这不仅仅是生活条件的差距。
这是两个世界、两种命运的差距。
一份文件、一个决策从这里发出,可能决定千里之外无数如昌平乡亲那样的人的温饱甚至存亡。
他深吸一口气,江南冬日清冷的空气吸入肺中,却带着一股沉重的铁锈味。
安逸使人堕落,享受必将让他灭亡……
喜悦?不。
这栋安静、舒适、温暖的小楼,在他眼中瞬间变成了一个最前沿的指挥部,一个无声的战场。
这里的每一份舒适,都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必须转化为更高效率的工作、更清醒的头脑、更重大的责任的燃料。
他在这里多享受一刻温暖,就必须想到昌平还有多少人在受冻;
他在这里多用一张信笺,就必须想到国家的纸张多么匮乏;
他在这里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对得起窗外那一片漆黑的大地上,无数默默付出的人民。
这不是矫情,这是他灵魂深处无法弥合的撕裂感,更是一个高级干部应有、如履薄冰的自觉。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