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 201章 鸭绿江风云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金成柱同志……把事情弄糟了。” 约瑟夫的声音低沉缓慢,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他转向一旁肃立的莫洛托夫和总参谋部的代表,“仁川……美国人这一手,很毒辣。朝鲜人民军主力,完了。”

    “是的,约瑟夫同志。战局已无可挽回。平壤失守只是时间问题。” 总参谋部代表的声音毫无波澜。

    约瑟夫吸了口烟,陷入沉思。朝鲜半岛的得失,关乎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缓冲。

    一个被美国完全控制的朝鲜,犹如抵在苏联远东腹地的一把尖刀。

    然而,直接派苏军参战?不!

    那意味着与美军正面冲突,这是约瑟夫绝对要避免的。风险太大,代价无法承受。

    他的目光投向东方。

    那个新生的、充满革命热情却又极度贫弱的东方大国。

    一个精明的计划在他脑海中迅速成形。

    “给北平发电报。” 约瑟夫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带着权威的平稳,“以我的名义。”

    ……

    稍晚,北平

    一书房内,巨大的朝鲜半岛地图铺在书桌上,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

    金成柱求救信的电文就放在手边,字里行间的绝望几乎要透纸而出。

    美军的推进速度令人心惊肉跳。

    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烟,眉头紧锁,深邃的目光仿佛要穿透地图,看到那即将燃烧至鸭绿江的战火。

    机要秘书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份标注着“绝密·特急·约瑟夫”的电报放在桌上。

    他迅速拿起电报,目光如炬:

    “我已收到金成柱同志发来的、请求苏联直接军事援助的紧急信函。朝鲜局势确实已处于灾难性的境地。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和分析,如果朝鲜同志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抵抗,

    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在美军绝对优势的海空力量和地面装甲部队面前,守住三八线以北地区,阻止美军推进至中朝边境。平壤的陷落似乎难以避免。

    我们认为,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如果同志能够派出一定数量的军队,例如五六个师,以‘志愿军’的名义,迅速开赴三八线附近地区,

    为朝鲜同志提供直接支援,将有可能挽救危局,阻止美军向鸭绿江的推进,

    从而保障在华东北边境安全,并维护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在远东的利益。

    苏联方面愿意为此提供必要的援助:

    苏联空军将出动,在鸭绿江至清川江或更南的有限空域内,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保护其后方交通线和主要集结地域。

    苏联将向志愿军提供所需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援助。

    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决定,关乎远东的和平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

    我们充分理解同志面临的困难和巨大风险。

    但基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责任和对共同战略利益的考量,我们认为这是目前唯一可能有效阻止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避免更大灾难的方案。

    请在华同志慎重考虑,并尽快告知你们的决定。

    致以社会主义敬礼!

    约瑟夫

    一九五零年十月一日”

    良久他放下电报,久久不语。

    约瑟夫的电报,像一把双刃剑。

    它点明了朝鲜必败的残酷现实和美军兵临鸭绿江的致命威胁,这与陈朝阳的“霸权论”和前线情报完全印证。

    它提供了“志愿军”的名义和苏联援助的承诺,似乎给出了一条出路。

    然而……

    “‘有限空域’?鸭绿江至清川江?”

    “可笑的承诺,这是要把我们的地面部队顶在最前面,他们的飞机在后面‘掩护’?

    清川江以南呢?几十万大军的后勤线暴露在美军飞机下,谁来管?”

    约瑟夫的算计,他洞若观火。

    空中掩护的范围、时间、可靠性,都是模糊不清的承诺。

    苏联人想用我国的力量去对抗美国,自己则躲在后面提供“有限支持”,避免直接卷入。

    “装备援助……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不知何时又是一人已来到书房,他拿起电报快速扫过,眉头同样紧锁,

    “约瑟夫同志这是……把最重的担子,最险的棋,推给了我们啊。”

    窗外,晨曦微露,但北平城仍笼罩在深秋的寒意中。

    金成柱的绝望呼救,约瑟夫精明的算计,美军逼近的钢铁洪流,陈朝阳那“霸权资本必然扩张至鸭绿江”的冰冷预言……所有的一切,都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猛地转过身,目光如电,决断已下:

    “通知在北平的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

    “明天下午,政治局扩大会议!议题只有一个:”

    “讨论约瑟夫同志的建议,决定是否出兵朝鲜!”

    10月4日

    北平,又一场会议召开,会议室内窗棂隔绝了深秋的寒意,却隔不断室内弥漫的、几乎令人窒息的凝重。

    巨大的朝鲜半岛地图高悬,仁川那个刺目的红圈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疤。

    沙盘上,代表美韩联军的蓝色箭头正以令人心悸的速度向北噬咬,尖端已抵近平壤。

    电报如雪片般飞来,每一份都带着前线的硝烟与败退的苦涩。

    空气中混杂着烟草的辛辣、浓茶的苦涩和一种大战将至、关乎国运的沉甸甸压力。

    关于出兵朝鲜的争论,已持续数日,此刻达到了白热化。

    支持者引经据典,包括那份已被高层熟知的、来自华北局的“霸权资本本质论”分析,力陈唇亡齿寒、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必要性;

    反对者则反复强调悬殊的国力差距、苏联支援的渺茫和难以承受的战争代价。

    每一句话都重若千钧,敲击着共和国脆弱的神经。

    陈朝阳并非决策层核心成员。

    他作为昌平战略项目的负责人和那份“惊世预言”的报告者,被罗重文力荐,列席了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会议。

    他坐在靠后的位置,沉默地听着,目光锐利如鹰隼,捕捉着每一个论点背后的逻辑与情绪。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位他的老首长身上,凝聚着最为沉重也最为坚定的反对力量。

    会议暂时休憩,与会者三三两两低声交谈或陷入沉思。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