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青蓝染:八零小日 > 第4章 蓝花缀布,前路渐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那穿蓝色干部服的女人听完苏青禾的话,当即拍板:“我家丫头就喜欢清爽的颜色,这浅蓝布正合我意。等你从手艺展回去,我就去向阳里胡同找你,定要两块这样的布。”

    苏青禾连忙应下,心里像揣了只雀跃的小兽。这是她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被陌生人认可,连指尖都微微发烫。

    周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提着菜篮的大妈,有穿着中山装的干部,还有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都被绳子上悬挂的三块布吸引了。青蓝沉静如老井水,浅蓝明快似初春溪,藏青厚重像夜空星,三种蓝在阳光下晕染出不同的光泽,细看时,布面上还带着草木染特有的细微纹路,比供销社里呆板的机染布多了几分灵气。

    “这布摸着真舒服,不像有的布硬邦邦的。”一个大妈伸手抚过浅蓝布,转头跟同伴念叨,“我家老头子缺件新褂子,这藏青色多气派,做件褂子肯定耐穿。”

    “姑娘,这布是用啥染的?咋闻着有股草香味儿?”有人好奇地问。

    苏青禾刚要开口,赵小玲已经抢着答:“是用靛蓝草染的!我姐还加了皂角呢,都是正经的草木,比化学染料好多了!”她现在说起染布的门道,腰杆挺得笔直,再不是当初那个嫌染布“土气”的小姑娘。

    刘桂兰在一旁帮腔:“可不是嘛,青禾这手艺是家传的,她妈以前在江南,就是靠这门手艺养大她的。这布不掉色、不伤皮肤,老人小孩穿都合适。”

    人群里有人啧啧称奇,有人拿出纸笔要记地址,还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举着个老式相机对着布拍照,说是要登在市里的宣传栏上。苏青禾被这阵仗闹得脸颊发烫,却忍不住偷偷抬眼,看阳光落在布上,看人们脸上的笑意,心里那点紧张早被踏实的暖意取代了。

    正忙得不可开交时,陆时衍领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走了过来。老者穿着洗得笔挺的灰色中山装,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目光落在布上时,原本平和的眼神陡然亮了起来。

    “这是……青蓝染?”老者声音有些发颤,伸手轻轻抚摸着那块藏青布,指腹划过布面的纹路,“多少年没见过这样地道的手艺了,颜色正,肌理活,后生可畏啊。”

    陆时衍连忙介绍:“青禾,这位是市文化馆的周馆长,专门研究民间手艺的。周馆长,这就是苏青禾,这布都是她染的。”

    苏青禾赶紧问好:“周馆长好。”

    周馆长摆摆手,目光始终没离开那些布:“姑娘,你这染布的法子,是用‘一染二晒三蒸’的古法吗?”

    苏青禾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是,我妈说染完的布要先阴干,再晒足日光,最后用木甑子蒸半个时辰,这样颜色才牢。”

    “对喽对喽!”周馆长抚着胡须笑起来,“现在的年轻人,肯守着老法子做事的太少了。你这布上的蓝花,是用苏绣的‘打籽绣’绣的吧?针脚细密,藏在布色里,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这才是锦上添花的妙处。”

    苏青禾又惊又喜,这绣法是母亲教她的小诀窍,说是能让布“有魂”,没想到竟被周馆长一眼看穿。她忍不住说:“馆长,我还想试试染紫色和绿色,染谱上说用紫草和艾草能调出来,就是总掌握不好比例。”

    周馆长眼睛更亮了:“哦?你还有染谱?那可是宝贝!这样,你要是信得过我,改天把染谱带来馆里,我找几个老匠人给你参谋参谋。咱们北方的草木跟江南不同,紫草得用太行山的野紫草,艾草要选伏天收割的,说不定能调出更特别的颜色。”

    这意外的指点让苏青禾心头发热,连连道谢。周馆长又细细问了她染布的工序,还跟她约了下次去文化馆交流的时间,临走时特意交代陆时衍:“这门手艺得好好护着,下个月省里有个民间艺术交流会,你帮她报个名,让更多人看看咱们北方也有这样地道的江南手艺。”

    送走周馆长,陆时衍笑着说:“青禾,你这下可成名人了。周馆长很少夸人的,刚才他看你的布,眼睛都直了。”

    苏青禾抿着嘴笑,手里攥着刚记满地址的纸条,指腹都被汗浸湿了。她抬头看了看天,日头正盛,院里其他摊位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过年。她忽然觉得,这北方小城的风,好像也带着江南的温润了。

    手艺展散场时,苏青禾的布前还围着不少人。陆时衍帮着收拾东西,看着她手里厚厚一沓订单,打趣道:“看来你这小染坊,不等开张就得忙不过来了。”

    刘桂兰笑得合不拢嘴:“都是托你的福,陆同志。要不是你推荐青禾来参展,哪有这么多机会。”

    “这是青禾手艺好,跟我没关系。”陆时衍说着,目光落在苏青禾头上那朵蓝花上,顿了顿又说,“对了,供销社的布卖得特别好,张主任让我跟你说,想再订一百块,还是三种颜色,不过这次要加个要求,每块布角都绣上你那个小蓝花,他说这样能当‘招牌布’卖。”

    这消息让三人都吃了一惊。一百块布,一块一块钱,就是一百块钱!苏青禾攥紧了手里的布,指尖微微发抖:“张主任真这么说?绣蓝花会不会太费功夫了?”

    “费功夫才值钱啊。”陆时衍说,“张主任说了,加了绣花的布能多卖两毛钱,这多出来的钱都给你,就当是手工费。”

    赵小玲在一旁算着账:“一块多两毛,一百块就是二十块!姐,咱们能买好多靛蓝草了!”

    苏青禾也觉得心里亮堂,她看了看刘桂兰,又看了看赵小玲,笑着说:“那咱们就接下这活儿。小玲,从明天起,我教你绣蓝花,咱们娘仨一起干。”

    回去的路上,赵小玲一路都在哼歌,手里还攥着苏青禾给她买的浅粉色花布——早上出门前,苏青禾特意绕去集市把布买了下来。刘桂兰看着小女儿美滋滋的样子,又看了看苏青禾被晒得微红的脸颊,轻声说:“青禾,以前是姨妈对不住你,总觉得你这手艺不顶用,现在才知道,好手艺比啥都金贵。”

    苏青禾摇摇头:“姨妈,过去的事就别说了。我妈常说,手艺是死的,人是活的,能靠着手艺跟家人好好过日子,才是最要紧的。”

    刘桂兰眼眶有点热,伸手拍了拍她的胳膊,没再说话。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老槐树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像是在应和着她们心里的期盼。

    接下来的日子,小院里更热闹了。苏青禾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泡靛蓝草,刘桂兰负责烧火煮染液,赵小玲则跟着苏青禾学绣蓝花。一开始,赵小玲的针脚歪歪扭扭,绣出来的蓝花像朵蔫了的喇叭花,急得直掉眼泪。

    “姐,我太笨了,总是绣不好。”她把针线一扔,赌气似的不想学了。

    苏青禾捡起针线,耐心地教她:“你看,这打籽绣要先把线在针上绕两圈,再从原孔扎下去,这样结才紧实。你别急,我妈当初教我时,我绣坏了十多块布呢。”

    刘桂兰也在一旁劝:“小玲,你姐多有耐心教你,你咋能说放弃就放弃?这绣花可是能多挣钱的,等挣了钱,妈给你买红头绳。”

    赵小玲咬着嘴唇,重新拿起针线,这次学得格外认真。到了晚上,院里的灯常常亮到深夜,苏青禾染布,赵小玲绣花,刘桂兰就在一旁纳鞋底,偶尔说几句话,更多时候是听着染缸里布料翻动的声音,心里踏实得很。

    半个月后,赵小玲绣的蓝花已经有模有样了,虽然比不上苏青禾的精致,却也透着股鲜活气。苏青禾看着她手里的活儿,笑着说:“小玲现在是半个绣娘了,等这批布交了,我分你五块钱工钱。”

    赵小玲眼睛一亮:“真的?那我能自己攒着买连环画了?”

    “当然能。”苏青禾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另一件事——周馆长说的省里交流会,她想去试试。可去省里要坐车,还要住旅馆,少说也得几十块钱,她手里的钱刚够买染布的材料,实在腾不出余钱。

    这天傍晚,陆时衍来取供销社订的布,看到院里晾着的布都绣上了蓝花,忍不住赞叹:“这绣花越来越好看了,小玲进步真快。”

    赵小玲被夸得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苏青禾一边给他点数布块,一边犹豫着要不要提交流会的事,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不想总麻烦别人。

    倒是陆时衍看出了她的心思,等刘桂兰和赵小玲进了屋,他才开口:“是不是在愁去省里的路费?”

    苏青禾愣了一下,点点头,声音有点低:“周馆长说交流会能见到好多老匠人,我想去学学,就是……”

    “钱的事你别担心。”陆时衍打断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她,“这里面有五十块钱,是文化馆给的补贴,说是支持民间艺人交流学习的。你拿着,不够的话再跟我说。”

    苏青禾看着信封,没伸手去接:“这钱我不能要,陆同志,你已经帮我太多了。”

    “这不是我个人的钱,是公家给的。”陆时衍把信封塞到她手里,“你去省里不光是为了自己学手艺,也是去给咱们小城的手艺争光,这钱该拿。再说了,你要是学到了新法子,染出更好的布,供销社也能跟着沾光,张主任还得谢我呢。”

    他说得坦荡,苏青禾握着沉甸甸的信封,心里又暖又烫。她知道,这钱里藏着的,是对她手艺的看重,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那……我回来一定把学到的都记下来,给您看看。”苏青禾轻声说。

    “好啊,我等着。”陆时衍笑了笑,目光落在院里那棵老槐树上,“等你回来,说不定这院子都容不下你染的布了,该琢磨着找个正经的地方开染坊了。”

    苏青禾也跟着笑起来,心里那个开染坊的念头,此刻清晰得像就在眼前。她抬头看了看天,晚霞把云彩染成了淡紫色,像极了她还没染成的紫色布料。她忽然觉得,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希望,正在一点点变成触手可及的模样。

    晚上吃饭时,苏青禾把去省里的事说了,刘桂兰和赵小玲都替她高兴。刘桂兰连夜给她缝了个新布包,让她装换洗衣物,赵小玲则把自己刚绣好的一朵蓝花塞给她:“姐,你带着这个,就像我跟你一起去了一样。”

    苏青禾把蓝花小心翼翼地收好,心里满是牵挂。她知道,等她从省里回来,这小院里的日子,又会染上更鲜亮的颜色。

    出发去省里的前一天,苏青禾把染好的一百块布送到了供销社。张主任验货时,看着每块布角上精致的蓝花,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青禾啊,你这手艺真是没的说!就冲这花,我敢保证,这些布三天就能卖光!”

    他当场给了苏青禾一百二十块钱,还额外多塞了五块:“这是给你的奖金,下次染布,我还订这么多!”

    拿着钱走出供销社时,苏青禾觉得阳光都格外刺眼。她先去买了些上好的靛蓝草和皂角,又给刘桂兰和赵小玲各买了块新布料,最后才去邮局,把一半的钱寄回了江南——那是给抚养她长大的外婆的。虽然外婆说不用她寄钱,可苏青禾总想着,要让老人知道,她在北方靠着母亲的手艺,过得很好。

    寄完钱,她摸了摸口袋里剩下的钱,心里踏实极了。走到街角时,她看见陆时衍正站在公交站牌下等她,手里还提着一个网兜,里面装着几个白面馒头和一小瓶咸菜。

    “给你路上吃的,火车上的饭贵。”陆时衍把网兜递给她,“我已经跟车站的同志说好了,你这布包他们会多照看的。”

    苏青禾接过网兜,鼻尖有点酸:“陆同志,真的谢谢你。”

    “谢啥,一路顺风。”陆时衍笑了笑,看着她手里的布包,“等你回来,我来接你,咱们去看个地方——说不定就是你将来染坊的地址。”

    苏青禾心里一动,用力点了点头。

    第二天一早,苏青禾背着布包上了火车。车窗外,北方的田野一望无际,跟江南的水乡风光截然不同。她打开陆时衍给的网兜,拿出一个馒头,咬了一口,觉得格外香甜。她从口袋里摸出那朵赵小玲绣的蓝花,放在窗台上,看着它随着火车的颠簸轻轻晃动,像在对她点头。

    苏青禾知道,她的路,才刚刚开始。而那些藏在布纹里的时光与希望,会随着她的脚步,一路向前,染出更辽阔的天地。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