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山花寂寥 > 第三章:共筑巴别塔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老教授那句“这位同学见解独到”的肯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苏月白心里漾开圈圈涟漪,也在“宇宙之光”小组内部激起了微妙的化学反应。陆曦明顺势将那个临时起意的咖啡厅“研讨会”正式制度化,四人约定,每周课后都在“慢时光”碰头,美其名曰“学术交流”,实则成了他们固定的小团体活动。

    他们的调研对象——那栋掩映在参天梧桐下的苏式老图书馆,像一位缄默的时光老人,红砖墙浸润了风雨,拱形窗棂沉淀着光阴。周六的首次实地考察,秋高气爽。

    陆曦明装备齐全,单反相机、三脚架,甚至还有个唬人的手持稳定器,俨然一副专业导演架势。“同志们!”他挥舞着并不存在的场记板,“开工了!月白,你文笔好,负责记录建筑细节和你的感性感受!叶辰,你逻辑强,分析它的结构美学和空间逻辑!宁影,视觉担当,全景和细节素描就交给你了!我,负责全局调度、技术支持和……记录各位大师的工作风采!”他端起相机,不由分说先给每人来了张特写。

    苏月白笑着摇头,拿出准备好的硬皮笔记本和录音笔,仰头细细打量着图书馆庄严的立面,阳光在她睫毛上跳跃。叶辰则更像一位严谨的侦探,他沿着图书馆基座缓慢踱步,手指偶尔拂过粗糙的砖缝,甚至蹲下身查看地基的排水孔,眼神专注得像在勘察案发现场。宁影早已寻了一处树荫,支开画板,铅笔在雪白纸面上游走,发出轻柔的沙沙声,建筑的轮廓、光影的切割,迅速在她笔下成型。

    起初的工作节奏并不和谐。陆曦明像个充满电的机器人,一会儿凑到宁影身边,指着画稿惊呼“这里比例是不是有点问题?”(通常会被宁影用沉默和更坚定的线条驳回),一会儿又跑到叶辰旁边,追问“你说这楼当年建的时候,会不会有工人偷偷在里面刻下情书?”叶辰通常只给他一个“请保持安静”的眼神。苏月白不得不时常担任“秩序维持官”,温和地将这只躁动的“哈士奇”拉回预定任务:“曦明,西侧墙面的爬山虎形态很特别,你去拍些细节照片好吗?”

    而叶辰的沉默和宁影的沉浸,起初也像两道无形的墙。叶辰习惯独立思考,提出的观点往往切中要害,但表述极其精简,诸如“比例失衡”或“功能优先”,需要苏月白耐心解读,陆曦明才能跟上思路。宁影则完全活在自己的线条与明暗世界里,除了必要的询问,几乎不参与讨论。

    为了更深入了解图书馆历史,他们决定去校史资料室碰碰运气。资料室管理严格,一次只能进入两人。苏月白和叶辰作为“逻辑与沟通担当”首批进入。他们在泛黄的档案卷宗里,竟真的找到了当年图书馆的设计草图和一些建造记录。出来时,苏月白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叶辰手中也多了几张复印资料。

    然而,在解读一份关于图书馆大门意象的模糊记载时,小组内部产生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分歧。陆曦明凭借想象,坚持认为门楣上的装饰象征着“知识之门向所有人敞开”;苏月白根据找到的文字资料,倾向于“这是对古典学问的致敬”;而叶辰则从建筑符号学角度冷静指出,更可能是一种“权威与秩序的体现”。三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下。

    一直安静旁听的宁影,忽然拿起铅笔,在一张废纸上快速临摹下门楣的图案,指着其中一个极其细微的、类似天平纹样的雕刻,轻声说:“或许,不一定是单一的寓意。看这里,像天平,也像展开的书页。会不会是……‘知识面前的平等与秩序’?”

    她的话像一颗冷静的石子,让争论的漩涡暂时平息。叶辰接过那张纸,仔细看了看,眼底闪过一丝赞赏:“宁影的观察很可能更接近真相。这个纹样结合了古典元素,天平象征公正/平等,书页代表知识,符合公共建筑的身份。”苏月白也凑近看,点头认同。陆曦明拍了拍脑袋:“有道理!还是宁影眼睛毒!我这脑子就会天马行空!”他爽快地放弃了自己的“浪漫”解读。这次小小的学术争执,非但没有造成隔阂,反而让他们意识到彼此思维的互补性——陆曦明的发散、苏月白的感性、叶辰的理性、宁影的敏锐,结合在一起,才能更接近事物的全貌。

    报告撰写进入攻坚期,又一个晚上,四人在咖啡厅熬到深夜。窗外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打断了他们回宿舍的计划。雨声敲打着玻璃窗,室内暖黄的灯光显得格外温馨。工作暂时告一段落,气氛松弛下来。

    陆曦明跑去柜台点了四杯热可可和一碟薯条。“下雨天,热量补充剂!”他宣布。热饮下肚,身体暖和起来,话匣子也更容易打开。不知是谁先起的头,话题从建筑转向了彼此。陆曦明讲起自己小时候如何拆了家里的收音机却装不回去的糗事,逗得苏月白笑个不停。苏月白也分享了高中时参加作文比赛紧张到忘词的经历。连叶辰都难得地开口,说了句“我小时候梦想是当个图书馆管理员,因为觉得安静”,引来陆曦明夸张的“哇塞”声。宁影依旧话最少,但在大家的鼓励下,也小声说了自己最初学画画是因为“觉得颜色很好看,想把它们留下来”。在这个被雨夜隔绝的小小空间里,他们分享着微不足道的过去,心扉却在不经意间又敞开了一些。

    报告完成,PPT也最终定稿(在叶辰的坚持下,删掉了陆曦明精心设计的爆炸式转场和音效)。正式课堂汇报的前一天,四人找了个空教室进行最后一次演练。苏月白负责主讲,虽然准备充分,但面对空荡荡的座位,还是难免紧张,语速不自觉地加快。

    陆曦明在台下充当最捧场的观众,每到段落结束就用力鼓掌。叶辰则扮演挑剔的评委,精准指出几个可以更精炼的表达。轮到展示宁影的素描插页时,陆曦明特意暂停,强调:“各位,注意!接下来是本报告的艺术价值担当!宁大师的手笔!”宁影被他说得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嘴角却微微翘起。演练结束,苏月白微微舒了口气,还是有些不安地问:“怎么样?会不会太枯燥了?”陆曦明一拍胸脯:“放心!有我们月白出马,绝对惊艳四座!”叶辰点点头,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内容扎实,没问题。”宁影也轻声说:“讲得很好。”

    简单的鼓励,却给了苏月白莫大的信心。

    正式汇报果然大获成功,老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称赞了团队协作和跨学科的视角。下课后,四人走在阳光下,心情都像当天的天气一样明媚。陆曦明兴奋地计划着如何庆祝这份成功的合作。

    这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就像他们联手搭建起的一座小小的“巴别塔”。塔身或许稚嫩,但在构筑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争论、妥协、欣赏。星尘之间,不仅有了引力的拉扯,更在碰撞和磨合中,溅出了温暖的火花,照亮了彼此逐渐靠近的轨迹。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