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剑啸南宋 > 第二十六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金戈踏薯垄:残炉映盟旗,种火照南迁

    嘉定十年的春雨刚润透两淮薯田,小赵就被差役的铜锣惊了神。老赵家的三亩耐寒薯刚冒新绿,田埂上已插满“犒军银摊派”的木牌——史弥远为凑齐给金国的三十万两岁币,连农户的薯苗都要按株征税,说是“养兵御金,人人有责”。

    “爹,官差说这薯苗税要折成银钱,咱家哪有银子?”小赵攥着刚磨好的薯铲,指节发白。老赵蹲在田边,摸着焦红薯皮上“民心”二字的旧痕——这是爷爷传下来的信物,边缘已被三代人的体温磨得光滑,“他们要银钱,咱只有薯种。藏好,别让这群豺狼看见。”

    话音未落,北边传来马蹄声。不是官差,是逃难的流民,个个衣衫褴褛,怀里揣着半焦的薯干:“金兵打过来了!完颜赛不的大军破了光州,见薯田就抢,见粮车就烧!” 老赵心头一沉——金宣宗被蒙古逼得南迁开封,竟要拿南宋的薯田填窟窿,这是要把两淮变成第二个淮南战场。

    当晚,小赵带着藏在灶膛里的薯种,跟着流民往南逃。路过滁州时,正撞见宋军列阵设防,领头的将军身披铠甲,正对着地图发火:“史相公只给粮饷三成,让弟兄们啃树皮御敌吗?” 是名将孟珙,他刚从枣阳驰援而来,麾下兵士怀里都揣着干硬的红薯干,那是沿途百姓偷偷塞的救命粮。

    “将军,俺有薯种!”小赵挤上前,扯开布包露出饱满的薯粒,“这耐寒薯三个月就能收,种在城边荒田,够全军吃半月!” 孟珙盯着薯种,又看了看小赵怀里的焦红薯皮,突然攥紧拳头:“当年岳将军用薯种养兵,如今这薯种还是咱的底气!来人,跟着这后生垦荒种薯!”

    军民合力在滁州城外开出百亩薯田,小赵教兵士们用踏犁翻地,用粪肥催苗——这是宋元年间传下来的法子,能让薯苗在贫瘠土地上扎根。可金兵来得比薯熟更快,完颜合达的铁骑踏平了城郊薯垄,刚挂果的红薯被马蹄踩得稀烂,焦香混着泥土味飘满战场。

    “拿红薯干来!”孟珙在城头大喊。兵士们摸出怀里的薯干,就着雨水吞咽,竟凭着这口甜劲守住了城池。小赵在城楼上看得真切,金兵阵里也有饿疯的兵士,偷偷挖田埂边的薯藤啃食,那是被他们抢去的百姓口粮。

    此消彼长间,战局渐明。金宣宗腹背受敌,蒙古兵在北方烧了他的粮仓,南宋又断了岁币,金军的粮道早被孟珙掐断,只能靠劫掠薯田苟延残喘。这年秋,孟珙在枣阳大败金军,阵前挑着缴获的红薯干喊话:“你们的皇帝保不住薯田,还保得住你们吗?” 金兵阵中响起哗变,不少人扔下兵器,要跟着宋军种薯活命。

    消息传到临安,史弥远却在府中设宴。蒙古使者带着马奶酒来访,席间递上盟书:“我朝愿与宋夹击金国,灭金后,河南归宋。” 史弥远盯着盟书,又瞥了眼案上的烤红薯——那是小赵托人送来的新薯,甜香扑鼻,却暖不了他的私心:“可,容我三思。”

    老赵此时已逃到江南,在临安城外开垦了片荒坡种薯。夜里烤薯时,总能看见北方来的流民在坡下徘徊,他们怀里都揣着不同的薯种,有淮西的蜜心薯,有中原的黄皮薯,还有西夏传来的耐旱种。“赵伯,金兵退了吗?” 流民问。老赵指着炉里的炭火:“金兵快完了,可新的豺狼说不定更狠。薯种留好,走到哪种到哪。”

    嘉定十四年冬,宋蒙终于结盟。孟珙率军北上,小赵带着千亩薯种随军而行,沿途教百姓种薯:“收了红薯,才有力气打金兵!” 金兵困守蔡州时,城内早已断粮,金哀 宗望着城外卖红薯干的宋兵,终于明白金宣宗伐宋是自取灭亡——若当年联宋抗蒙,何至于连口热薯都吃不上。

    次年正月,蔡州城破。孟珙提着金 哀 宗的玉玺,在城头烤了块红薯,递给小赵:“这薯香,该让中原百姓再尝尝了。” 可蒙古兵转眼就撕毁盟约,不仅占了河南,还把矛头指向江南。小赵在乱军中抢出半袋薯种,望着蒙古铁骑踏过的薯田,突然懂了爷爷的话:“薯田能种出粮,却挡不住豺狼。”

    老赵在江南接到小赵带回来的薯种时,临安已乱作一团。蒙古兵渡过长江的消息传来,史弥远早已吓得闭门不出,百姓们又扛起薯铲,往更南的福建、广东逃。老赵把焦红薯皮系在小赵腰间:“带着薯种走,哪怕只剩一粒,也要种出绿苗来。”

    船队离开临安那天,小赵站在船头,看见江面上全是运薯种的小船。蒙古兵在岸上烧杀抢掠,可田埂边总有没被烧尽的薯藤,在春风里轻轻摇晃。他摸出怀里的焦红薯皮,阳光照在上面,泛着像炭火一样的光——那是太祖种过的薯田的光,是岳将军护过的薯苗的光,是千万百姓藏在怀里的种火。

    江南的薯田渐渐远了,可小赵知道,只要这把薯种还在,只要有人记得怎么烤出焦香的红薯,大宋的根就没断。蒙古兵能踏毁田垄,却踏不碎埋在土里的生机,就像那半块焦红薯皮,历经战火,依旧暖得能焐热人心。

    本章结束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