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剑啸南宋 > 第二十二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军屯薯与十二牌:炉温渐冷,忠魂伴薯

    绍兴六年的春光照着鄂州的军屯田,老赵(岳家军伙夫,与老李同宗)正领着兵士给红薯苗培土,田垄里的蜜心薯藤蔓爬得整齐,新叶上的露珠映着晨光——这是去年老李从淮南送来的薯种,在军屯地里扎了根,长得比农户自家的还旺。

    “赵大哥,岳将军又来巡田了!”兵士们笑着喊。岳飞穿着布袍走过来,手里捏着半块烤红薯,咬了一口道:“这薯种果然耐活,去年冬天下了霜,苗都没冻坏。”他身后的军需官捧着账簿,笑得眉眼舒展:“将军,军屯的红薯收了三万斛,加上腌菜和糙米,够全军吃半年了,不用再靠朝廷调拨粮饷。”

    这话正说到岳飞心坎里。自从老李带着焦红薯皮和薯种来见他,说“太祖用红薯暖民心,将军用红薯稳军心”,他就下令在湖广、淮西的军屯全种上蜜心薯。如今不仅兵士们饭里有了薯块,还能把多余的红薯干分给周边百姓,百姓们又自发组成“保粮社”,帮军队运输粮草,倒比朝廷的转运使还靠谱。

    “李伯还好吗?”岳飞擦了擦手上的薯泥问。老赵往炉里添了块炭,炉上正烤着新挖的红薯:“李伯去了临安,说要给陛下送今年的新薯。他还说,要是将军北伐,他就带着薯种去中原,在汴梁的老田上重种。”

    岳飞望着北方,把焦红薯皮(老李所赠,与太祖传下的那块纹路相似)揣进怀里:“等收复了燕云,我亲自去汴梁种薯。”

    可临安的风向早已变了。老李捧着烤红薯进宫时,赵构正对着秦桧递来的议和条款发呆,案上的“月桩钱”账目堆得老高——为了筹备给金国的岁币,州县又在巧立名目征税,连农户的红薯都要加征“薯苗钱”。

    “陛下,鄂州军屯的红薯丰收了,岳将军说能省三成军粮!”老李把烤红薯递过去,甜香飘满殿内。赵构接过却没吃,指尖在条款上划过“割唐邓二州”的字样,低声道:“金人要朕称臣,才肯还太后灵柩。”

    秦桧在旁冷笑:“那些军屯薯能换太后回来吗?岳家军要北伐,粮草得再增十万石,这钱从哪儿来?还不是得向百姓要。”他瞥了眼老李怀里的薯种,“这红薯当不了岁币,留着反倒让兵士们有了打仗的底气。”

    老李急得跺脚:“陛下!当年太祖用红薯换和平,是让百姓吃饱了再守江山,不是丢了江山换苟安!岳将军用红薯养兵,就是为了不让金人再抢咱们的薯田啊!”

    赵构却挥挥手让他退下,烤红薯放在案上渐渐凉了,甜香散得没了踪影。几日后,第一道催粮诏送到鄂州:要岳家军将军屯红薯的六成运赴临安,充作议和“献礼”。岳飞看着诏书上的字,把老李送的焦红薯皮捏得发白,终究还是下令:“留够兵士口粮,其余的送出去——但要给百姓留足薯种。”

    可催诏一道接一道,跟着来的还有“月桩钱”的摊派。州县官带着差役闯进农户家,连没熟的红薯都挖出来抵税,鄂州城外的薯田被踩得稀烂。有老农抱着枯薯苗哭着找岳飞:“将军,官差说这薯要给金人当粮草,咱们往后吃啥啊?”

    岳飞红着眼眶让人给老农分粮,转身给临安写了奏疏:“军屯薯养兵,亦养民,今夺薯以媚金,失民心矣!”奏疏递上去,等来的却是十二道金字牌,勒令他即刻班师。

    老赵在军灶边烤着最后一批红薯,见岳飞带着兵士们回来,铠甲上沾着尘土,手里还攥着那半块凉透的烤红薯。“将军,还烤红薯吗?”老赵小声问。岳飞点头,把焦红薯皮放在灶膛边:“烤,让兵士们再吃口热薯。”

    炭火噼啪响着,红薯的甜香里混着兵士们的叹息。有兵士拿出家人寄来的信,哭着说:“俺娘说,家里的薯田被官差占了,只能挖野菜吃。”岳飞咬着烤红薯,甜汁在舌尖却发苦——他想起屯垦时百姓送薯种的模样,想起老李说“薯在,家在”的话,眼泪砸在灶台上。

    班师那天,百姓们捧着红薯干拦在路边,把薯干往兵士怀里塞:“将军,带着薯干走,路上饿了吃!”老赵把军灶里的薯种收进布包,偷偷塞给老李派来的人:“告诉李伯,薯种留着,等将军回来再种。”

    临安的宫城里,赵构正和秦桧商议绍兴和议的细节,案上摆着金国送来的“册封诏”,旁边是岳飞送来的军屯红薯——早已凉透,硬得咬不动。秦桧指着红薯笑道:“这东西终究成不了大事,还是岁币管用。”赵构拿起红薯,扔在地上摔得粉碎,薯肉里还嵌着细小的沙土,那是鄂州军屯田的土。

    绍兴十一年的冬天来得早,鄂州的军屯田被大雪盖住,红薯藤枯在地里。老李冒着风雪赶来,在灶膛边找到了那块焦红薯皮,上面沾着炭火的灰烬,还有几滴干涸的血——那是岳飞被害前,用它划下“还我河山”四个字留下的。

    老赵递给老李半袋红薯干,声音发颤:“将军临刑前说,这薯种是大宋的根,不能丢。”老李把焦红薯皮和薯种包在一起,揣进怀里,胸口暖得发烫,眼眶却冻得通红。

    雪地里,两人蹲在冷透的军灶边,把薯种埋进土里。老李喃喃道:“岳将军守着的不是军粮,是百姓的薯田。这薯种在,忠魂就在,总有一天能再长出满田的绿。”

    远处的临安城里,议和的诏书刚盖好玉玺,岁币里的白银闪着寒光,却暖不了冻僵的薯田。可鄂州的雪地下,薯种正悄悄积蓄力量,等着春天的第一缕阳光——就像那些藏在民间的忠魂,等着收复河山的那天,再把红薯烤得香甜。

    本章结束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