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铁柱赶着牛车先到,车厢里铺了干草,又搭了两块木板防颠。周玉明兴奋得像只小雀,一会儿抱箱子,一会儿又去搬笼屉。柳氏怕摔,一路“哎呀小心”,手里却又把门闩、锅盖、调料罐抱得死紧。
“上车喽!”王大虎应声来帮,粗胳膊一抬,沉箱稳稳放好。
钥匙挂在孟鸢腰间,她最后检查一遍:蒸笼、笼布、面肥引子、三样馅、一只大号竹夹、一把长勺、一小坛子醋、一盘姜丝。
“走!”
牛车轱辘碾过露水,带出一路浅浅的水痕。出了村口,山风带着甜草味儿,呼啦啦往人脸上扑。柳氏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过了这么多年的小院,再把目光收回来,轻轻叹口气——往前看。
到了新屋,先把箱子一件件卸下。影壁后那间当铺面的小屋,窗户一推,“咔嗒”一声顺滑。
“娘,这里摆钱格。”
“玉明,先把水井打满一桶。”
“临安,去茶棚借火——记得跟掌柜打个照面。”
才张罗了半个时辰,外头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是木匠铺的小徒。
“乔师傅说——”小徒喘得脸红,“推车……提前一日完工!请你们即刻去验货!”
“这也太快了。”周临安脱口而出。
孟鸢眼里一亮,跟着过去。木铺院里,乔木匠正挽袖子擦汗,旁边一辆推车静静躺着——
车身矮而稳,前脸是两道卡槽,蒸笼扣上去像长在上头;侧边一列抽屉,钱格、票本、线绳、油纸全有地方;后轮套了耐热铁圈,刹车木楔一顶,“咔”的一声,稳如磐石。挡风布卷起收放自如,边角一圈密密钉线,防风防火。
“你要的余寸,也给留了。”乔师傅指着卡槽,“换大笼小笼都成。”
“好。”孟鸢摸一把车辕,木纹细密,手心都是踏实,“辛苦。”
银子当场结清,推车“吱呀”一声上路,朝渡口去。
辰初,渡口人潮起。脚夫扛包,船夫系缆,挑客吆喝,茶棚热气弥腾。孟鸢把车在茶棚旁“吱”地一停,木楔一顶,挡风布一拉,蒸笼上槽。
周临安把早起醒好的面团端来,掀布的那一下,温温热热的酵香散开——活面有劲。
“先出肉汤包三笼。”孟鸢利落捏褶,二十几朵小白菊落在笼布上,如雪团团。第二笼鸡丁香菇木耳,第三笼素三鲜。盖上盖,开大火,水响如珠。
茶棚掌柜笑眯眯过来:“小娘子,火借你,茶我请你一壶。”
“掌柜给面,改日上新我送一笼。”孟鸢回礼,一手把时间掐得死准——七分钟开盖。
“开——”她掀笼盖,白汽“呼”地炸开,热浪扑面而来,笼里小笼包个个鼓起,皮薄微透,颧骨似的褶儿清清楚楚。她手腕一翻,夹起一只落在小漆盘里,配姜丝与小碟陈醋。
“烫,小心。”
脚夫第一口没顾上醋,轻轻一嘬——“嗞”的一声,热汤先炸在舌尖,鲜到眯眼。再咬,猪前腿的弹劲带着五花末的香,汤脂顺喉落肚,一身倦意像被火散开。
“哎呀,这个好!”他当场喊出声。
旁边的船夫馋得直咽口水:“我来一笼!”
茶棚掌柜接过话头:“素的来一笼,给我娘。”
“我不要肉。”一名过路客挑了下眉。
“鸡丁香菇木耳,香得不比肉差。”孟鸢把第二笼掀开,鸡丁亮润,香菇与木耳带着山气,鸡油与芝麻油缠在一起,香气窜得快。过路客一口下去,连连点头:“服了。”
素三鲜是韭菜鸡蛋配木耳,韭香嫩甜,鸡蛋像碎玉,木耳脆生,一口下去,清爽里也有汤意。不吃荤的妇人当场要了两笼:“家里娃娃也能吃。”
人群很快围了个半圆。
“别挤,别挤——先排队!”周玉明嗓门大,拿木签分流;周临安负责找钱记账,写字干净利落。
“肉馅每笼十二文,鸡丁每笼十文,素三鲜每笼八文——烫手别急。”
“我家老爷订的呢?”一个小厮探头,提着漆食盒,气都喘匀不了。
孟鸢笑,“李管事的预留在这儿,肉素各半,再加一笼鸡丁,趁热端回去。”
小厮眼睛发亮:“回去老爷又该夸我机灵!”抱盒就跑。
茶棚里有人边吃边拍桌:“这皮好!一挑就颤,咬下去还筋道。”
另一人吸了一口汤,满足得背都靠软:“汤不腥不浊,清亮!”
也有嘴碎的酸一句:“昨天还卖饼,今天就包子,能行?”
旁边立马有人怼回去:“你先包出这皮再说话!”
第三笼还没落完盘,第四、第五笼又上,热汽一波接一波。
孟鸢把节奏卡死:每次三笼循环,一笼给茶棚回礼,一笼走零售,一笼留出预订。十来轮下来,车侧钱格鼓得要扣不住。
也不是没有小插曲。
“哎呀,破了!”周玉明手一哆嗦,夹子尖把一只汤包皮尖戳破,金黄汤汁险些流干。
“别慌。”孟鸢把破口一捏,递给他,“自己吃。”
周玉明一口吞下,烫得直吸气,眼睛却笑成了弯月:“好吃!”
日头走到中天,河面晃得人睁不开眼。笼里渐渐见底,队尾的人急得直跺脚:
“前头的少拿点!”
“给我留一笼啊!”
“明儿我更早来!”
最后一笼出笼时,孟鸢把“已售罄”的小牌一挂。队尾几个人“哎哟”一声散了,嘴里还嘟囔:“明儿个我要守在你车前!”
“守吧,守吧。”茶棚掌柜笑得合不拢嘴,“这热闹,我茶也跟着好卖。”
清点:肉汤包十七笼、鸡丁十三笼、素三鲜十二笼,全空。钱格里铜钱“哗啦”作响,折银另装小袋。周临安报数,心里像落了一块实地砖。柳氏给围观的两个娃各分了一只边角福袋,娃娃们捧着走,边走边回头看。
临收摊,捕快王大人也晃过来,笑呵呵:“今日不在东巷口,害我白跑一遭。”
“改日送您一笼。”孟鸢干脆。
“行。有人找你麻烦,报我名。”他摆摆手,转身走了。
傍晚回新院。把车一顶,蒸笼卸下。柳氏先把井水打满,洗面洗布;周玉明抱着今天的“空笼清单”兴奋地绕着院子转;周临安把陈先生的功课摊开,边记账边默背《春秋》。
“尝尝。”孟鸢留了三只,切了姜丝,兑了米醋,给一家人分了。忙了一日,等真正坐下,香才往心里钻。柳氏眼里又酸又甜,“这第一天,成了。”
……
……
孟鸢挽起袖子,洗手、称面、入引子。
【面肥引子】先用温水化开,与高筋面按“软硬各半”混匀;揉到出光,三光(面光、盆光、手光)俱成,再盖湿布醒发。
馅要备三样——
第一样【鲜肉汤包】:
猪前腿瘦肉切细丁,入少量五花末提香;葱姜水分三次打入,顺一方向搅到起粘,拌入【猪皮冻】小丁与一滴【高汤精华】,盐、酱适量,胡椒少许。馅一上劲,汤意便藏在肉里。
第二样【鸡丁香菇木耳包】:
把系统兑换的鸡腿肉丁用酱油、料酒略腌,山里捡的新鲜木耳切碎,市集买的干香菇泡发切丁,葱段爆香后与鸡丁合炒至半熟,晾凉拌入芝麻油。这个馅子香气高、口感松,给不吃猪肉的人一个念想。
第三样【素三鲜(韭菜鸡蛋木耳)】:
鸡蛋先炒成碎玉,韭菜切细末,用少许盐轻轻揉出香气,再与切碎的木耳拌匀,盐、胡椒、香油调好,最后泼一勺热油锁香。素口也要有尊严,咬开有汤意、齿间有层次。
醒好的面再次揉匀,揪剂,擀皮——边薄心厚。一双手下去,褶子像一朵朵白小菊开在掌心。蒸笼衬布洗净挤干,摊在笼屉上,摆包不挤不靠,留足蒸汽路。
周玉明在一旁端着小本子记:“肉馅、鸡丁、素三鲜……限量各五笼?”
“先各三笼试水。”孟鸢道,“卖相要稳,第一笼给茶棚,第二笼给捕快,第三笼留口碑。”
柳氏看着她捏褶,眼睛都舍不得眨。周临安把先生给的书单抄好,放下笔,默默把成品一笼笼按标签分好:“明早我去茶棚借火。”
院门外又是一阵动静。铁柱娘一路风风火火:“哎呀可不得了,周家今晚还在和面!明儿一早就进镇!我跟你们讲,那小院我认得,离书院近得很,临街还能摆摊!”
围观众人面面相觑——
“真搬啊?”
“这回不是嘴上说说了。”
“啧,咱也得学学本事,别光站这儿酸。”
王大虎站在门槛外,冲屋里喊:“明儿卯时我来帮抬箱子!”
“成!”孟鸢一口应下,声音干脆。
夜更深,面团在温润里慢慢发着,馅料的香气贴着梁檩打转。
明日一早,车到门前,箱上车、笼上车、钥匙上腰。有人震惊,有人眼红,都由他们去——
周家要进镇了。
书院在前,渡口在侧,蒸汽要在新院第一天就腾起来。
柳氏先把祖宗牌位与旧家门楣包好,郑重放在最里面;周临安抱书箱,捆得一丝不乱;周玉明两手像小风车,一会儿端笼屉,一会儿抬柴捆,忙得飞起。孟鸢把三样馅料放在食盒里,写上“肉”“鸡丁”“素三鲜”,又把蒸笼衬布叠平,用绳子交叉扎好。
铁柱娘早就蹲在门口看热闹,嗓门跟铜锣似的:“小孟家,往后可别忘了回村看看——”话没落地,自己又补一刀,“啧,你这架势,像小东家出门!”围观的你一句我一句:
“才卖几天饼就搬镇上?”
“人家手艺顶用,读书也顶用!”
“镇上院子年租两三两,周家这是真翻身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