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在一起之逆行的星光 > 第三章 双线承压,微光成炬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2020年1月5日,北京的雪连下了三天,院区内的松柏枝被积雪压得微微弯曲,却依旧透着韧劲。肖砚清晨五点就到了医院,刚走进急诊楼,就看到护士长抱着一摞防护服往发热门诊跑,口罩上方的眼睛里满是焦急。

    “肖院,发热门诊今早接诊量比昨天多了一倍,现在还有十几个患者在排队,抽调的医护人员刚轮完夜班,还没来得及休息。”护士长的声音带着喘息,指尖冻得发红,“另外,隔离病区3床的孩子今天凌晨又出现呼吸困难,儿科和呼吸科的专家正在会诊,呼吸机参数已经调到最高了。”

    肖砚的心猛地一沉,快步走向隔离病区。走廊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每一步都像踩在紧绷的弦上。她穿上防护服,透过护目镜看到病床上的孩子——小脸依旧通红,胸廓随着急促的呼吸剧烈起伏,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数值在80%上下波动,每一次跳动都揪着所有人的心。

    “目前孩子的炎症指标还在升高,抗病毒药物效果不明显,要不要尝试用免疫球蛋白?”儿科主任的声音带着犹豫,“但孩子体重轻,用药剂量不好把握,风险比较大。”

    肖砚盯着监护仪上的曲线,指尖在防护服内侧悄悄攥紧。她想起钟南山院士之前说的“重症患者要敢于尝试个体化治疗”,深吸一口气道:“按体重计算最大安全剂量,先用半量观察两小时,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另外,让营养科准备高热量的流质饮食,孩子已经三天没好好吃饭了,体力跟不上,治疗效果也会受影响。”

    医护人员立刻行动起来,营养液通过鼻饲管缓缓注入孩子体内,免疫球蛋白也开始静脉输注。肖砚守在病房外,每隔十分钟就问一次情况,直到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慢慢升到85%,她紧绷的肩膀才稍微放松了些。

    刚走出隔离病区,手机就震个不停,是肖宁发来的视频请求。肖砚找了个没人的办公室接起,屏幕里的肖宁头发凌乱,防护服上沾着点点污渍,眼底的青黑比上次视频时更重了。

    “姐,我们方舱医院昨天接收了五十多个重症患者,呼吸机不够用,我跟当地卫健委协调了好几次,他们说还要等两天才能调配过来。”肖宁的声音带着疲惫,背景里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和监护仪的滴滴声,“有个老爷爷今天早上不行了,家属没能赶过来,最后是我握着他的手走的……”

    肖砚看着妹妹泛红的眼眶,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她知道肖宁看似坚强,却最见不得生离死别,当年非典时,她因为没能救下一个年轻患者,偷偷哭了一整晚。“宁宁,别硬撑,要是情绪不好,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哭一会儿,别憋在心里。”肖砚的声音有些沙哑,“呼吸机的事,我已经让后勤科联系北京的医疗器械厂商,看看能不能紧急调一批送到武汉,你再跟当地外交部门对接一下,让他们帮忙协调运输,应该能快一点。”

    “好,我现在就去联系。”肖宁抹了把眼睛,勉强笑了笑,“对了,陈默昨天给我寄了一箱暖宝宝,说北京冷,让我给你留一半,我已经让返程的同事带回去了,你记得收。还有,他说外交部正在协调国际捐赠的口罩,大概下周能到武汉,到时候我分一些给其他方舱医院。”

    “知道了,你自己也多贴点暖宝宝,武汉比北京湿冷,别冻着。”肖砚叮嘱道,“今天一定要抽时间睡一会儿,哪怕只睡两个小时,不然身体扛不住。”

    挂了视频,肖砚刚想站起来,一阵眩晕突然袭来,她赶紧扶住桌子才站稳。最近这几天,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白天要统筹医院的诊疗、协调物资,晚上还要跟武汉、广州的专家开视频会,有时候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身体早就发出了警报。

    “肖院,您没事吧?”院办主任正好路过,看到她脸色苍白,赶紧递过来一杯温水,“您已经三天没好好休息了,刚才副院长还说,让您今天下午回家歇会儿,医院的事他先盯着。”

    “不用,现在正是关键时候,我走不开。”肖砚接过水杯,喝了两口,感觉稍微舒服了些,“对了,给医疗队队员家属的慰问品送过去了吗?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一定要多问问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

    “都送过去了,有几个家属说家里的菜不够了,我们已经让后勤科安排人送过去。还有肖宁主任家,陈默先生说不用帮忙,他自己能照顾好自己。”院办主任汇报着,又递过来一份文件,“这是今天新报名支援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名单,连刚休完产假的护士都报了名。”

    肖砚翻开名单,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眼眶突然有些发热。这些天,她看到太多让人感动的画面:年轻的医生主动申请住进医院,半个月没回家;护士们为了节省防护服,少喝水、少上厕所,甚至穿着纸尿裤上班;后勤科的师傅们24小时待命,不管多晚,只要有物资到,立刻就卸货分发。他们都是普通人,却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

    中午十二点,肖砚终于有空吃午饭,刚拿起筷子,手机又响了,是小儿子陆晓舟打来的。“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呀?姐姐今天要上网课,让我自己热牛奶,我把牛奶热糊了,还烫到了手。”陆晓舟的声音带着委屈,还有点哭腔。

    肖砚的心一下子揪紧了,赶紧问:“手烫得严重吗?有没有用冷水冲?姐姐呢?让姐姐接电话。”

    “姐姐在写作业,她说让我自己处理。”陆晓舟小声说,“妈妈,我想你了,你能不能回家陪我吃顿饭?”

    肖砚的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她想起自己答应过陆晓舟,等他期末考试结束,带他去看篮球比赛,可现在别说看比赛,就连陪他吃顿饭都做不到。“晓舟乖,妈妈现在有很重要的工作,等忙完了,一定好好陪你。手要是还疼,就让姐姐带你去小区门口的药店买烫伤膏,记得跟药店的叔叔阿姨说清楚情况。”

    “知道了。”陆晓舟的声音低低的,“妈妈,你也要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挂了电话,肖砚再也没了胃口,她放下筷子,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心里满是愧疚。作为院长,她要对医院负责;作为医生,她要对患者负责;可作为母亲,她却没能好好照顾孩子们。

    下午三点,武汉传来好消息,肖砚协调的呼吸机已经通过军用运输机送到武汉,肖宁发来照片,照片里,医护人员正在给患者安装呼吸机,患者的家属对着镜头比了个“谢谢”的手势。肖砚看着照片,心里稍微安慰了些,她立刻把照片转发给医院的工作群,配文:“武汉前线传来好消息,我们的支援已经到位,大家再加把劲,胜利就在前方!”

    群里立刻热闹起来,大家纷纷回复“加油”“必胜”,还有人发了自己在岗位上的照片: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正在给患者问诊,护士正在给患者量体温,后勤师傅正在搬运物资……一张张照片,汇聚成了最温暖的力量。

    傍晚时分,隔离病区传来好消息,3床的孩子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0%以上,炎症指标也开始下降,已经可以脱离高浓度氧疗了。肖砚赶到隔离病区,看到孩子醒着,正在喝营养科准备的小米粥,小脸上有了一丝血色。孩子的妈妈看到肖砚,激动得哭了:“肖院长,谢谢您,谢谢您救了我的孩子!”

    肖砚笑了笑,走过去摸了摸孩子的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孩子还要继续治疗,你也要好好休息,才能照顾好他。”

    离开隔离病区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急诊楼的灯光亮了起来,像一座灯塔,照亮了雪夜。肖砚走在医院的院子里,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她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虽然微弱,却依旧闪烁着光芒。她知道,这场战疫还没结束,还有很多困难在等着他们,但只要所有人都心在一起,像这些星星一样,用微光汇聚成火炬,就一定能驱散黑暗,迎来黎明。

    回到办公室,肖砚打开电脑,开始整理今天的诊疗数据,准备晚上的视频会议。手机放在旁边,屏幕上弹出陆则安发来的消息:“砚砚,武汉这边的国际物资协调得很顺利,明天会有一批口罩和防护服送到方舱医院。我今天去看了肖宁,她状态还不错,就是瘦了点。你在家要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孩子们要是有什么事,随时给我打电话。”

    肖砚看着消息,心里暖暖的。她回复:“知道了,你也要注意安全,等疫情结束,我们一家人去旅游,弥补孩子们。”

    发送成功后,肖砚关掉手机屏幕,继续投入到工作中。窗外的雪还在下,但她知道,春天已经不远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