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 > 第32章 龙的困境:市场与资本的迷途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天幕之上,英格兰的蒸汽机仍在不知疲倦地咆哮,那钢铁巨兽喷吐着浓烟,仿佛要将天空都染成灰色。

    而在画面的另一侧,一幅宁静至极的江南水乡图,缓缓铺开。

    小桥,流水,枕水而居的粉墙黛瓦。

    一个头戴斗笠的老农,正赤着脚,牵着一头同样苍老的水牛,走在夕阳下的田埂上。

    光线将他的影子拉得悠远而绵长。

    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那么静美,仿佛一首流传了千年的田园诗。

    【十八世纪,当英格兰的工业革命之火熊熊燃起时,东方的大清帝国,正处于其最鼎盛的“康乾盛世”。】

    【然而,这片繁华的表象之下,却潜藏着让它与一个全新时代,失之交臂的深层原因。】

    天幕中央,两个冰冷的大字浮现,如烙印般刺眼。

    【市场】

    “市场?”

    紫禁城内,乾隆皇帝手握着心爱的玉如意,眉头第一次因为天幕而皱起。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天朝上国特有的傲慢与不以为然。

    “朕的大清,幅员万里,物产丰饶,人口过亿,难道还缺市场不成?”

    “江南的丝绸,景德镇的官窑,苏杭的茶叶,哪一样不是天下万国争抢的奇珍?”

    天幕的旁白,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调,给出了回答。

    【大清,乃至历代中原王朝,从来不缺市场。】

    【缺的,是能引燃工业革命的那种“有效市场”。】

    画面中,出现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

    左边,是一个英格兰纺织工人的家庭。

    他们挤在城市里租来的狭小公寓中,没有一寸土地,不事农桑。

    他们的面包、黄油、衣服、蜡烛,乃至下工后喝的每一杯劣质啤酒,都需要用干巴巴的工资,从市场上购买。

    【他们,是纯粹的消费者。】

    右边,则是一个典型的大清农户家庭。

    他们生活在世代居住的村庄,守着一小块能让他们活下去的土地。

    他们吃的粮食,是自己汗流浃背种出来的。

    他们穿的衣服,是家里的女人点着油灯,一梭一梭织出来的“男耕女织”。

    家里的农具坏了,村口的王铁匠叮叮当当就能修好。

    甚至连栖身的房子,都可以用自家的土坯,邀上几个乡邻帮忙搭建起来。

    【他们,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者,也是自给自足的消费者。】

    天幕的旁白,一字一句,如同重锤,敲击在所有帝王的心上。

    【一个英国家庭,对于工业品市场而言,是“一个”嗷嗷待哺的终端。】

    【而一个大清家庭,对于工业品市场而言,几乎等于“零”。】

    【他们对外界商品的需求,被压缩到了最低的限度。】

    【或许一年到头,最大的开销,就是去集市上,买回一包维系性命的盐,或者一把用了十年,终于豁了口的铁锹。】

    【这种以家庭为单位,高度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构成了华夏社会最稳固的细胞。】

    【它能承载庞大到恐怖的人口,能维持王朝长久的稳定,能让天下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的盛世图景……】

    【但它也像一块巨大到无边无际的海绵,悄无声息地,吸干了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市场需求”!】

    轰!

    这番剖析,让所有帝王都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

    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他们眼中“江山永固”的基石,“盛世太平”的图景……

    可天幕却告诉他们,正是这块他们最珍视的基石,死死地堵住了通往下一个文明的道路!

    大明宫。

    唐太宗李世民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想起了自己引以为傲的贞观之治,不正是建立在让天下百姓安于乡土,自给自足之上吗?

    洪武朝。

    朱元璋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深深的迷茫。他出身贫农,最是知道小民的不易,他一生所求,不就是让天下的农民都能有自己的地,都能吃饱穿暖,不受商人盘剥吗?

    可……这难道错了吗?

    画面再次流转,第二个关键词,如山岳般压来。

    【资本】

    【如果说市场是土壤,那么资本,就是那颗能够发芽的种子。】

    【然而,在十八世纪的中国,资本的种子,被撒在了错误的土地上,长出了畸形的花。】

    镜头聚焦于一位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

    他身着云锦绸缎,腰悬美玉,家中亭台楼阁,假山流水,珍玩满架,其豪奢竟不输王侯!

    天幕冷漠地展示着他那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财富,最终流向了何方:

    一、购买土地。

    画面中,成百上千顷的良田地契,被他收入囊中。他摇身一变,成了坐拥万亩良田的大地主,从此只需安坐家中,自有无数佃户将租子送到门上。

    二、高利贷。

    镜头下,无数因天灾人祸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排着长队,哭着向他借贷。那利滚利的算盘声,比世上最恶毒的诅咒还要刺耳,最终,他们连妻儿甚至自身,都沦为了他的附庸。

    三、奢侈消费。

    为了给老母办一场寿宴,他一掷千金,搭建的戏台比县衙还高,宴请的宾客流水般三日不绝,山珍海味倒进泔水桶,眼睛都不眨一下。

    四、捐官。

    他耗费一座金山,为自己那个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儿子,捐了一个候补道台的功名。只为光宗耀祖,并为自己的财富,寻得一顶官府的红顶子做庇护。

    【旁白:土地、放贷、消费、功名——这,便是华夏千年以来,商业财富最主要的四个归宿。】

    【它们安全、体面,并能带来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

    话音未落,画面猛地切换到阴冷的英格兰。

    一个同样富有的英国商人,他的财富流向,却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令人费解的狂热。

    他将赚来的利润,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建造一座更大、更先进的纺织工厂。

    他购买更多的“珍妮机”,雇佣更多的工人,让他们像机器一样昼夜不息地纺纱。

    他还疯狂地投资了一家新开的矿业公司,只为获得更稳定、更廉价的煤炭,来驱动他工厂里的蒸汽机。

    甚至,他拿出大笔资金购买了船运公司的股份,目的只有一个——将他仓库里堆积如山的产品,更快、更远地运往海外,去换取更多的利润!

    【旁白:扩大再生产、投资新技术、开拓新市场——这,便是资本的逻辑!】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追逐利润,实现自身的无限增值!】

    【任何不能带来更多利润的开销,在它眼中,都是可耻的浪费!】

    两种截然不同的财富观,如同两颗星球,狠狠地撞击在所有时空之中,激起无声的惊雷!

    汉武帝刘彻的脸色,已经难看到了极点。

    他死死地盯着天幕,呼吸都变得粗重。

    他想起了自己为了北击匈奴,国库空虚,搞出的“告缗令”,鼓励天下人告发商人藏匿的财富,而后朝廷尽数没收。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在打击贪婪无度的商人,是在为国聚财!

    可他从未想过,这些被他视为祸水的财富,这些被商人用来奢靡享受的金钱,本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用途!

    一种能让整个天下,都为之天翻地覆的用途!

    【结论:在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不鼓励,甚至在骨子里鄙视将财富用于扩大生产。】

    【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终极梦想,不是成为一个更成功的“商业巨子”,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通过科举或捐官,洗去身上的铜臭味,彻底摆脱商人的身份,成为高高在上的“士”或“官”。】

    【资本,在这里迷失了方向。】

    【它没有被引导去撬动生产力的变革,而是源源不断地沉淀进土地和虚无的功名之中,最终……化为一潭死水。】

    天幕之上,那幅宁静唯美的江南水乡图,依旧悬挂着。

    但此刻,在所有帝王的眼中,那份亘古不变的祥和,却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沉闷与腐朽。

    那不是盛世的安稳。

    而是一个庞大到近乎僵化的古老文明,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前,那致命的茫然与停滞。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