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就在这样一个寒风渐起的周末傍晚,蓝溪收到了张涛发来的信息。信息风格一如他本人,简洁、直接、条理清晰:
“郑蓝溪同学,本周六晚六点,法学院中国留学生会在B区活动室有个小聚会,包饺子,迎冬至。有空可以过来。张涛。”
没有过多的寒暄,也没有热情的催促,只是一个客观的陈述和邀请。但正是这种不带压力的、保持距离感的邀请,让蓝溪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包饺子…“迎冬至”…这几个字像一把小小的、却异常精准的钥匙,轻轻叩击在她心底某个被层层学业压力和异国疏离感封锁的角落。一种久违的、关于“家”和“节日”的模糊暖意,极其微弱地荡漾开来。
她犹豫了一下。周六晚上她原本计划去培训院加练特效化妆的石膏倒模技术,那对她来说还是一个难点。但…饺子。她已经很久没有吃过真正意义上的中餐了。便利店的速食饺子和食堂里那些改良过的、带着甜味的所谓“中华料理”,根本无法慰藉那份潜藏在味蕾最深处的乡愁。
最终,她回复了一个字:“好。”
周六傍晚,她按照信息里的地址,找到了法学院大楼地下一层的留学生活动室。推开门的瞬间,一股熟悉而热烈的气息扑面而来,与门外首尔清冷的秋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活动室里暖气开得很足,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长条桌上铺着一次性塑料桌布,摆满了面粉盆、馅料碗、擀面杖和一堆形状各异的饺子。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面粉香气、韭菜猪肉馅的咸鲜,以及各种中文方言交织在一起的、嘈杂却亲切的谈笑声。几个男生正围在一起和面,动作笨拙却兴致高昂;女生们三五成群,一边熟练地包着饺子,一边交流着最近的考试和八卦;还有人带来了便携音箱,播放着有些过时的中文流行歌曲。
这景象,与蓝溪平时所处的、要么极度安静(图书馆、实验室)、要么完全被韩语包围(课堂、便利店)的环境截然不同。她站在门口,一时有些恍惚和不知所措,仿佛突然闯入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喧闹而温暖的孤岛。
“郑蓝溪,这边。”张涛的声音穿过嘈杂,清晰地传来。他正站在一张桌子旁,挽着衬衫袖子,露出线条流畅的小臂,手上沾着些面粉,居然也在包饺子。他的动作不算特别熟练,但很稳,每个饺子都捏得认真,褶子清晰,放在盘子里显得整齐利落。他朝她点了点头,示意她过去。
蓝溪走过去,感到些许局促。活动室里大部分人她都不认识,他们似乎彼此熟稔,谈笑风生。
“先洗手,那边有围裙。”张涛没有过多寒暄,直接指了指角落的水池,语气自然得像是在吩咐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会包吗?不会可以学,很简单。”
这种直接而务实的风格,反而让蓝溪放松下来。她洗了手,系上一条略显宽大的围裙,走到桌边。看着盆里拌好的、油光锃亮的韭菜猪肉馅,她深吸了一口气,那熟悉的味道几乎让她鼻子发酸。这是李秀兰最常包的馅料,渔村家里每逢重要日子,餐桌上总会有一盘热气腾腾的韭菜猪肉饺子。
“我…会一点。”她轻声说,拿起一张擀好的饺子皮。母亲包饺子的画面清晰地浮现在脑海,她下意识地舀馅、蘸水、对折、捏合,手指翻飞间,一个个肚皮滚圆、褶花精致的饺子便从她指尖诞生,速度快得惊人,形态标准得甚至超过了桌上大多数同学的作品。
周围几个女生发出小声的惊叹:“哇,蓝溪,你手艺这么好!”
张涛也侧目看了一眼,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和欣赏,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将自己手边那叠擀得厚薄不均的饺子皮往她那边推了推。
蓝溪沉浸在重复而熟悉的劳作中,手指记忆被唤醒,暂时忘却了学业的压力和身在异国的疏离。她低着头,专注地包着饺子,仿佛通过这个动作,能触摸到万里之外那个贫寒却温暖的小院,能闻到灶膛里柴火的气息,能听到李秀兰絮絮的叮嘱。
饺子下锅,蒸汽氤氲,模糊了玻璃窗。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蘸着从中国超市买来的陈醋和辣椒油,聊着天南地北的话题。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家乡菜、学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
一个来自四川的女生抱怨着韩国菜太过清淡,无比想念家乡的火锅;一个东北男生则笑着说起第一次吃韩国炸酱面时的失望——“这甜兮兮的玩意儿也能叫炸酱面?”;大家纷纷吐槽着各自专业的变态考试和论文压力,法学院的同学哀嚎着案例分析的浩瀚,理工科的同学则诉说着实验室通宵的艰辛。
蓝溪安静地听着,偶尔被问到,才会小声地说几句。她说起皮肤科学那令人头疼的微生物图谱和化学方程式,说起练习特效化妆时反复失败倒模的沮丧。她的声音不大,但语气里的那份坚持和认真,却让旁边几个原本觉得这个专业“不过是涂涂抹抹”的同学露出了些许佩服的神色。
张涛话不算多,大多时候在安静地听,偶尔才会插几句,观点总是清晰而理性。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选择刑侦这么辛苦又危险的专业时,热闹的餐桌忽然安静了片刻。
张涛放下筷子,拿起纸巾擦了擦嘴角,动作依旧从容。他沉默了几秒,眼神中的锐利似乎沉淀了下去,变得有些深远。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传奇的理由。”他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同于讨论学业时的沉静力量,“我小时候,家里一位很敬重的长辈,曾经卷入过一桩经济纠纷。对方很有势力,证据做得几乎天衣无缝。当时…家里几乎求助无门,感觉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黑白仿佛完全被颠倒了。那种眼睁睁看着亲人蒙受不白之冤,却无力证明清白的绝望感…我记得很清楚。”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认真倾听的众人,最后似乎无意地落在蓝溪专注的脸上。
“后来,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刚正不阿、极其较真的老刑警。他顶住了压力,花了整整大半年时间,像剥茧抽丝一样,硬是从一堆看似完美的伪证里,找到了关键的破绽,最终推翻了整个案子,还了长辈清白。”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从那以后,我就觉得,能透过重重迷雾,查明真相,用无可辩驳的证据和严谨的法律条文,去捍卫公平,保护该保护的人…这件事,很有价值。比很多浮于表面的事情,都有价值得多。”
他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平静地叙述了一段往事和一个选择的原因。但这平淡的叙述背后,却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感和对“真实”与“正义”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与他平日里理性、冷静甚至有些锐利的形象高度契合,却又赋予了那形象更深层的内核和温度。
蓝溪听得有些出神。透过蒸汽,她看着张涛沉静的侧脸,心里某根弦被轻轻拨动了一下。“查明真相”、“捍卫公平”、“保护该保护的人”…这些词语,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她心中漾开圈圈涟漪。她不禁想到自己,选择皮肤管理与特效化妆,潜意识里是否也藏着某种对“表象”与“真实”的探究欲?是否也渴望拥有一种能力,去“修复”损伤,去“揭示”被隐藏的故事?
聚会结束后,大家各自散去。张涛和蓝溪顺路,一起走向地铁站。夜风更冷了,吹在脸上有些刺骨。两人并肩走着,一时无话,只有脚步声在寂静的街道上回响。
“今天…谢谢你的邀请。”蓝溪轻声说,打破了沉默。
“不客气。偶尔放松一下,也好。”张涛双手插在外套口袋里,目视前方,“学业压力大,更需要调节。”
“嗯。”蓝溪点点头。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说:“你刚才说的…关于为什么学法律…我很佩服。”
张涛侧头看了她一眼,夜色中,他的眼神看不真切,但声音里似乎带上了一丝极淡的笑意:“没什么可佩服的,只是一份选择而已。你的专业也很好,是在创造和修复‘美’,同样很有意义。”
“美…”蓝溪喃喃重复了一下这个词,心里想的却是特效化妆中那些模拟创伤、衰老的过程,那似乎并不仅仅是“美”那么简单。但她没有说出口。
走到地铁站入口,明亮的灯光照射下来。
“路上小心。”张涛停下脚步。
“你也是。学长再见。”蓝溪点点头,转身走向检票口。
走进地铁车厢,透过玻璃窗,她看到张涛还站在入口处,并没有立刻离开,仿佛在确认她安全上车。直到列车缓缓启动,他的身影才消失在视野中。
车厢摇晃着,蓝溪靠在门边,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都市霓虹。心里那种因为聚会而产生的喧闹暖意渐渐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微妙、更平静的情绪。她想起张涛讲述往事时沉静的眼神,想起他包饺子时认真的侧脸,想起他总能精准地提供帮助时的可靠,想起他刚才站在地铁口的身影…
一种淡淡的、若有似无的情愫,像初春冰雪消融时渗出的第一缕细流,悄无声息地在心底蔓延开来。那是一种混合着欣赏、感激、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亲近感的复杂情绪。
但她很快摇了摇头,将这点微澜压下。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学业如山,前途未卜,她没有任何资格和精力去分心考虑其他。张涛那样理性而目标明确的人,想必更是如此。
列车高速行驶,载着她驶向那个位于城市边缘的、狭小却熟悉的考试院。窗外的首尔,依旧繁华而冰冷,但在这个异国的寒夜里,因为一场充满家乡味道的聚会,和一个理性却又不失温度的人,她感到了一丝难得的、基于文化认同的慰藉和连接。那份悄然萌芽的情愫,被她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如同藏起一颗冬日里温暖的种子,等待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春天。此刻,最重要的,依然是脚下这条充满荆棘,却必须走下去的路。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