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黄易小说 > 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 > 第114 章 测量湿地收拾窑洞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傍晚的暑热稍稍褪去,桃源村的宅基地上燃起一小堆一小堆驱蚊的篝火,烟雾袅袅,带着淡淡的草木焚烧过后的香气,谢秋芝很喜欢这个味道,让她有一种安宁的感觉。

    可惜她和谢文现在待在空间里,没能看到这么烟火气的场景,不然她的速写本又要多一幅桃源篝火图了。

    谢广福和谢锋坐在火堆旁,就着最后的天光,尝试着用白天剩下来的竹子学习编筐。

    两人的动作笨拙而小心翼翼,锋利的竹篾并不听话,常常扎手或者编得歪歪扭扭。

    “唉,这看着容易,做起来真难。”谢锋看着手里那个勉强成形的“半成品”,叹了口气,手指上已经被划了几道细小的口子。

    谢广福也揉着发酸的手腕:“是啊,老手艺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小时候也是看我爷爷摆弄的,我只知道个方法,自己亲自动手也是头一回,做出来的东西先将就用吧,能装点东西就行。”

    他心里想的却是,还是让女儿儿子从空间买吧,这玩意折腾起来真要命。

    而在他们看不见的空间里,谢秋芝和谢文已经舒舒服服地洗过了热水澡,穿着干净的棉质睡衣,享受着空调送来的清凉。

    谢文盘腿坐在客厅地毯上,抱着笔记本电脑浏览着淘宝页面,谢秋芝则坐在书房的台式电脑前,屏幕同样亮着淘宝的界面。

    两人隔空对话。

    “小文,你看这个竹编收纳筐怎么样?仿藤条的,看起来挺结实,评论说没什么毛刺。”谢秋芝给谢文截图了一款现代工艺的竹制品发过去。

    谢文凑点开微信查看图片,撇撇嘴:“太‘现代’了,一看就不是手工编的,拿出来太扎眼,咱们得选那种看起来古朴一点的,最好有点使用痕迹的。”

    空间规则虽然让他们无法和外界沟通交流,甚至和淘宝店主也没法交流,发出去的信息直接现实“无法送达”。但是两人的微信又可以互相收发信息,这让他们也很想不明白。

    “有道理。”谢秋芝滑动鼠标,“那这个呢?老式竹提篮,简介说边缘都用火燎过处理毛刺了,颜色也旧旧的。”

    “这个还行,就是小了点,买个大的,能装野菜、装工具那种。”

    “再买几个这种扁平的竹簸箕吧,晒东西能用上。”

    兄妹俩一边讨论一边下单,精心挑选了几样既实用又不太突兀的竹制品。

    接着,谢文点开了生鲜水果页面:“天太热了,买点西瓜吧?给爹娘和大哥解解渴。”

    “买!”谢秋芝立刻响应,“这八月的天,中午都快热爆炸了,真想买几个随身小风扇挂脖子上。”

    谢文笑了:“那你得解释这东西从哪儿来?还是现实点吧。”

    他手指点动,下单了一箱大西瓜,又顺手加购了好几把老式的蒲扇,“这个实在,多买几把,外面用得上。”

    “对对对!”谢秋芝补充道,“还有驱蚊的艾草条,多买点!晚上睡觉点在窝棚里面,能赶蚊子。哦对了!最最重要的,硫磺粉!多买几包!”

    “买硫磺干嘛?”

    “我怕辣条啊!”谢秋芝一脸惊恐:

    “咱们家离竹林那么近,还是小心点比较好!把硫磺粉洒在咱们宅基地周围,辣条就不敢过来了!”

    谢文觉得有理,立刻将硫磺粉加入购物车。

    网购完毕,两人钻进厨房,谢文将冰镇的西瓜一切为二,一半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冰箱。

    另一半则麻利地切成方便拿取的小块,装进一个不锈钢的保温盒里,这样能尽量保持一点凉气。

    “走,投喂去!”谢秋芝端起保温盒,兄妹俩闪身出了空间。

    外面,李月兰刚刚简单洗漱过,正就着火光整理衣物,看到谢秋芝和谢文从上了帘子的窝棚里出来,藏在怀里的竟然是冰镇过的西瓜,惊讶地睁大了眼。

    她接过一块咬下,清甜冰凉的汁水瞬间驱散了夏夜的闷热和一天的疲惫:

    “唔!舒服!真是及时雨!”

    谢锋和谢广福也闻声凑过来,惊讶地看着这保温盒里的冰镇西瓜。

    谢秋芝笑着给他们每人嘴里塞了一块,两人也顾不上多问,大口吃起来,脸上尽是满足。

    吃完西瓜,洗漱过后,谢广福便猫腰钻进了窝棚,就着一盏小小的桐油灯,在临时搭起的小木桌上铺开了从谢里正那里拿来的桃源村区域草图。

    他拿出自制的炭笔,开始根据白天的记忆和勘察,仔细地将地形重新描绘下来,并用自己熟悉的现代符号做好等高线、水源、植被、土质等标注,神情专注,仿佛又回到了他的建筑工作室。

    谢锋收拾完外面,看着那个丑丑的半成品竹筐,再次叹了口气:

    “唉,算了算了,先将就着用吧,反正……”

    他压低声音,“反正空间里能买到。”

    这一刻,他对那个神奇的空间充满了感激,至少在这些生活细节上,给了他们巨大的便利和慰藉。

    夜色渐深,桃源村在篝火和星光中渐渐安静下来,而谢广福的图纸上,一个村落的未来正逐渐变得清晰。

    第二日一早,谢里正果然雷厉风行地召集了人手。

    四十名青壮汉子聚集在小操场,听候安排。

    谢广福站在前面,目光扫过众人,迅速做出了分工。

    “铁头!”他率先点名。

    “哎!俺在呢!”谢铁匠迫不及待地站出来,眼神热切。

    “你带十个人,先去后山那几处废弃的铜窑,你们的任务是清理窑洞内外的杂草、碎石和淤积物,把里面还能用的东西,比如耐火砖、看起来像风道或炉鼻子的铁件、石槽等等,全都小心搬出来,分类堆放好。特别注意安全,窑顶不牢固的地方先别急着进去,等我下午过去看了再说。”

    谢广福交代得十分仔细:“记住,收拾出来的每一样东西都可能有用,别当废料扔了,整齐的码好放在一边。”

    “放心吧广福叔!保证收拾得利利索索!”

    谢铁匠拍着胸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仿佛已经看到炉火重燃、铁花飞溅的场景了。

    他招呼上分配给他的十个人,扛着锄头、铁锹、箩筐等简易工具,兴冲冲地就往后山去了,脚步快得几乎要跑起来。

    谢广福转向剩下的三十人,其中包括了谢长河、谢铁柱等一批踏实肯干的汉子。

    “剩下的人,跟我去湿地量地!锋哥儿,你负责带队和记录。”

    “是,爹!”谢锋应道,他身形挺拔,在一众或多或少面带菜色的村民中,显得格外精悍有力。

    一行人来到广阔的湿地边缘,面对这片高低起伏、夹杂着水洼和芦苇荡的土地,汉子们都有些无从下手。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