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黄易小说]
http://www.huangyixiaosh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间来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月。靖远城内,经过近两个月休整补充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独立旅,早已褪去了血战后的疲惫,如同一柄经过精心淬火打磨的利剑,寒光内敛,却蕴藏着更为惊人的力量。
自去年十一月中旬攻克并驻守靖远以来,独立旅并未有片刻松懈。利用中央通过艰难渠道输送来的部分物资、关征麟部溃败时遗弃的大量装备弹药以及自身高效的后勤整合能力,旅长王林、政委王光道领导全旅进行了新一轮的整编和强化。
两个主力步兵团——陈阿海的一团和李云龙的二团,不仅兵员恢复满额,更是以老带新,融合了来自四方面军的老兵骨干(丁伟、孔杰部分),战术磨合日趋纯熟,士气高昂,求战心切。一团副团长周志明、丁伟,二团副团长黄木生、孔杰,皆已成为独当一面的悍将,与主官配合默契。
刘根胜的炮兵营更是旅长的掌中宝。那24门在庆阳缴获、在靖远血战中磨损严重的德制75mm野战炮,经过紧急抢修和零件替换,已有18门恢复战力,黝黑的炮管重新闪烁着冷峻的光芒。更重要的是,从关征麟部仓库里起获的海量炮弹,让炮营兄弟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富裕仗”的底气,训练起来更是毫不吝啬,射击精度和协同效率再上台阶。
沙马尔格的骑兵营重新补充了战马,那些来自陇东和宁夏的骏马膘肥体壮,彝族战士们马术精湛,刀法凌厉,已成为独立旅最锋利的机动尖刀。
林火旺正式升任后勤保障团团长,他将原先的辎重、医疗、修械、工兵等单位整合得井井有条,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前送后送体系。整个独立旅上下,从步枪子弹到骡马草料,从伤员绷带到火炮零件,都储备充足,运转有序。
此刻的独立旅,兵力超八千,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士气如虹,正处在自成军以来的又一个巅峰状态。他们如同一头蛰伏的猛虎,镇守着西路军东线的门户——靖远,警惕地注视着四面八方的动静。
一月九日,一份来自中央军委的加急电报,打破了靖远相对平静的空气,带来了令人揪心的消息。
旅部内,王林、王光道、钟光邦等人围聚在电台旁,神色凝重。电文内容清晰而紧迫:西路军主力在倪家营子等地陷入苦战后,一部坚守高台县城。敌青海代主席、前敌总指挥马元海,纠集马彪、马朴、韩起禄、韩三成四个骑兵旅,以及炮兵、特务、手枪三个团,外加大量民团,总兵力超过两万余人,已将我西路军分割包围,并正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猛攻高台城!高台守军(以红五军主力为主)兵力单薄,弹药奇缺,形势万分危急!
中央命令:命第五军团独立旅,立即西渡黄河,火速驰援高台!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敌军封锁,增援高台守军,缓解西路军正面压力!靖远城防务,即刻移交正在附近活动的西方野战军部队接替。
电报最后特别提及: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大局虽定,然西北诸马态度反复,蒋氏中央军暂处观望,南线威胁暂缓,尔部可全力西进,勿虑后方!
“高台!五军!”王林一拳砸在桌上,眼中迸发出焦急与决然的光芒。他知道高台对于西路军的象征意义和战略意义,更知道那里有红五军的老首长和众多战友!
“老林,情况危急,刻不容缓!”王光道语气沉重,“马元海这是倾巢而出,要一口吃掉高台啊!”
钟光邦迅速在地图上标出位置:“靖远至高台,直线距离超过六百里,中间多是戈壁荒滩,敌军封锁严密,沿途必有多重阻截。长途奔袭,困难极大。”
“困难再大,也要去!”王林斩钉截铁,“中央把任务交给我们,是因为我们离得最近,也是因为我们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别忘了,我们当初在陇东整编时提出的‘骡马化’目标,就是为了应对今天这样的局面!”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从靖远划向高台:“全军骡马化,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步兵全部实现驮马或骑马机动,炮兵、辎重靠骡马和缴获的卡车牵引!我们要像一股铁流,一路横扫过去,直插高台!”
“命令!”王林猛地转身,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一、立即与西野部队取得联系,最快速度完成靖远城防交接!”
“二、全旅即刻进行战前动员和准备!后勤保障团,带足至少十天的干粮和弹药,特别是炮弹和机枪子弹!医疗队做好准备!”
“三、所有步兵,检查坐骑和驮具,非必要物资一律精简!我们要的是速度,是冲击力!”
“四、骑兵营,作为全军前锋,提前一小时出发,负责侦察开路,扫荡小股敌军,为主力指引路线!”
“五、炮营,将火炮挂载检查完毕,行军时务必保证随时能打!”
“一个小时!我只给你们一个小时准备时间!一小时后,全旅准时开拔!”
命令如山,整个靖远城瞬间沸腾起来!号声嘹亮,马蹄声声,战士们迅速而有序地行动着。没有人抱怨,没有人迟疑,只有一股救战友于水火、破强敌于千里的昂扬斗志在弥漫。
王光道迅速组织政工人员下到各连队,进行简短而有力的动员:“同志们!西路军兄弟在高台被马家军重兵包围,危在旦夕!中央命令我们,火速驰援!我们是红五军的队伍,高台守军是我们的亲人!拿出我们独立旅的威风来,拿出我们‘铁血后卫虎团’的精神来!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一路打过去,把敌人冲垮!把兄弟部队救出来!”
“驰援高台!”
“打倒马家军!打通河西路!”
战士们群情激昂,口号声震天动地。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独立旅近八千将士,已然列队完毕。放眼望去,队伍与以往大不相同:步兵们不再是单纯靠两条腿,而是每人都有坐骑或驮马,虽然马匹种类各异,但队伍的整体机动性已不可同日而语。炮兵营的火炮由骡马和少数卡车牵引,弹药车紧随其后。骑兵营更是人马精神,伫立在全军最前方。
王林骑在一匹高大的黑色战马上,目光扫过这支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雄师。他深吸一口寒冷的空气,拔高声音,进行了最后的战前动员:
“同志们!兄弟们!看看你们的身边!看看我们脚下的土地!两个月前,我们在这里血战,打开了通道!今天,我们要从这里出发,去完成一个更艰巨、更光荣的任务——千里驰援高台!”
他的声音在寒风中清晰传开:
“有人问,六百里路,敌人重重封锁,我们能赶到吗?我告诉你们,能!因为我们不是普通的步兵,我们是实现了骡马化的红军精锐!因为我们有救战友的坚定决心!因为我们有打破一切拦路之敌的勇气和实力!”
“有人问,敌人两万多,我们只有八千,能打赢吗?我告诉你们,能!因为兵贵精不贵多!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炮兵,有锋利的骑兵,有敢打硬仗的步兵!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正义,是红军不可战胜的意志!”
“这一路,不会平坦!我们会遇到阻击,会遇到包围,会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但是,任何敢于挡在我们路上的敌人,都只有一个下场——被我们碾碎!”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高台!”
“我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打过去!支援同志!”
“全旅听令!出发!”
“出发!”王光道、钟光邦等人齐声应和。
“滴滴答滴滴滴——!”激昂的冲锋号声响彻云霄,虽然不是直接冲锋,却吹响了这支铁流西进的号角。
沙马尔格一马当先,率领骑兵营如离弦之箭般冲出靖远西门,扬起滚滚黄尘。
紧接着,李云龙的二团、陈阿海的一团、刘根胜的炮兵营、林火旺的后勤保障团以及旅部直属部队,依次开拔。万马奔腾,脚步隆隆,队伍拉出长长的行列,却保持着惊人的速度和秩序,如同一股灰色的铁流,向着西方,向着高台的方向,汹涌而去!
王林和王光道位于中军,不断通过电台与前锋骑兵和后方西野保持着联系。
“旅长!骑兵营报告!前方三十里发现小股敌军骑兵哨探,已被我驱散!”
“旅长!西野回电,已接手靖远防务,祝我部一路顺风!”
“报告!全军开拔顺利,速度保持每小时二十五里!”
消息不断传来。独立旅以极高的行军速度向西疾进。陇东整编时大力推行的“骡马化”在此刻显现出巨大的战略价值。部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靠双脚的步兵,而是具备了战略机动能力的“马上步兵”,大大节省了战士们的体力,为连续长途奔袭和即将到来的恶战保存了宝贵的力量。
沿途果然遭遇了马家军的多股阻截部队,有的是奉命东调试图加强封锁的骑兵,有的是闻风而来袭扰的民团。然而,在这股一心西进、战力强悍的铁流面前,任何小规模的阻拦都显得苍白无力。
沙马尔格的骑兵营如同锋利的刀尖,往往一个冲锋便能将敌骑冲散击溃。遇到稍大的据点或营垒,李云龙或陈阿海便会派出一个加强营,在炮兵营一顿精准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发起迅猛突击,迅速打开通道,绝不停留恋战。
王林的战术非常明确:不以歼敌多少为目的,以最快速度突破、赶路为第一要务!任何挡路的,都要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扫清!
部队一路横扫,所向披靡。戈壁滩上,留下了无数被打垮的敌军散兵游勇和冒烟的营地废墟。独立旅的威名,随着这支滚滚西进的铁流,再次震撼了整个河西走廊。
夜幕降临,气温骤降。部队点起少量的火把,继续赶路,人困马乏,但士气不减。王林下令轮流休息,人不卸甲,马不离鞍,吃着冰冷的干粮,喝着皮囊里的冷水,只为争取那宝贵的一分一秒。
因为他们知道,每早到一分钟,高台守军的希望就多一分。
王林骑在马上,望着星光下无尽延伸的道路,目光仿佛已经穿透了数百里的距离,看到了那座被重兵围困、正在血战中苦苦支撑的孤城。
“坚持住!同志们!我们来了!”他在心中默念,握紧了手中的缰绳,催促战马,加快了速度。
{王林也想早点出发,但是靖远血战独立旅伤亡过大需要休整,同时也只有独立旅立在靖远,中央军也好,马家军也好,没有绝对把握是不会对靖远有想法,才能保住这条生命线,这个时空的西路军没有像历史中一样,大部分还是存留了下来。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改善,独立旅也才可以出发}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